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去云南,不仅要当一名好老师——第四批上海教师援滇支教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3日15:38 新民晚报

  一年前,云南省红河、文山、临沧、思茅等州市的19个贫困县来了这样一群热心关注西部教育事业的上海人——100人中,有人岳母过世3天就告别了妻儿;有人撇下了刚刚动过大手术的丈夫和年近八十的老母;有人来不及安慰在高考中与重点大学擦肩而过的女儿,坚持赴滇……

  这一声“再见”道得坚决,只因背负着更为神圣的使命——他们正是第四批上海援滇

支教教师,克服重重困难、义无反顾而来,为的是并不仅仅要当一名好老师。

  学业的“领航员”

  “热情、活泼、开朗”“上课旁征博引、善于拓展思维”,“师德高尚、态度亲和”……这是当地一所贫困地区中学的学生们对上海老师的“评语”。

  这份“评语”来之不易。为了全面了解和理解少数民族学生,无论天气状况如何多变,山路如何崎岖,支教老师们都徒步往返几个小时,坚持对学生进行家访。来自闸北区的陈龙根老师今年58岁,体质欠佳的他高原反应极为严重,一年中因心脏缺血、脑缺氧等各类疾病赴医院看过19次急诊,可每次都是坚持上完课才去医院,始终保持了每周近20节课时的工作量,并撰写了多篇学术论文,而他执教过的班级考试成绩都遥遥领先。

  学校的“改革家”

  多媒体技术、学生会章程、校务考核制度……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手段是上海支教团送给云南同行的一份“厚礼”。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曾收到一封写给国务委员陈至立的信,落款为“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一中”。信中恳请教育部门用关注西部基础教育的目光关注当地教育的发展。写信者正是前来支教的静安区4位老师。他们发现,比教书更关键的是,应该帮助当地建立一支具有边疆地区民族特色的青年教师队伍。于是,校备课组成立了,青年教师培训模式成型了,一个个年轻人抱着“做一名研究型教师”的全新理念站上了讲台。

  学生的“守望者”

  上海老师要走了,云南孩子们把一封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塞进了他们的行囊,他们留着泪问,“老师,下学期,您还来吗?”

  对云南孩子而言,上海老师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股爱的暖流。沧源县永和中学的学生们开学就可以搬进新“家”了,由崇明县援建的学生宿舍楼即将完工,此外,前来支教的老师们还为该校争取到“香港苗圃助学计划”的帮助,再过不久,一幢崭新的教学大楼又将破土。与此同时,红河州268名贫困中小学生通过结对活动找到了上海小伙伴,是来自奉贤、青浦、徐汇、长宁、静安的25位教师为他们牵的线搭的桥。

  本报记者陆梓华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