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成都发展新共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4日05:00 成都日报

  本报评论员

  编者按:当前,建设和谐成都,已经成为全市上下的一个共识。同心同德共建和谐成都,作为一项社会工程,已经启动;作为一个美好的社会前景,已初露曙光。我们怀着对和谐成都的美好期盼,特为读者推出三篇相关评论,敬请垂注。

  今年早春,全国两会上,一位熟悉成都发展状况的中央领导同志,走进四川代表团的会场,殷殷寄语:构建和谐社会,成都要走在前列。

  此后,建设和谐成都,迅速成为一个关系到成都发展前景的新命题。围绕这一命题,种种探索与实践,种种“试水”与“下深水”,呈加速度之势。

  今年七月,建设和谐成都,这个关乎美好社会的命题,以其颇富创新意味的理论探索,和不断丰富的实践内涵,成为“同心同德共建和谐社会·成都论坛”上最具亮色的聚焦点。

  在和谐论坛上,围绕这一命题,专家与官员互动,学者与听众共鸣,理论与实践、学说与探索、调研与经验相互碰撞,相互激荡。

  互动的结晶,形成了一个成都发展新共识——成都发展的经济基础、社会基础,以及城市综合竞争力等等发展要素,完全具备了建设和谐成都的基础条件,并且在实践中已搭成相应的框架。

  新共识认为,建设和谐成都,是科学发展观在成都实践中的展开和落地,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和谐成都的灵魂与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大创新。它也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一方面是实践呼唤发展观跟上时代步伐,另一方面是理论呼唤发展观与时俱进,要攀上新的高峰。

  人类社会形成发展观,时间不长。晚清时代,中国人有了“富国强兵”的强烈要求,但那只不过是为了“抵御外侮”,还谈不上是发展观。在那样的时代,这样的“强国梦”注定无法实现。

  现代的发展观,起始于20世纪40年代。它们的发展顺序是:1、工业文明观。由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形成。特征是视军事力量为国力,视GDP为发展。2、20世纪70年代由罗马俱乐部提出“增长极限论”,特征是反对经济中心主义。公式为,经济加自然等于发展,其后期又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3、20世纪80年代,多科学介入发展观研究,产生了“综合发展观”。4、综合发展观更加强调人,公式为经济加自然加社会加人等于发展。5、1995年哥本哈根世界人口发展会议提出,“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全体人民”。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

  以上5种发展观都由西方国家提出,惟有科学发展观是当今中国首创。科学发展观与前5种发展观的联系与区别,体现为科学发展的三大基本原则:1、全面统筹,2、协调运转,3、可持续。而以人为本,则是三个原则的起始点和落脚点。

  简要地回顾,目的是为了历史地、具体地理解科学发展观。我们看到,每一种发展观的提出,都对应一定的时代和具体的国情。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应的是全球化时代,中国要加快发展的具体国情。

  国情总是要落脚到具体的区域。科学发展观与具体区域的发展实践之间,总会有一个最佳的楔入点。正是在这点上,成都是幸运的,也是在这点上,成都迎来她科学发展的机遇。

  事物发展的机遇,并不是等来的,而是靠创造,正如机会只赋予有准备的头脑。对机遇的认识和把握,需要有非凡的胆识。胆从识来,而识,正是基于对客观事物的深刻洞察,对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理解。同时又要在务实创新的工作部署中体现出来。成都共识高度评价了成都这种善抓机遇的胆识。

  我们必须辨证地看待机遇,有机遇就有挑战。作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决不回避存在的问题。我们目前在发展中仍然有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区域发展不平衡、人与自然不够和谐、收入差距过大等。老百姓反映的看病难,读书贵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就业压力大等等,甚至还是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建设和谐成都,实现城乡同发展、共繁荣,是最为根本的和谐。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并非源于计划经济体制,早在先秦时代,就有“国人”(城里人)、“野人”(乡下人)的划分。耕读传家的士农阶层与城里的工商阶层,从来就是两种传统,反映在社会结构上,就是城乡二元结构。

  从此意义上讲,推进城乡一体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是一件几千年来前无古人的壮举,值得我们作为一个壮丽的事业来追求。

  建设和谐成都,调整阶层关系,缩小贫富差距,是一个当务之急。小平同志对缩小贫富差距有三句话:第一是要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第二是先富帮后富;第三是不能搞“两极分化”。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必须建立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各种制度和机制。处理好第一次分配与二次分配的关系。

  建设和谐成都,必须要有一个安定祥和、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为此,要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根据社会学界的相关研究,当今我国社会大致可分为十个阶层。每个阶层都有自己的特殊的利益诉求。让各阶层的社会利益都有畅通的表达渠道,促进阶层间的沟通与合作,并大力促进中等收入人群的扩大,形成“橄榄形”的阶层结构,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

  和谐社会是一个美好的社会,是一个“老有所终,壮有所用,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皆有所养”的理想社会。共产党坚持“利为民所谋”,落实到构建和谐社会中,就是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不搞高福利,但必须要有中低档的福利。同时要充满热情地贯彻积极的就业政策。劳动是公民的权利,并且是一种宪法权利。

  构建和谐成都,必须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成都近年来的构建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推动基层民主建设,以及加快推进依法行政的力度等举措,都丰富了政治文明建设的内涵,探索出了有效的路径。

  政党是重要的社会资源,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机制,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结晶、文化的认同。调动所有社会阶层的积极性,让创造财富的一切源泉充分涌流,正是和谐社会的活力所在。构建和谐成都,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为此,要发展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社会交融的黏合剂,是社会矛盾的稀释剂。在政府职能转型中,要向社会管理倾斜,现代社会是三分建设,七分管理。要制定透明的社会政策,作好各项社会工作。

  构建和谐成都,要有先进的文化支撑和精神支撑。繁荣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长效机制。全体人民目标一致是和谐的首要条件。目标就是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根植于文化之中。成都的城市精神“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就是一种价值目标和文化精神,大力弘扬这种精神,必将形成目标一致的整合力量。

  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事业。成都共识给了我们一个坚定的信念,在马克思主义和谐理论的指引下,并且大力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资源,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成都发展实际,一个社会资源兼容共生、社会结构合理匀称、社会规范先进有序、社会运筹灵活自如的和谐成都,就一定会变为一个辉煌的现实。

  那时候,我们每一个市民都将是建设和谐成都成果的受益者,从现在起,每一个市民也应是建设和谐成都的参与者。

  让我们在市委领导下,奋力投身于建设和谐社会,这一千百年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事业中来。(来源:成都日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