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代笔先生行当又现南京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4日11:10 南京报业网

  实习生 林燕萍 金陵晚报记者 陆陵【金陵晚报84686500热线报道】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前的南京各个邮局、法院门口,人们总能看到这样一个熟悉的景象:一位老人戴着眼镜坐在桌子后面,旁边挂着一个牌子“代写书信,诉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文化程度的提高,代笔先生这一特殊群体如今早已淡出了这个社会,仅存于老人们的记忆里。但最近,人们却惊奇地发现这种绝迹的老行当又在南京出现了。

  一辈子与文书为伴

  “帮您出谋划策,为您代笔增辉。代写诉状、申诉、合同……”,只要您现在走进弓箭坊小区,就可以看到小区门口挂着这样的一个牌子。据说,自从这个牌子挂上后,引得很多人都会驻足看上两眼。代笔先生袁江老人,今年已经74岁了,黑黑瘦瘦,一身朴实的打扮更让人觉得像一位农民,而不是摆弄文字的人。但就是这样的一位老人与各种公文打了一辈子的交道。老人告诉记者,他是私塾出生,由于对古文感兴趣,他的文字功底特别好。长大后,他去部队当兵,领导赏识他的才华就把他调到身边做了秘书,专门负责替领导起草公文。没想到,就这样,他和各种公文结下了不解之缘。退伍后,他又进入一家纺织公司做了宣传科长继续从事文书工作。老人掐指一算,从事这个行业竟有40多年。

  代笔源于儿时记忆

  1992年老人从单位退休。由于搞了一辈子的文书,他总想重操旧业继续为社会发挥余热。后来,他也尝试着去大学做兼职教师,但课时太少,还是觉得漫漫长日无从打发。2003年的一天,邻居让他代笔写一些东西,老人欣然答应。半个小时后,看着邻居满意离开的神情,他感到一种退休后从未有过的开心。这时,儿时对于代笔先生的记忆一下子重现于老人的脑海中,瞬间,他萌生了做代笔先生的念头。在家人的帮助下,老人就在小区门口挂了一个小牌子。偶尔他也印一些类似广告之类的小传单散发出去,于是周边地区居民都知道了弓箭坊小区有个代笔先生。“代笔很有讲究,是一门学问,并不是简单记一下陈述人所说,比如写信。”袁先生举了个例子。首先要认真听对方讲,然后确定主题后复述一遍,来人对内容没有异议了,代笔先生就开始下笔,写完后,还要再读一遍,来人没有意见才装信封贴邮票,将信交给对方就算完成工作。遇到表达不好的人,认为所写内容与自己说的有偏差时,代笔先生会慢慢讲给顾客听。只要来写信的人点头认可,也就表示可以通过。

  助农民工讨到工资

  “在各种文书中,我写得最多的就是诉状,而且有一次还帮助农民工讨到了工资”,对于这发生于2004年春节前夕的事,老人认为这是他到目前为止印象最深刻又引以为荣的代笔了。当时,有一群河南商丘的农民工,辛苦工作了一年,却被老板扣了工资,着急的民工就想去劳动局申诉,可连字都不识几个的他们都不清楚诉状是个什么样,于是在别人的指点下就找到了袁江老人。写好了诉状,民工们递到劳动局,后来事情很快得到解决,“没想到一枝笔可以帮助那么多人”,这件事后,老人更坚定了做好一名代笔先生的信心。即便生意很少,他也是每天都守在家里,担心有需要的人找不到他。

  前景:很多人需要我

  老人告诉记者,由于很多人还不知道他,因此,目前一个星期最多只有两到三笔生意。“其实在这个社会,还是有很多人需要代笔的。例如:文化水平不高的人;还有很多人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处理一些公文”,老人坚信。“这一份工作的报酬怎样啊?”当记者问到报酬时,老人笑了,他告诉记者,他一般是根据各个人的情况收钱。如果顾客条件还可以,他会象征性收一下,而对于经济困难的,他则干脆不收钱,“找我代笔的多数是文化程度不高、生活比较困难的人,只要能够帮助他们,我就已经非常开心了”。(编辑 田木)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