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第三学期”背后的尴尬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5日00:01 红网

  红网『字体: 大 中小』“竞争的时代,不进则退。抓住每一个时机充实自己,才能甩开你的同学,在残酷的竞争中免遭淘汰!”这是暑假里一个学习辅导班的广告词。暑假,本是孩子们放松身心、调节生活的大好时节,可五花八门的辅导班、补习班、培训班堂而皇之地大行其道,在将暑假异化为“第三学期”的同时,也夺走了本属于孩子们的快乐。

  对于假期补课,教育行政部门虽屡有禁令,但事与愿违,屡禁不止。每年假期,林林

总总的培训班总是如约而至,火爆登场。对此,我们无须对教育行政部门妄加指责,因为“第三学期”现象的存在,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最需要我们深思的,是“第三学期”现象折射的问题是什么。

  其一,应试教育体制导致社会“心理失衡”。应试教育使大家普遍认同这样一个逻辑:只有考上重点初中才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只有考上重点高中才有希望考上重点大学;只有考上重点大学才有希望找份好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升学尤其是高考的压力便“辐射”到家长和学生身上,甚至小学生都不能幸免。再说补习班你不上他上,为了不致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就输给同龄人,广大家长便争先恐后。虽然素质教育也是一种社会认同,但现实是包括学生在内谁都无法回避应试教育,人们对“第三学期”现象的感慨与无奈,正是这种心理失衡状态的反映。学生负担过重,根源在于现行的考试制度;而在除高分数、高升学率之外,目前还很难找到一个更具说服力的教育评价标准的情况下,补课不过是应试教育的衍生物。现存应试教育体制不改变,无论管理部门是否允许,假期补课现象都不可能禁绝,暑假异化为“第三学期”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其二,现有的学校教育“营养失衡”。送培训班,有些家长是为了孩子增长技能、培养兴趣特长。什么音乐、美术、舞蹈、武术……各种名目的培训班不一而足。不少孩子每天要跑不同地方上两三个班,简直比上学还累。回头看看我们的学校教育,囿于教科书的知识教育与源于社会、源于生活的技能培养施教畸形,旨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被教科书和练习册“架空”,本应在学校培养的兴趣特长被分数和名次“排挤”,造成学校教育“营养失衡”。假期,在学习压力中暂时解放的学生及家长,终于找到了机会,抱着“平衡营养”的目的奔向各个培训班。“平衡营养”本来是一件好事,可很多家长把这种“营养平衡”和应试教育联系起来,让孩子学习一技之长,只是为了多一块考进重点学校的“敲门砖”,则更发人深思。

  第三,社会机制与设施“配套失衡”。孩子放假了,可家长还得去上班,年龄小需要照顾的孩子没人照顾,已不需要照顾的孩子又没处去玩,于是乎上补习班其实更是为了让孩子有个着落,至于学什么、学多少,到退归其次了。这凸显我们的社会机制与设施“配套失衡”。小城镇、农村自不待言,即使是大中城市,为广大家长考虑的学生假期生活配套机制有多少?为广大学生假期生活快乐而采取的措施、组织的活动又有多少?另一方面,如今我们的社会发展了,经济发展了,但可以使孩子身心得到放松,让他们自由地创造、自由地思想、寓教于乐的相关设施、场所发展了多少?连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都异化为赢利场所,变成了一个个收费的培训班,你不去补课能去哪里?所有这些问题,只能让我们惭愧得哑口无言!

  所以,要有效抑制“第三学期”泛滥的现象,有关部门应拿出更有力的措施,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缓解罩在家长和学生身上的升学压力。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另外,需要让适合孩子们活动的设施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假期里社会各界要创造条件,多举办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从各方面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这样,才能真正还孩子们一个快乐、轻松的假期。(稿源:红网)(作者:赵炳臣)(编辑:耿红仁)(2004-7-310:24:13)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