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的内容更深沉(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5日04:17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
2005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和平·繁荣”雕塑巡展,成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一大盛事。61件雕塑作品分别在长春、南京、郑州、重庆、厦门、上海、北京七城市驻足,预计将有500万人次观赏到此次艺术展。日前,本报记者与该展执行策划组织者、美协雕塑艺委会秘书长邹文对话,雕塑巡展——— 张稚丹:策划这一展览的初衷是什么? 邹文:今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60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相应产生了中国抗战胜利、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奥斯维辛解放、联合国成立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纪念日。20世纪间,逢“五”逢“十”各国多会举行隆重纪念活动。而“六十周年”的纪念,也许是最后一个有亲历者、当事人见证参加的纪念活动。二次大战把人类的命运连在了一起,成为历史上人类全球化、国际化程度最高最急速的一场巨大的外力推动。中华民族以3500万人的伤亡为代价,分担、抗阻了法西斯势力的攻掠,为正义人类赢得二战胜利做出巨大贡献。但在当今国际宣传中,由于话语权的被动,出现了分享光荣的不对称现象。举办这个巡展,至少可以凸显东方主战场的光荣,同时也因为当今世界热点地区集中在东方,更值得通过艺术手段唱响和平,驱散战云。 张稚丹:展览以“和平”命名,会不会有人觉得展品不够沉重与悲壮? 邹文:有人认为,战争纪念应该深沉、悲情、凝重,展品应该让人想到肖思塔科维奇的音乐或雷马克的小说,宁愿血淋淋也不可轻飘飘。但我们认为二战毕竟过去60年了,现在的纪念是面对大多数已远离那个年代的人进行的,中国文化讲“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对那场旷世灾难,我们就有一种从容、理性的态度。“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是这种纪念的落点,我们呼唤和平、赞颂和平、追求繁荣,就是在表达否定战争、揭露战争罪行、消除战争隐患的态度。主题定在和平繁荣,符合中国国情与利益,更能体现人类立场和民族意志及气度。所以这次巡展选出的作品,只有40%直接反映战争,许多还是间接描写,“和平”、“繁荣”类的分量更重、更突出。事实上,和平比战争更悲壮、更深沉。 张稚丹:当代艺术家不反感命题创作吗? 邹文:这是一次主题鲜明、具有专属针对性的创作。我们征稿时有意识地进行宏观调控,对选题作了四种额定,甚至提示了100多个题目或构思。有人反感地认为这样违反了艺术规律,是一种“文革”思维。我说不是。按现代策划学的概念,一次大的艺术或社会行为,都应有宏观考量与操控,才能将分工参与者的意识力量引向同一个出口,汇聚出能量,整合成集体表现。否则,难免因创作者的个人思维定势而致展品内容散乱、偏狭、缺漏、冲突或太过私人化。这并不会伤害艺术家的个性、风格或能动性。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大多是教廷“命题”的结果;巴尔扎克也经常为订货而创作小说。没有不为特定的政治、功用、社会与个人需要而进行创作的艺术。好的雕塑家们的社会责任感比一般文人画艺术的偏好者更强。他们以成年人的成熟宽容了我们的“命题”行为。结果证明,适度的创作提示,符合信息传播学规律,也有助于艺术创作规律。艺术家们并不反感他人提供信息。 张稚丹:你们对展出于“街头”一向很有兴趣,不怕影响学术品质吗? 邹文:艺术品的终极目标在于展出或发表。以前,西方习惯在教堂宫殿建筑中展出作品;中国注重在家庭、宫苑、寺观等宗教建筑中展出作品。现代艺术,主要到博物馆、美术馆中去展出。如果想让艺术诉求于更多的受众,街头是不能不去的。街头是最开放的空间之一,社会成员在此进行最频繁最多样化的交叉共处。西方最前卫的现代艺术,很多都“上街”了。不要只看到涂鸦、人体雕塑、街头演唱等,还应看到街头广告、景观、交通设施、市政设施的普遍艺术化。街头代表着公共场所,是公民权属的反映地。20世纪三十年代,街头的活报剧、美术作品展览、广告招贴曾经极大地提升艺术的文化功能。2002年我们策划的“中国西部风”雕塑巡回展,曾经出现在北京的王府井、西安的市中心广场、成都的春熙路、重庆的大会堂广场、广州的天河广场、青岛的开放海滨公园、宁波的天一广场、上海的南京路;2003年举办中国雕塑精品展,又到了克拉玛依步行街、天津大会堂广场和北京的王府井。据各地分别单独统计的现场观众之和,加上这次,三回巡展的参观人次至少有1300万。街头还艺术于公众,公众给艺术以氧气。人口大国是中国艺术最根本和最真实的国情条件与背景,艺术不以公众优先,至少是一种道义缺陷。 张稚丹:据说有十几个城市提出申办这次巡展,它们为什么信任、支持你们? 邹文:这一主题的宏大事关全国,当然不能在一处举行。应该说,这些城市早有办此类活动的准备,插座已经通上电,我们只是送去了插头,让灯亮了。七个城市分摊办展费用,较之单独办同规模的活动省却了80%的费用。这间接证明了策展人制度的必要性、合理性,由一个共同需要的活动将各地的行政实体联系,可以加速城市之间的协调。中国美协的信誉与影响力是这次办展的工作基础;而“和平·繁荣”这一庄严的主题,强化了有关城市“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意志。各城市间的协同与默契,让我吃惊和感动。丝丝入扣,没有摩擦,城市与城市之间自动进入行政制度既有的规范运行轨道,配合很好,效率很高。城市反过来给了雕塑艺术以最大的文化关怀。 有1000多万人次现场看过我们组织来的作品,这数字超过了100场足球赛和200场最火爆的歌星演唱会,这是美术的荣幸,更是美术工作者的荣幸。让人相信公共性最强的雕塑艺术,确实在公众中拓展了自身的领域和空间。王府井建管办负责人曾经评价说,雕塑展让一条举世闻名的商业街变成了文化展场,让消费者变成了观众,让市民生活又多了一种丰富。这条路,我们会坚持走下去。 张稚丹:听说中国美术馆已将此展列入展览计划? 邹文:是的,美术馆通知,“和平·繁荣”雕塑巡展的全部小稿作品,将正式参加9月2日起在该馆举办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六十周年国际艺术展”,这充分肯定了巡展作品的艺术和社会价值。之后,这些震撼人心的小稿,将由巡展城市收藏。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7月25日 第七版) 作者:邹文 张稚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