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战地记者寻恩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5日07:53 扬子晚报

  60年前,一名16岁的新四军战士在敌人的枪口下被当地大妈大伯掩护脱险;60年后,老战士费尽周折终于寻找到救命恩人的后代。著名战地记者、作家海笑老先生,日前在谈起过去的峥嵘岁月以及这段寻恩路时,仍感慨万千。

  1944年,海笑被派去斗争最尖锐、最艰苦的南通刘桥做战地记者,那时他只有16岁。一天,海笑随10余人的游击小分队活动到下半夜后,潜伏进一堡垒户中休息下来。这户人家

的大妈、大伯热情地招待了这群战士,还让出一张大床给海笑睡觉。这一夜,累了一整天的海笑睡得很沉、很香。孰料拂晓时分,敌人对游击小分队发动了偷袭。警觉性极高的老游击队员怎么喊都喊不醒海笑,只好先期突围而出。被使劲掐醒的海笑,在老大妈的叮嘱下,只好装扮成了大妈的儿子。敌人冲进来搜遍五六间房后,把这一家大大小小十余口人全赶到门外的晒场上。一个凶神恶煞的敌人忽然从人群中把海笑拉出来说:“这个就是小新四军!”大妈和大伯急坏了,立即跑过来护住说:“这是我们的孩子啊!”这家人的孩子也都“哥哥、弟弟”地喊。可是敌人就是不相信,并拉动了枪栓。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突围出去的游击队员们四面放枪,敌人以为是新四军大部队来了,吓得赶快去应战。敌人前脚走,大妈大伯拥上来抱住海笑,连声叮嘱其赶快转移。那时的海笑激动得连个谢字也说不出来,只是狠命地注视着两位老人的面容,然后一个转身跑开了。这是海笑终身难忘的一次虎口脱险。

  全国解放后走上工作岗位的海笑,请假回去的第一件事便是去回报对他有救命之恩的多位父老乡亲。但再次回到故地,已物是人非,那家人终未找到。文革结束之后,海笑重新开始寻找当年的救命恩人。可事隔数十年,当年的小战士已记不清楚恩人究竟住在刘桥的哪一个村,姓啥名谁。救命大恩怎能释怀?在找寻一再落空的时候,海笑决定通过南通的媒体寻找。事情很快有了进展,60多岁的杨淑云老妈妈找到海笑,说自己和大姐经过回忆,觉得报上刊登的情节与母亲曾经讲述的往事很相像。经过细致沟通后,海笑认定杨家姐妹正是当年自己救命恩人的后代。去年年初,海笑老人偕夫人、孙子专程来到杨淑云家,看望了救命恩人的后代。在杨家姐妹的陪伴下,海笑老人来到当年救他的大妈大伯的坟前,献上了一捧凝聚了数十年情感积淀的花束。那一刻,海笑泪流满面……

  在海老的家中,他告诉记者,尽管这两年不大写文章了,但还是会动笔给杨家人写信,聊聊家常;逢年过节也会委托当地的朋友前去看望。海笑还说,今年恰逢抗战胜利60周年,下个月他将专程到当年战斗过的地方走一走,到恩人的坟前看一看,再次献上当年那个革命“小战士”对他们的无限敬意。本报记者 徐建华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