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兵工厂边的“绿色银行”(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5日08:50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兵工厂边的“绿色银行”(组图)
邵先洪老先生正在向记者讲述当年的经历。

兵工厂边的“绿色银行”(组图)
  采用喷滴灌技术后,陈天龙村的140亩竹林经济效益大增。(记者李岩宏摄) 王量迪罗涟浩叶初江

  行程:23日从鄞州区章水镇驱车15公里抵达余姚鹿亭乡,夜宿上庄村;24日上午步行8.4公里前往陈天龙村,采访新四军浙东纵队修械所旧址后,返回再宿上庄村。

  新四军浙东纵队修械所旧址,是本报“沿着浙纵脚印走”第三小分队采访的第一站。昨天上午9时许,我们踏着崎岖的山路,穿越一片茂密的竹海,步行了约一个半小时,才到达群山怀抱中的陈天龙村。

  在竖立着新四军浙东纵队修械所旧址碑的村口,村民正在投售刚挖来的鞭笋。知道我们的来意后,他们立即围了上来,争先恐后地叙述起浙东纵队在村里办兵工厂的故事。

  75岁的邵先洪老人是还在世的几位曾亲眼目睹过修械所生产场面的人之一。他12岁的那一年,几位说着上海话的外地人肩挑背扛一大堆器械,来到了只有9户人家的陈天龙村和相距不到1公里、只有5户人家的长湾村。没多久,小山村就响起了隆隆的机器声。渐渐地,村民知道了这些人是浙东纵队的,办的是打小鬼子的兵工厂,于是纷纷要求加入。但由于制造枪弹需要技术,村民们只能干一些拉风箱之类的粗活,但看到一个个手榴弹、一把把刺刀造出来,心里就有说不出的高兴。

  邵先洪老人告诉我们,由于年纪小,修械所安排给他的任务是外出放羊时放哨,如遇到外人来打听就说“不知道”,然后立即汇报情况。

  “那时不但生活很苦,而且非常危险。”行走在狭窄的村道上,村民边给我们引路参观当年的旧址,边描述着当年兵工厂生产场景:有一次,榴弹厂的工人正在安装木柄时,突然“轰”地一声巨响,两人当场牺牲,9人受伤。

  谈到这些往事时,村民们的神情顿时有些黯然。这时,闻讯赶来的高岩村书记褚德钿接过了话头。他说,这里的人民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党和政府一直记着,并分别于1985年和1994年,让陈天龙和长湾两个小山村实现了通电、通路的梦想。2000年,这两个村与高岩村合并后,村里充分利用满山遍野的竹林和茶园,并通过小水电入股等办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使毛竹和茶叶成了村民的“绿色银行”。

  修械所军民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一直激励着高岩村的人们。去年,村干部和村民一起,义务投工,把山水引入村里150亩地处斜坡、灌溉困难的竹山,然后在竹山上安装喷滴灌设施。今年入夏以来,仅鞭笋一项,产量就比常规增加一倍,亩收入增加500元以上。

  新闻链接

  浙东纵队修械所正式组建于1942年8月,当时只有八九名同志,主要是修理各种枪械。后来,人员发展到上百人,开始由单纯修理发展为修造结合,并成立了军工股,下设榴弹厂、翻砂厂、制造部,以及若干车间性质的间与组。早期的兵工生产随部队行动,以后搬迁到陈天龙村才基本安定下来。兵工厂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夜以继日地生产,先后有20多名兵工战士在试制炮弹时牺牲。

  据统计,1942年8月至1945年8月,修械所共修造长短枪1000支,新造刺刀5000把,修造各种小炮800门,制造各种炮弹10000发,制造各种手榴弹40000颗,制造步枪、机枪子弹50000发。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