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学子论文:电视虚拟主持人:昙花一现还是等待春天?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5日17:23 人民网

  2004年11月19日,国内各大媒体不约而同报道了一则新闻:我国首位三维虚拟电视节目主持人“小龙”将于次日晚在央视电影频道的《光影周刊》栏目正式“上岗”。

  小龙的身价高达数百万,制作时间超过一年,如此重金精心打造的结果自然非同凡响:他造型时尚、服饰打扮随心变换,精通外语、擅长歌舞,对电影知识更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不仅如此,作为一个由电脑合成的三维动画人物,遇到自己钟爱的影片,他还能随时

幻化成片中的某个角色,比如身披黑色斗篷的蝙蝠侠、穿梭在城市楼宇间的蜘蛛人、功夫了得的李小龙……凡此种种,无不令他的“真人版”同行们自叹不如。

  然而,“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小龙却并没有带来预期的轰动效应。他过于正统的形象、单调的动作以及永远不会转动的眼珠、模式化的主持风格让许多观众感到不满意,难怪有人比较说,连阿忆接手《实话实说》的关注度都要远高于小龙现身《光影周刊》(1)——看起来,似乎是技术的限制影响了小龙的“魅力”施展。

  针对观众的这些反应,小龙的幕后制作者们又对他进行了一番改造。几个月过去了,小龙的进步着实令人惊叹:他已能毫不费力地完成眨眼、挥手这些动作,还能根据说话的内容配合相应的手势,甚至边主持节目边闲庭信步、摆弄摆弄手边的像框,举手投足间颇有大牌主持人的风范。可以说,从技术上讲,小龙已经远远胜过目前国内其他的网络和电视虚拟主持人了,然而他备受冷落的局面却依然没有改观——观众们热热闹闹议论着的,是春节联欢晚会上全国各地电视节目主持人对联贺岁的创意。

  面对小龙的尴尬处境,人们不禁要问:电视虚拟主持人究竟有没有推出的必要,它是不是一个仓促上马的“早产儿”?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电视虚拟主持人的“剃头挑子一头热”?它的前景又会如何?本文试图在梳理概念和回顾历史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个初步的探讨。

  我国电视虚拟主持人的发展历程

  要了解电视虚拟主持人的发展过程,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虚拟主持人”这个大的概念。“虚拟主持人是继虚拟场景、虚拟演播室后又一虚拟技术的应用,它是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动画等技术发展的结果。从其出现的媒体来看可分为电视虚拟主持人和网络虚拟主持人;就其播报方式而言可分为实时和非实时虚拟主持人;以其实现技术而论又可分为基于关键帧动画的虚拟主持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虚拟主持人和基于跟踪设备的实时虚拟主持人等。”(2)我国学者所下的这一定义或许有助于我们对“虚拟主持人”的概念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

  世界上第一位虚拟主持人是在互联网这一崭新媒介形态上出现的。这位名叫安娜诺娃(Ananova)网络新闻播报员诞生在21世纪的第一个年头,她依托成熟的三维游戏技术和即时同步语音处理技术,容貌靓丽、声音悦耳,甫一亮相就在全球网民中引起了轰动,其所在网站竟然为之拥堵。

  安娜诺娃诞生的革命性意义迅速引起了全球媒体的关注,自那以后的短短几年间,各式各样的虚拟主持人纷纷出炉,形态越发逼真、技术日益精湛,在世界各地打响了一场争夺全新传播空间的“虚拟”之战。在这个过程中,技术要求更高,更具有全方位、立体化特色的电视虚拟主持人也逐步发展成熟起来。

  应该说,我国电视虚拟主持人的起步还是很早的。仅仅比安娜诺娃晚了几个月,2001年12月吉林电视台《世界视窗》节目主持人“TVNO.1”就粉墨登场了。同时它还号称是“世界首位电视虚拟主持人”。(3)2001年,又有江苏电视台“QQ小姐”、中央电视台“伊妹儿”和天津电视台“言东方”等虚拟主持人相继亮相。但是必须承认,这些电视虚拟主持人在技术上还比较粗糙,正如《光影周刊》制片人胡女士所言:“我们以前只在国外的电视节目中或网络中看到三维虚拟主持。荧屏曾偶然出现的要么技术还不够成熟,要么是实验和演示性的。”(4)

  从这个意义上说,结合了配音、场景剪辑、声画合一和各种效果特技流程,并采用了先进的真人动作捕捉技术(著名的全数位三维电脑动画大片《最终幻想》也正是采用了这一技术)打造出的“小龙”可谓是我国电视虚拟主持人史上划时代的一笔。他突破了此前几位虚拟主持人的技术瓶颈,比如发型、衣着变化所需要的庞大数据支持等。此外,他还能够真正站起来、走起来、动起来,初步具备了一位节目主持人的雏形,而不只是单调呆板的新闻播报员。三维技术、语音合成技术、动作传感技术等数字技术的发展为电视虚拟主持人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技术推动力,而虚拟主持人的进一步完善也有赖于技术的不断进步。应该看到,目前国内的电视虚拟主持人大多还只能胜任提前编辑录制好的新闻、信息服务类节目,对互动要求极高的谈话类乃至综艺类节目仍然无能为力,它们其实是没有任何“话语权”的傀儡。而在国外,更为智能化的电视虚拟主持人已经出现了。2002年夏天,英国广播公司(BBC)就曾推出一位名叫“DAGsMaddy”的科技直播节目主持人,他能借助“会话机”(conversationengine)与嘉宾、观众进行互动交流,甚至即时回答事先并未准备过的问题。(5)显然,和“思路敏捷”的DAGsMaddy相比,我国的电视虚拟主持人们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

  电视虚拟主持人产生的现实驱动因子

  如前所述,从2000年电视虚拟主持人首次在中国亮相到“小龙”的横空出世,它们中尚没有一位能成为荧屏的“宠儿”,或者至少给观众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驱使电视虚拟主持人在造价昂贵、技术又不成熟的情况下迫不及待倾巢而出呢?笔者认为,其间至少有以下四种因素在起作用:

  第一,“注意力经济”的驱动作用。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目前国内各级电视台的大小节目都配备有不同风格的主持人,节目和主持人的个性化问题无疑很让人头疼。在这种情况下,虚拟主持人作为一种全新的主持人形态必然能带来与众不同的节目特点,从而有可能在电视节目同质化严重的现状中突围而出,迅速抓住观众的“眼球”。虽然实践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但不可否认,当初这些节目制作者们决定砸下重金“赌”一把时,或多或少都是怀有这种期待的。

  第二,数字技术发展的带动作用。关于这一点,笔者在第一部分中已经有过详尽的分析,这里不再赘述。需要补充的一点信息是,在美国,业界和学界的各种虚拟技术会议上都已涌现出许多激动人心的新成果。虽然其中最先进的技术仍然需要经过相当的时间和努力方能投入实际应用,但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这些技术将会对虚拟主持人的更新换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6)

  第三,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这个因素很容易被忽视,然而它同样至关重要。经济利益的诱因使得数码影像(digitalphotography)和电脑游戏制作商将继续成为虚拟主持人发展的重要助推力,特效制作和其它数字媒体行业的公司们也会试图在这个领域里分一杯羹。事实上,“小龙”的“双亲”除了央视之外,另一个就是三维电脑动画制作公司。央视方面提供一个平台,对方则担负全部的技术支持。毫无疑问,这种合作“下蛋”的方法必将成为虚拟主持人的主要打造模式,而相关技术产业的经济实体也必然会不断拉动虚拟主持人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拓展节目空间需求的促动作用。这个因素和第一点有一定关联,但是具有更深层次的必要性,是电视栏目结构性调整和寻求更大腾挪空间的需要。在这里,虚拟主持人节目的试验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投资,电视台期望能够通过“抢滩”这一领域来获得较为丰富的经验,从而在市场成熟时凭借占得的先机脱颖而出。电视虚拟主持人所具有的特殊素质及其配套硬件和演播环境的优越性,是各家电视台看好其长远前景、不惜斥巨资“投石问路”的根本原因所在。除此之外,他们也希望虚拟主持人的全新面孔能对血肉之躯的同行们产生一定的挑战和激励作用。(7)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电视虚拟主持人的产生决不是某些电视节目制片人灵机一动或是头脑发热的结果,它的出现自有其深厚的现实土壤和强大的推动力量。

  电视虚拟主持人的优势和不足

  虽然同为虚拟主持人,但电视虚拟主持却有着和网络虚拟主持完全不同的特点,或许这也是目前它们“冰火两重天”的原因之一。

  虚拟主持人之所以首先自互联网发端,并且得到网民的热烈回应,是因为他们在这个充满数据和符号的虚拟空间里涂上了一抹人性化的亮色,使网络世界顿时变得立体化和丰富起来,这无疑是一个革命性的创举。电视则完全不同。当年电视自传统印刷媒体和只听音不见形的广播媒体身后迅速超越,并占据优势地位,恰恰是因为它的“活色生香”和即时互动性。那么,稚嫩且略显呆板的虚拟主持人进入电视业,不是以己之短、较人之长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全面认识电视虚拟主持人的优势和不足。

  首先,和网络虚拟主持人相比,电视虚拟主持人的优势是很明显的。这主要表现在,由于演播空间和带宽等因素的限制,网络虚拟主持人的立体感并不是太强,而24小时不间断的出现也对其素材库的准备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电视虚拟主持人则不然。虚拟场景和虚拟演播室千变万化,为他们提供了切题而又丰富的演播背景;另一方面,节目有限的长度又可以使他们在出镜时拥有更充足的技术和知识储备,所谓“浓缩的就是精华”。

  和真实的电视主持人相比较,现阶段电视虚拟主持人则无疑处于劣势。他们中最优秀的也不过能动动嘴皮、眨眨眼、挥挥手,至多能做到“像人”,但到底还不是人,其亲和力和感染力都远远无法和真实主持人相比。更不用说由于观众的收视习惯尚未改变,要他们接受一个虚拟人来主持节目,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也正是目前电视虚拟主持人不叫座的主要原因之一。

  至于电视虚拟主持人与真实主持人相比的优越性,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虚拟主持人具有稳定高效的工作状态。虚拟主持人的性质决定了他们能从根本上克服真实主持人的先天弱点,他们不会像真人一样有生理和心理状况的高低波动,只要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他们就能始终“神采奕奕”地以最高效率投入到节目制作中去,这就保证了节目稳定的水准和质量。

  二、虚拟主持人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一位真实主持人若能“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我们便会赞叹他知识渊博、学养深厚,而这些对于虚拟主持人来说显然不在话下。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主持人在临场应变和互动交流等方面的能力也将得到不断提升。一个现实的例子是,超级国际象棋电脑“更深的蓝”已经为我们展示了电脑在信息处理和即时应对性上所能达到的惊人成就。

  三、虚拟主持人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他们能最大限度地为观众提供个性化服务。这不仅仅是指他们在外形和风格上可以随心所欲任意变换,更重要的是,依托其信息收集和处理系统,他们能方便自如地满足观众的各种信息需求,同时根据观众的反应迅速做出调整和修正。可以预见的是,交互电视的普及和推广将使虚拟主持人个性化服务的特殊优势发挥到极致。相比较而言,真实主持人的可塑性和修正速度无疑要逊色许多。

  除了以上这些特点,虚拟主持人的出现还具有一些特殊意义。例如,节目制作的重心将更多地放在节目内容的充实和传播方式的把握上,而不是过分依赖主持人的外在魅力,这无疑有助于电视节目内涵的丰富和质量的提高。此外,一个成功的虚拟主持人将和那些“大腕儿”级真实主持人一样,成为优质节目的形象代言人和品牌标识,但他们却不必像真实主持人一样为成名后的种种烦以及如何进一步提升、超越自我等问题而忧心忡忡。

  电视虚拟主持人的发展前景

  电视虚拟主持人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会以其不断的进步发展逐步赢得观众的喜爱?他们在发展过程中还需要突破哪些障碍或瓶颈?他们最终会请真实主持人“下课”吗?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可以基本回答第一个问题。电视虚拟主持人虽然还处在非常幼稚的阶段,但他们有植根的土壤和自己的特色,同时也已经以迅捷的前进脚步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巨大的发展潜力。

  现阶段,电视虚拟主持人面临的主要障碍自然是高额的成本和滞后的技术。对于前者,《光影周刊》制片人承认目前费用的确很高,但她相信“随着技术的成熟,成本今后会降下来”。(8)至于后者,虽然虚拟主持人的发展对电脑动画、实时模拟、语音识别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专家们仍然断言:“10年后我们将很难分辨真实人物和虚拟人物的差别,而且10年这个数字是非常、非常保守的。”(9)

  笔者认为,尽管技术因素对虚拟主持人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但真正决定其发展前景的,却是他们是否能在人性化、个性化和亲和力方面取得突破。或者更形象点说,就是看他们是否能拥有自己的“魂”。

  在这个问题上,有史以来最昂贵的三维动画电影《最终幻想》就曾付出过惨痛代价。这部电影的高科技含量使得其虚拟人物逼真程度令人瞠目结舌,好莱坞影星凯文·贝肯甚至因此拒绝为该片配音,他说:“画得这么真,把我们的饭碗都抢走了,我干嘛帮它配音?”然而,这部事先被看好的大片却遭遇了票房“滑铁卢”,究其原因,就是它的情节结构过于苍白,虽然画面精美令人赞叹,观众却仍然不买帐。与之形成鲜明对应的是,此后另一部CG影片《怪物史莱克2》则以曲折动人的情节刷新了好莱坞的多项票房纪录。

  由此可见,虚拟主持人仅仅模仿人的形体、动作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必须有作为独立个体的目标、情感和动力,必须具备某种文化或历史背景(虽然这一切仍需要作为人的制作者去赋予)。一个能带给人启迪和深入思考的虚拟主持人才能真正吸引观众的注意,否则他们与“花瓶”式主持人又有何异?

  虚拟主持人不是“票房毒药”,也不是用来刺激观众日渐疲劳的审美的“灵丹妙药”。我们有理由相信,技术的发展和内涵的丰富挖掘将会使电视虚拟主持人逐渐独当一面,但他们到底不能离开其背后的制作人,他们和真实主持人之间也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他们可以各擅其长、分工合作,使我们的荧屏更加丰富多彩。

  到了那一天,这些更加真实、更加智能的虚拟主持人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周围的世界、认识电视业的本质规律所在。那将是电视虚拟主持人的春天,也是整个电视行业的春天。(程曦,女,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3级中西新闻比较方向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赵真臻:《央视虚拟主持人亮相电视 “骇客时代”还没来》,《法制晚报》,2004年11月27日。

  (2) 王兆其、杨长水:《虚拟主持人的设计与实现》,《电视字幕·特技与动画》,2002年第9期。

  (3)王眉:《电视虚拟主持人挑战传统节目主持人》,《新闻记者》,2001年第10期。

  (4)张建群:《中央电视台虚拟主持人上岗 身价达数百万元》,《新闻晚报》,2004年11月18日。

  (5) Phil LoPiccolo,“What Are‘Veople’for?”,Computer GraphicsWorld,11/01/02.

  (6)同上。

  (7)参见张建群:《中央电视台虚拟主持人上岗 身价达数百万元》,《新闻晚报》,2004年11月18日。

  (8) 同上。

  (9)Norman Badler,“Digital Humans: What Role Will TheyPlay?TheFuture of Virtual Beings”,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March2001.

  作者:程曦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