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漫话厨房:中西饮食习惯不同 设计勿照搬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5日18:37 中国新闻网 |
二十几年前头一回去美国,到了接待我的朋友家,进门就是厨房,让我颇为吃惊。细考究一番,发现那栋住宅的正门一般并不使用,平时出入,都是用引我进去的那个偏门,偏门靠近车库,停车后就能很方便地进去,进去就是厨房。那厨房是敞开式,也就是说,灶台与搁放东西的平台以及平时吃饭用的餐桌,之间并没有墙壁隔开。其一楼的空间中,另有一正式的餐厅,摆放着更长大也更漂亮的餐桌,与很大的前厅相通,倘若是搞“派对”,那么就会启用正门和这个餐厅。但总体而言,我所描述的这几个相连的空间,大体是豁然相通的。 最近几年,有机会去我们这边“先富起来”的人士住宅做客,也让我颇为吃惊,因为所住的那栋“号司”,简直就像从美国某州搬过来的,也是停车后带我进得一门,迈进去就是敞开式厨房。但是坐到与其他空间无墙体隔开的起居厅沙发上,跟他聊起来以后,我就渐渐发现了跟美国大不相同的“中国特色”,先是感觉到那豪华的布艺沙发,特别是扶手和靠枕,氤氲出一阵阵油烟的气息,接着就发现沙发边那精致的绸面台灯罩上,竟有些个凝结的油污。主人可能从我神色中发现了我的疑惑,就主动解释说:都是在厨房里炒菜惹的祸,虽然有强力抽油烟机,但日久天长,因为这些空间都与厨房无墙隔断,整个儿是敞开式结构,所以排不尽的油烟终究还是侵袭了这些地方;也曾发誓不在自家厨房里煎炒烹炸,但两口子都吃腻了外头的餐馆,又都爱在厨房里“露一手”,搞“派对”也不愿意净弄些买来的冷切,夏天可以到院子里搞自助烧烤,冬天就忍不住要在屋里又炒又烤又涮了…… 这就引出了一个话题:中西饮食习惯不同,烹饪习惯自然不同,那么,在我们处处模仿西方居住文化,盖出一栋栋一片片西化的住宅时,是否就应该在厨房设计上,避免照抄西方,而注意设计出适合我们中国人使用的空间?其实不仅是厨房应该具有中国特色,在中国土地上建造的给中国人居住的房屋,不论是经济适用型还是豪华型,都应该“洋为中用”,以中国人的居住文化传统为本,但厨房问题,我以为最突出,值得专门来漫议一下。 我的法国朋友戴鹤白,他一连将我的五个作品翻译成法文了,他是非常好客的,因为是搞汉学的,交往的中国朋友自然不止我一个。他常到中国来,全家一起来,那时他在巴黎的住宅就空了,他非常热情地欢迎那个时间段去巴黎的中国朋友,住到他家,他说那屋子里的日常用品随便使用,当然也可以在他家那敞开式厨房做饭,这样去巴黎访问的中国朋友既免了住旅馆的费用,也大大节省在街上餐馆吃饭的开支。对于中国朋友来说,他这样慷慨,是非常难得的。但他对借住者惟一的要求是:绝对不要在他厨房的灶上炒菜。他说每次回到巴黎,即使借住者在那期间只偶尔地忍不住炒了一两次菜,他和夫人就都会一进屋子就敏感地判断出来,当然,也不会说什么,摇摇头,就花费不少精力去善后。在西方人当中,戴鹤白的这一讲究绝不个别,是他们普遍的“厨房守则”。 这就说明,敞开式厨房是纯粹的西方饮食、烹饪、居家文化的产物,并不适合一般中国人。现在有的中国“小资”,买了新楼房,本来那厨房设计成封闭式的,可是他们为了“全盘西化”,追逐“时髦”,非要敲掉一部分墙壁,硬把厨房变成敞开式的,当然各人买下的空间,各人有在不违反有关规定的前提下,适当加以改造的自由,拆掉部分非承重墙也是可以的,但这些追求敞开式厨房的人士,又多半并非是发誓今后不在家里烧中国菜,连整个儿的饮食、烹饪方式也决心彻底西化的,那么,建议他们三思而后行,也未必是多此一举吧。对于建筑设计师来说,如何在设计私人居所的厨房时,将西方式配置的优点(如除外面另有餐厅外,厨房内也有可以方便进食的区域),与中国传统饮食、烹饪习惯的需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既“摩登”又“古典”的中国民众喜见乐用的厨房空间,实在是一个不该被忽略的课题。 (稿件来源:《北京晚报》,作者:刘心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