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寻访杨公祠(文采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6日04:22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一把黑锁挂在杨公祠的山门上,玻璃门窗后的布帘挡得很严实,趴在窗前,什么也看不见。门额被青灰涂抹,门旁写着“杨椒山故居”的汉白玉牌子,1984年立的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在北京宣武区达智桥胡同里。我愣愣地站在那里半天,只好拐进旁边一个小门,里面是一条窄长的夹道。往里走,西边是一整面磨砖对缝的青砖墙,足有10多米长,尖尖的屋脊把高高的影子沉沉地压下来,如果判断没错的话,这就应该是杨公祠的景贤堂。

  杨椒山是明代的大臣,因为给皇帝上疏列数当时的大奸臣严嵩五奸十罪,请求杀之而得罪了这个大奸臣,最后被严嵩拿进大狱,关了3年,死在严嵩手下。

  景贤堂高高的房顶已经看不见檩和柁,抹上了灰顶。但怀抱粗的圆柱,虽然都涂上鲜艳的红漆,依然是原来的。正堂呈正方形,前后各有4个圆柱,间距大约有3米,可看出外面的廊檐非常宽,现在接出来成了屋子。最让我兴奋的,是发现两侧墙上居然保存完好5面碑刻,仔细看看,除一面是明代崇祯十六年的,其余四面是清乾隆、嘉庆和光绪年间,景仰杨椒山的后人刻上去的。这屋子很长时间一直是单位占用,这些碑刻才得以保护。看门人带我看看隔出来的一间小屋,地上放着一块断成两截长约两三米的石碑。可惜翻不动,你看不成上面刻的字了,他对我说。我说这已经很感谢你了。

  接着往里走,过一个过廊,拐弯的墙上镶嵌着一块汉白玉牌子,是宣统二年五月立的“松筠庵条规”,规定每年五月十七日和八月十六日为同乡和科道公祭之日,只准官员士子和医生进,商贾优伶妇女均不得入内、租用或借座请客。自杨椒山在明嘉靖三十三年(1555)死后,这个故居就逐渐荒芜,后来变成城隍庙和松筠庵,清乾隆年间才开始设为祠堂,也就是说在杨椒山死后两百年,他才得以如此规模和正式的祭祀。一座废庙,才又香火鼎盛,怎么说,忠臣是不会让人遗忘的。

  再往里面走,还有3个院子,最后的只有西房,前两个院里都有正房3间。街坊们让我找前院住的老太太,她住的时间最长,兴许还了解些情况。老太太家应该是景贤堂后面的后堂,也有廊檐,也是圆柱,朱红漆如老树的树皮皴裂斑驳,颜色却依然如故。敲开门,一位个子不高慈眉善目的老人在收拾肉皮,热情放下了手中的活,接待了我。她今年75岁,10岁搬进来,那时,这里有一个和尚和两个看门的,住在她后院,最后的那个院子是堆放杂物的仓库。老太太告诉我,景贤堂原来供奉着杨椒山彩色泥塑像,像两侧有对联(我知道写的是:不与炎黄同一辈,独留清白永千年)。像的东边有一座顶到房顶高的石碑,“文化大革命”让人砸了(我想是刚才看到的那块断成两截的石碑)。景贤堂比后面的房子高出一大截,堂前种的是松树和竹子,堂前堂后都有高高的六阶台阶,台阶两旁有光滑的坡,她住的这屋子原来供奉祖宗和杨夫人的牌位,有匾在上面(写着“正气锄奸”)。

  说起杨椒山,老太太很有感情。老人知道杨椒山的事,老太太叹口气说,就和前年告河北贪官李真的那个也姓杨的忠臣,最后被姓李的关进大狱里一样。杨椒山死的时候还不到40岁呀!

  老太太对我说,原来的院子可大了,你应该到西院看看去,那个亭子还在呢。只是现在都住上人家了,乱得看不出原来的样子了。我请老人为我描述一下当年的样子,她的眼睛一下子很明亮,她告诉我:我这院子有个月亮门通西院,西院里有对面的东西厢房,中间是有假山石的两个花园,走廊一直沿着东厢房的前面通到后花园,那个亭子就是后花园的西边。我知道,老太太说的那个亭子就是“谏草亭”,是道光年间一个和尚用募集来的钱修建的。杨椒山起草疏稿的书房“谏草堂”,应该也在西院,记载奏疏的数十块石刻嵌刻在堂中。

  西院真的非常大,格局没有大变,前后花园过廊廊檐上冰裂花样的窗格都还完整地保留着,甚至还能看见当年花园的假山石堆挤在院角,虽都尘埋网封,却好像岁月逝去不远。很容易找到了“谏草亭”,八角的亭子围成了墙,住上了人家,与四周的住户反差很大,像是现实和历史开着一个玩笑。四周更是看不到老太太描述的当年亭前的情景了,杨椒山手植的古槐,还有那些楸树、丁香、毛桃和老海棠树,那些鹅卵石铺就的甬道,那些驴嘴坛子连成的下水道,一一都没有踪影,只有一棵后栽的高大的杨树,伪历史一般地填补着空白。想起杨椒山在大狱中受尽酷刑折磨,临刑之前,有人送他蚺蛇酒,希望能为他减少一些痛苦,他拒绝了,他说:椒山自有胆,何蚺蛇胆为!想起杨椒山夫人上书皇上请求代丈夫一死,不准之后在杨椒山死的同一天自缢而死的壮烈。也想起当年建“谏草堂”时请来一位布衣雕工临摹杨椒山的真迹,将疏稿刻在碑上,立在亭中,这位倾注情感的无名雕工刻完之后就死在这里。后人有诗赞叹:巉巉片石勒谏疏,孤亭兀立星辰高。站在这里,无论是杨椒山,还是他的夫人,还是这位雕工,抑或是刚才见到的那位老太太,都让我对他们生出敬意。今年是杨椒山450周年的忌日,是他们牢牢衔接住了450年的历史。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7月26日 第七版)

  作者:肖复兴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