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平板电视发展仍欠火候——兼答复技术专家陈小平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6日08:20 人民网

  前几日,笔者收到了一封来自康佳研究院技术专家陈小平的商榷邮件,就笔者日前发表的《我国平板彩电未来发展堪忧》一文中提出意见和看法,发表了他的不同意见。

  笔者对陈先生的来信探讨感到非常高兴,我们企业的技术专家们在技术开发工作中,终于不再“一门心思搞开发,两耳不闻市场事”。陈先生提出的几个观点表现的很有思想和主见,这从一个侧面代表了我国彩电技术研发领域的水平。

  在就陈先生的三点意见进行回复之前,笔者想说明一下:陈先生和在下有一个共同点两个不同处。首先,我们都是中国彩电行业的热心关注者和支持者,都希望我们的彩电行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保持健康、稳定的趋势,拥有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其次,笔者只是彩电行业发展的热心观众和门外汉,纯属爱好。而陈先生则彩电领域的专业人士,深入研究。笔者关注的角度是从市场出发,在外部寻找突围的方式,而陈先生关注的角度是从技术本身出发,从内部表达自身的观点。从而造成了我们在同一问题上出现了不同看法和意见。

  产业链上的各方是互相依存的,并不代表我们就可以放弃技术

  陈先生在文章中指出,尽管国内彩电企业在平板电视上并不具备技术优势。但是由于整个产业链是相互依存的。所以,我们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并形象地叙述“回想两年多以前,彩电厂商到处求爷爷告奶奶地遍寻液晶屏而不得,到一年前由于众多五代线的量产,变成面板厂排着队上门来推销,也算是尝到了做上帝的感觉。”

  的确,陈先生所说不假。现在是面板厂挤破头来推销液晶屏,我们彩电整机生产企业的日子确实很好过,也成了上帝。但是,我想问,为什么这些面板厂现在会为了销售液晶屏而低声下气,将国内企业尊为上帝?是市场原因,现在市场还没有完全普及,面板在一定时间内是供大于求;是利益原因,在这些厂家销售的液晶屏中,他们获取丰厚的利润。

  陈先生说的没错,现阶段平板电视的发展状态是上下游产业链相互依存。但是我们需要区别的是,我国企业目前所掌握了产业链是什么?我们在整个产业链竞争中的主动权是什么?当你连这项技术都不掌握的时候,你凭什么说人家现在产品的价格下降了许多?你凭什么知道,他们不是为了将来图谋更大的利润空间而不得已之为。

  在这一方面,家电行业其它领域已经有许多例子验证。在空调行业,前几年市场发展是需求小,空调厂家的产能小,而压缩机厂家的产能过剩,在这种情况下,压缩机工厂是三天两头跑到工厂,压缩机送过去,厂家的空调卖出去,才付压缩机的钱。现在的情况是,市场需求大增,厂家的产能扩大,压缩机是供不应求。现在,工厂带着现金去压缩机工厂提货,也不一定能够保证需求。我想,这种情形正符合现阶段平板电视的发展。

  的确,我们现在看到国内的彩电企业目前在整个产业链中的竞争状态是最佳的,是舞台上的明星。而真正在幕后操作的那些导演,却是掌握核心技术的外资企业们。他们操纵着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中,他们会恰到好处的以降价手段、亲情推广的方式来催化中国的平板电视发展趋势。京东方、上广电是在生产第五代屏,不错。但是,你要知道,他们只是生产,他们生产源头的技术还是要经过别人授权的。

  我们不怕没有屏用,产品链上,上游厂家还要靠我们这些发展成熟的企业来进行终端产品推广呢。这一点陈先生完全没有说错,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不可能会出现计划经济时代的事情。只要我们有钱,就不怕买不到屏。但是谁又能够保证,当平板化大潮到来之际,我们的上游供应商不会狠一把,要么收专利技术费,要么提高供应价格。DVD行业的教训已经够惨痛了,以致整个行业生产工厂集体性关门。难道我们还要等到类似的6C、3C联盟来气势汹汹地收取我们彩电企业的利润的时候,才进行核心技术资源的整合吗?

  我们不能因为现在的日子很好过了,就不要考虑未来的发展。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按照陈先生的这种思路,我真为我国彩电企业今后的发展感到担心。

  在这个问题上,最后我想引用经济学家厉以宁的一句话“我们要走自己的工业化道路,要成为一个创新中心、创造中心,而不是一个简单加工制造的中心。我们不仅要有自主知识产权,还要有最新的技术,这样才能够真正使中国走向工业化道路。”

  价格下降并不都是价格战,但不能忽视价格战的恶性蔓延

  我们知道,彩电行业的价格战历史由来已久。在恶性价格战的主导下,拉开了我国彩电企业第一次行业性亏损和和洗牌的大幕。在1998年的那场行业性的价格战中,行业巨头长虹就是打下以推广彩电为己任,拉动彩电产品快速普及的口号,大打价格战,最终导致整个行业性亏损危机。

  随后,通过对纯平、HDTV、背投、等离子、液晶等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后,彩电企业的发展再度获得第二春,自身的市场竞争实力大大增加。

  尽管如此,我并不否认现在平板电视领域的降价是为了更好f推广新产品、实现快速普及。但谁又能够保证在这一新产品的推广过程中我们不再重蹈覆辙。

  首先,我认为价格战是一把双刃剑,在表面上拉动新产品快速推广普及的同时,也造成了企业自身利润的快速下滑。特别是容易将企业的发展引入死胡同,眼中只有价格战,而忽视了对其它营销手段的合理利用。

  其次,我认为价格战不是推广产品的主要手段和方式。在4P中,除了价格,还是产品、促销、渠道,这些都是推广产品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自然不能以推广新产品为借口,来进行降价。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说在中国这一特殊的市场环境下,新品价格战的怪现象是被一些国内企业所人为拉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因果关系。久而久之,也造成了业内人士的一种误读,推广新产品与降价是要联系在一起的,否则就是不对的,也不行的。这是什么逻辑?

  再者,我不否认,在价格战的拉动下,平板电视的市场推广和普及率在不断提升,特别是对于众多消费者而言,购买平板电视是有很大的好处。陈先生在文章中也极力推崇“平板彩电高高在上的价格是阻碍其发展的最大障碍,产业链内的各方对此都有清醒的认识,也都做了极大的努力,不仅在降低成本上下足了功夫,也不得不降低自己的利润率。”并着重指出“要说彩电企业独立发起了平板彩电的价格战,使其更接近消费者的接受水平,那是大大地抬举了他们。其实平板彩电的每一次降价,都是面板价格滑落的体现。”

  我不明白,为什么陈先生会为平板厂的降价而感到高兴?如果就这一点能够说明平板电视的价格战是正常的降价。那我想问,你知道液晶屏的真实生产成本吗?你连核心技术都不掌握,你又如何判断他们在这种降价行为中不存在其它意图?

  我们大家都不希望看到因为平板电视的价格战而点燃彩电行业二次洗牌的导火索。

  出路何在?平板是趋势,CRT电视是顶梁柱,两者缺一不可

  笔者从来没有否定过平板电视大趋势,笔者甚至认为现在的平板大潮普及速度还过于缓慢。只不过现阶段,我们在平板电视普及化程度还不高的情况,仍然应该重视传统CRT电视,以及超薄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这样才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这样才能够保证我国彩电企业转型过程中的渐进性、稳定性。

  对于笔者提出的“现阶段,我们仍然是应该致力于普通CRT电视,特别是超薄CRT的发展。同时,将一部分精力致力于平板电视的推广。以超簿CRT电视拉动规模化效应,以平板电视创造利润空间。此外,还要有条不紊地通过技术交流合作,全面参与到彩电新技术的研发中去,提升国内企业的技术竞争力,使之上升到与规模并举的发展平台。”陈先生有不同意见。他认为没有必要再去发展CRT电视了,平板大潮的趋势既然已经出现,就应该减少或者放弃CRT电视。

  此时,我想问的是,你知道康佳现在销售的产品类型中,平板电视的比例是多少,CRT电视的比例又是多少?不仅康佳,TCL、长虹等国内彩电巨头们的占比又是多少?

  陈先生作为技术资深专家,甚至提出CRT电视已经非常成熟,已经到了没有技术可革新、可升级地余地的。真的是这样吗?难道超薄CRT不是革新吗?它至少在外观和结构上就是对原先产品的一种创新。我们怎么可以忽视这一点?

  陈先生说,根据人体工程学计算了欣赏传统CRT电视需要的电视屏幕尺寸,得出的结果是至少需要50英寸以上。而商品化的CRT电视最大的也只有38英寸,再大了以后,其最大的廉价优势将荡然无存。由此看来CRT电视将只存在于40英寸以下的市场中,在数字电视时代只有贫困人群才会选择CRT电视。当然贫困人群会长期存在下去,但是会有哪个厂商愿意去致力于这个市场呢?

  我不知道,陈先生是按照什么逻辑来进行考虑的?哪里有一项新技术新产品出来之后,就全盘否定老产品老技术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知道,目前国内彩电的普及率已经高达到120%,这其中有多少是CRT电视,又有多少是平板电视。又谁提过最佳收视角度的问题?又有谁因为最佳收视角度而拒绝购买CRT产品?尽管我国许多地区早在90年代就已经远离了贫穷,但是我们的电视种类中CRT仍然占据主导。这又是为什么?

  此外,我还想请教,现阶段,我们在平板电视中,竞争力又有多少,话语权又有多少?

  综上所述,平板电视在我国市场的发展仍欠火候,而国内彩电企业在这一产品上的竞争力仍偏弱。尽管现阶段的产业链相互依存能够快速提升国内企业的竞争,但是加大技术积累与创新仍然今后国内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在这一态度上,我认为不应该顾此失彼。

  作者:沈闻涧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