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历史的裁决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6日09:00 解放日报

  这3件事居然发生在了同一个历史上的今天。65年前的今天,日本内阁会议第一次提出,要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

  60年前的今天,中、美、英3国及后来加入的苏联,联合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58年前的今天,日本的降舰,作为对中国8年浴血抗战唯一的象征性赔偿,驶进吴淞口。

  这就是历史的裁决,偶然中蕴含着必然。

  “一种麻醉的狂欢”

  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源于1940年7月26日,日本内阁会议在《基本国策要纲》中提出“以皇国为核心,建设以日满华为一环的大东亚新秩序”。6天后,时任日本外相的松冈洋右在“皇道外交宣言”中明确提出该说法。具体的实施,以1941年12月偷袭珍珠港并在马来半岛登陆为起点。其理念主要包括抢占殖民地、解决资源问题,及与德、意联手形成“轴心体制”。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3楼展厅,一张丝织的“大东亚共荣圈”地图醒目。

  长67厘米,宽74厘米,浅蓝色底上,粉色块面由日本发散覆及中国东北三省、朝鲜、菲律宾等诸多国家和地区。“这就是当年日本妄图建立的‘大东亚共荣圈’势力范围。”

  纪念馆前馆长黎英奎回忆说:地图系2001年夏天由一对家住宝山大场的古稀夫妇所赠,夫妇俩婉拒车接、不留姓名、不拿捐赠证书,只淡淡说道———“这是日军当年的宣传品,我们有义务捐献出来,去揭露、见证。”副馆长沈建中告诉记者:据专家分析,地图是1942年太平洋战争初期日军所制,用来炫耀其“战功赫赫”。

  图上,画着数架日机从北向南俯冲,冲向北京长城、南京中山陵、杭州六和塔、上海外滩等地;右下方海域画的几艘日本军舰,航线直达越南河内,指向东南亚各地……

  上海中日关系史专业委员会主任赵建民说:“其实早在1938年日本首相的《近卫声明》中,‘日满华三国合作、建立东亚新秩序’的构想,就已初露端倪。到1940年提出‘大东亚共荣圈’,是侵华战争遭遇顽强抵抗转入全面对峙后的战略选择,也是为发动太平洋战争掠夺更多资源所作的理论准备,要把侵略合理化。”

  这样的见证并不难找。纪念馆外的宝山临江公园,记者随机采访几位正在下棋的老者,开口都是亲历的苦难:71岁的邹永兴老人,当年家里的9间房屋,就被日军练习投弹给炸毁了7间;79岁的顾锡林老人,儿时每每风闻日军来了就举家外逃,累了在树下过夜,饿了就在当地乞讨……

  “从这就能看出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欺骗性。”上海世界史学会会长潘光指出:“其实就是侵略,就是扩张,打着‘解放亚洲’的旗号,却连连洗劫马来西亚、屠城新加坡、暴掠泰国和印尼,这是‘以战养战’,根本不是它鼓吹的什么‘共存共荣’!”

  在各地扶植傀儡政权;建立“划区经济”,将中国设为主要资源供给地,将南洋各地设为农矿产品供给地;在占领区广泛普及日语和日本文化,实行民族分离主义,并残酷镇压当地人民,如南京大屠杀、细菌战……

  然而当年,在这样狂妄的图谋面前,却也有一些人表现出不知廉耻的麻木———

  1947年上海博物馆的“抗战文献展”,只辟了两间展室,一间陈列8年来上海军民英勇抗战的不屈;另一间展示的就是,日伪当局宣传“大东亚共荣圈”的标语和当时一批汉奸文人的附逆作品。当时《申报》描述这一间展室陈列的内容:“一种恐怖的静寂,一种麻醉的狂欢。”

  勿忘国耻,当年的参观者,拥挤不堪且源源不断。原定展期3天,因此延长两日。

  后世不忘,今日淞沪抗战纪念馆的参观者,依然“日均数百人”。

  “要想彻底清算‘大东亚共荣圈’,就必须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推动亚太经济合作,而这就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武力侵略,经济入侵,劫掠他国,‘共荣’不过是个欺骗。”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樊勇明言语肯定。

  “‘大东亚共荣圈’,早已被牢牢钉在人类历史的耻辱柱上。”

  “降就是降”

  《波茨坦公告》全称是《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于1945年7月26日由中、美、英3国在德国波茨坦会议中发表,同年8月8日,苏联加入。主要内容包括:盟国对日作战直到它停止抵抗为止,日本政府应立即宣布无条件投降;《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日本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盟国所决定的其他小岛之内;日本军队要完成解除武装,军国主义必须永久铲除;日本战犯将交付审判;不准日本保有可供重新武装的工业等。

  “当年的日本,真的投降了吗?”60年前为战地记者的老报人冯英子,神色肃然,至今呼吁要“警惕”。

  知道吗,1945年《波茨坦公告》发表后,日本军方的反应是,明确表示不接受。

  不接受?太平洋战场,美军主力已逼近日本本岛,8月6日、9日两颗原子弹;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迅速击溃此前日本当局还抱有幻想的百万关东军;到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中国军民在正面敌后广阔的战场上,掀起波澜壮阔的“对日寇最后一战”……终于,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向全国广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的诏书。

  “然而,《波茨坦公告》规定的是‘无条件投降’,日本天皇发表的却叫《停战诏书》,这不是偷天换日吗?”

  冯老说,这个字眼,必须抠。“‘无条件投降’不是中国人造出来的。当年日本送给中国的《降书》,由日方的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签字,汉文正楷书写的第一条就写着———日本帝国政府及日本帝国大本营已向盟国统帅无条件投降。”

  但是,在那份日本天皇向全国臣民下发的《停战诏书》里,“天皇把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说成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要求全国臣民‘忍其所难忍,堪其所难堪’,‘倾全力于将来之建设’,这同勾践的‘卧薪尝胆’有什么不同呢?”

  90岁的冯老,说得脸都涨红了。

  “真要按我们中国古代投降的规矩,那可是要像《三国演义》中的刘阿斗、吴主孙皓,都要‘面缚舆榇’才表示投降的。”什么叫“面缚舆榇”?就是把双手捆在背后,面朝胜利者,并在车上载着棺材,表示放弃抵抗,自请受刑。

  “当然,现代的受降不一定要有此仪式。”但投降和停战,绝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历史的事实是,美国出于当时远东政策的需要,允许战后的日本先后将大量军需工厂归还政府或私企,某些甲级战犯还在政界担任要职。而在德国波茨坦市河畔,《波茨坦公告》的明文要求,一直陈列在年约200万人参观的西席林霍夫宫内。

  一入走廊,墙上最醒目的便是。采访末了,冯老特意指出:这份绝口不降、堪称“奇文”的诏书,可见于日本外务省编的《日本外交年表和主要文书(1840—1945)》下卷,1969年的再版本第636—63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出的《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也收有此文———

  “降就是降,日本帝国那不光彩的一页,永远无法为之解脱。”

  公理非强权所能改

  “公理不是强权所能改变的……凡是违背时代的潮流,违背人民的愿望,醉心于强力是恃,抱着侵略野心、阴谋诡计,疑忌他人,以邻为壑,不肯谋求世界秩序的国家,其结果是一定要得不偿失,换一句话就是要失败的。”

  这段慷慨之词,是抗战结束后的1947年,当时的中国海军第一舰队司令方莹将军,在上海高昌庙码头(今江南造船厂)接收首批日本降舰时所说。

  58年过去了,将军之女方俪祥今已87岁,但忆起父亲这段讲话,仍能即兴背诵。

  二战后,盟军总部决定,将日本海军残存的大型作战舰只,或解体,或拖往原子弹试爆场作为靶舰,剩下的142艘驱逐舰、巡防舰及运输舰,由对日参战的中、美、英、苏四强以抽签均分,作为日军战败的唯一象征性赔偿。中国抽得34艘各型战舰,首批8艘中,就有历经4年太平洋战争而不沉、被视为日本海军永不战败军魂象征的“雪风号”驱逐舰。

  方俪祥回忆说:“我记得,那天的降舰接收仪式是上午9点开始的,简单而隆重。8艘军舰分列江面。岸上,500多海军官兵在前头,中间是我们家眷,再后就是一千多名自发来观看的老百姓,好些人就站在梯子上看,我一回头,呀,一片密密麻麻。旗升起来了,乐奏起来了,几声礼炮响过,父亲讲话了,大家都静静地听着,眼角泛着泪花,又开心又难过,场面特别感人。”

  降舰驶抵那一刻,在码头守候多时的万千上海民众齐声高呼:“东洋兵舰来投降了!”

  更让人热泪难抑的是,同期收归的,还有当年甲午海战失利被俘、后长期陈列于东京上野公园遭受侮辱的镇远、靖远两舰。

  百年耻,一朝雪。“接收仪式后,各舰立即改名编入中国海军序列服役,比如‘雪风’就改成了‘丹阳’。”今年86岁的伍岳,是当年首批降舰中的“惠安”护航驱逐舰副舰长。该舰后来参加了1949年的国民党海军“下关起义”。

  58年过去了,方俪祥还记得父亲讲话的另一句———

  “假使要想用强权变更世界的话,难免要自食其后果了。”

  正义与公理,不容置辩。

  上海市民邹永兴,当年看过日军投降前那不可一世的军训操练,也看过日军投降后那些侵略者们惶惶不可终日……

  从日本的反动叫嚣,到盟国的正义公告,再到降舰驶来……

  历史,就这样不动声色地作出了裁决———

  那就是,侵略者必败,正义必胜!

  (集成:郭泉真)

  林环 实习生 王颖蓓 陶邢莹

  本站点所有内容为解放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及建立镜像制作:解放日报网络部联系电话:(8621)63521111转网络部传真:63515783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