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大山移民的幸福生活(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6日09:02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大山移民的幸福生活(组图)
  从高山小村移民下来的褚吉苗正在编织“屋便”(一种用于房屋建筑的竹制品)。
大山移民的幸福生活(组图)
  看着后方医院的老照片,老党员姚怀国仿佛又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记者李岩宏摄)

  王量迪罗涟浩

  7月25日行程:从余姚鹿亭乡上庄村出发,步行8.8公里前往中姚村和晓云村,采访新四军浙东纵队后方医院旧址,然后驱车10公里抵达陆埠镇境内,夜宿袁马村。

  新四军浙东纵队后方医院旧址在群山之中。昨天上午,我们顶着烈日,花了一个多小时,绕过一段段弯曲的山道,来到中姚村,见一位老人已在村民的簇拥下等在村口。

  老人名叫姚怀国,今年88岁,是当地健在的惟一曾在后方医院工作过的“三老”人员。老人有些耳聋,但谈起60年前的战斗经历,他的记忆却十分清楚。当年新四军浙东纵队打日本鬼子的时候,他才20多岁,能扛着两三百斤山货连走几里山路不喘一口气。后来,得知后方医院迁移到了附近,他便毫不犹豫地参加了浙纵队伍,既抬伤员,又运弹药。

  老人告诉我们,他在抗战时期跟随部队抬过的伤员有数百名。有一次,他与其他两人前往上虞运送在西岙一战中受伤的战士,由于白天不能走,而伤员因流血过多,常会痛苦地连连喊渴,他们听得心都要碎了,一待夜色降临就马不停蹄地轮流抬着担架,连赶一夜山路将伤员送到了后方医院。

  老人得知我们要去晓云后方医院旧址,立即自告奋勇要求带路。我们来到后方医院旧址所在地晓云村,沿村转了一圈,没瞧见年轻人的身影,几位年迈者看到我们衣服上“沿着浙纵脚印走”的字样后,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起当地的今昔巨变。

  褚吉苗原先住在晓云村所辖的乌日塘自然村,自从一家四口从深山冷岙搬下来后,夫妻俩一直以编制竹制品为生,每年收入都在万元以上,而且还有了一个占地150平方米的独家小院。但近年来,已长大成人的儿子和女儿却不太愿意一辈子呆在这里,他们走出山村,前往余姚和宁波打工读书。“走出深山,日子肯定会过得越来越好!”他说。

  陪同的鹿亭乡干部介绍说,山区地广人稀,最小的自然村仅有两户人家,很多高山村生活条件十分恶劣,为了改变现状,去年年初,他们决定实施“三大转移”工作。

  该乡在城区设立了企业联系点,帮助企业做好土地征用、厂房筹建、证件办理等工作,推动企业向外转移;同时,在城区设立了外出人口管理服务中心,组织下山农民培训,提供用工和房源信息,办理各类证件和手续;对转移到中心村的山农,他们帮助办好新建住房审批手续,或安排好闲置房,在免费通电、有线电视、自来水的基础上,适当进行补助。如今,当地已经有三分之一人口进城入企,有7个自然村近200户居民搬到了中心村。

  在村口,我们看到一幢新造的楼房门前挂着一副对联,上写:过新生活不忘党恩,住新楼房全靠政府。村里人说,这家的主人也是刚从高山村搬迁下来的。

  新闻链接

  浙东纵队后方医院前身为慈北疗养所、四明疗养所。迫于战争环境,医院曾多次迁址。1945年6月,后方医院迁至姚南鹿亭晓云桐桥西侧。现旧址上立有由谭启龙题写碑文的“浙东游击纵队后方医院纪念碑”。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