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塌楼事件,救灾还需动员社区的力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6日10:00 南方都市报

  论吧

  本期嘉宾:

  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 信力建

  广州七喜电脑公司职员 周少锋

  广州羊城网友周刊站长 劳震宇

  主持人:

  本报记者张丹萍

  编者按

  7月21日,海珠区海珠城广场建筑工地发生塌陷,面对灾难,人们需要追问是天灾还是人祸,究其因果。然而,如果将此事件放在伦敦爆炸的背景下,我们能否引出另外一个话题:灾难来临时的应对措施,不仅考验整个城市的应急救援体系,同时也考验每一个市民应对灾难的能力。

  张丹萍:这次塌楼事件,导致了地铁二号线部分区段停运,影响面较大,不过,有评论认为整个社会应对机制良好,广州市民又一次接受了考验。我们要讨论的话题是,面对这样的公共安全事件,市民应该怎么做,而广州人又做得如何呢?

  周少锋:当天我恰好有事到昌岗路,拎着十几斤的器材准备搭地铁的时候,才看到地铁站门口的指示牌上写着地铁关闭了,打电话问同事,得知江南西路出事了,大家以为是煤气爆炸,回到公司上网一看,才知道是塌楼,不过当时看到网友的评论很尖刻,批评那些在现场看热闹的人,认为是“不道德的”,是“看客心态”。说实话,当时我时间紧,否则我也会去现场看一下的。我觉得市民之所以到事故现场围观,并不是道德水平不高,而是他们的认知心理在作怪。把这些人扣上“不道德”的大帽子也太冤枉了。

  张丹萍:也不排除有看客心态存在,现在还是有人专门到附近去看现场,旁边的居民说肯德基的生意都比平时好了许多,有些人一边吃快餐,顺便看一下“塌楼”。但这样的看客心态也有一定的背景,我们没有可靠渠道在第一时间就了解到事件发生的原因,因此可能会造成相当的恐慌,而旁观恰好是降低这种恐慌的一个有效途径。事件发生后两天,我到江南西很近的一幢写字楼采访,发现居然还是有人不知道塌陷事件,并且正为塞车大惑不解,可见传播还是有很多盲点。

  劳震宇:我们的网站是一个新闻评论网站,事件发生20多分钟的时候,网友就已经在QQ上群聊这件事了,很快,网友们在现场拍的照片就已经上传上网,当时我们的心态不是“看客”,也不是想在新闻报道上与传统媒体争个谁先谁后,当时的想法就是因为快到下班时间了,路封了,地铁停了,尽管并不知道具体的原因,我们还是想把这个消息告诉更多人。

  张丹萍:其实这种信息传播的途径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每个到现场的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报道”这件事。也许网络的报道可以弥补传统媒体报道新闻在时效性上的不足,同时也可以成为市民参与的一个途径。我们从网友的一些评论也可以感觉到市民的心态,尊重生命、关心城市建设,这些都是在“旁观”之外流露出的情怀,网络上很多帖子相当感人。

  信力建:其实就是有看客心态也相当正常,我们的市民能够参加公共事务的管理的机会不多,对公共事务参与能力也不强,重大事件发生后,一个普通市民无论是否在现场,急于了解事件真相的心理很正常。事实上我感觉,广州人在这次事件中的表现还是相当优秀的,无论是旁边的居民还是商户,都表现得相当理智,就像当年的SARS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广州人理智、心态成熟,公民意识还是比较强的。

  张丹萍:但还是有些不足。几天前,我路过江南西附近路段的时候,看到很多人拦不到出租车,其实当时也并不是太塞车,出租车司机告诉我,事件一发生,司机之间就互相通信息了,大家知道有些公交车改线了,但不知道该不该来这里搭客。如果有更畅通的沟通渠道,调动出租车的力量,也可以解决不少因为地铁停运和公交车绕路造成的交通问题。

  劳震宇:我是学法律的,也喜欢武术,但面对灾难也确实不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而许多我们以为不会发生的事情其实离我们并不远。比如有一次我和朋友过隧道,旁边工地不知道什么原因一声巨响,隧道中的人就慌了,大家互相冲撞,这时候我只好拉住朋友,挡在她身边,避免被冲撞,事情虽然不大,但处理不好,还是会造成伤害的。事件发生之前,也有居民报告“险情”,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也说明,我们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也不成熟。

  周少锋:旁观也有一定的好处。我问过一些到过现场的朋友,他们面对深深的大坑和摇摇欲坠的大楼,无不产生极大的震惊。这比单从媒体发布的视频图片及文字说明更来得震撼。我想如果围观的市民,都能从心底中对因为盲目施工而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产生巨大的震惊,那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我建议,有关部门不妨组织一些正在施工的单位负责人,到事故现场去看一下,我想这肯定比在书面上对他们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好很多。

  张丹萍:最近《瞭望东方周刊》做了一个报道“假如北京遇到伦敦爆炸将会怎样”,采访了国家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刘铁民,刘院长认为,我们的城市应急机制还存在着“法律基础不足、应急力量分散、应急技术基础薄弱、国民应急自救能力低”的问题,而其实应急自救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市民如何面对城市的安全事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灾难面前如何保护自己、如何救助他人,自己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不但是一个市民应具备的常识,也应该成为城市应急机制的一部分。

  劳震宇:从公民的角度看,在这次事件中,尽管有看客,但没有冷血的看客,没有人因为看热闹而阻碍救灾。一个公民在这个事件中,能够尽力自保,不耽误救难,事后按照法律进行索赔维护自己的权益,通过舆论以及民意机构监督政府加强管理,避免惨剧再次发生。那么这就已经是一个好公民了。

  信力建:对这样的一个公共安全的事件,公民可以做的事情很多,除了旁观,其实是有很多渠道可以参与的。比如美国“9·11”事件,很多志愿者迅速走上街头,参与救援,前不久的伦敦地铁爆炸事件,伦敦市民表现得也相当成熟,在国外很多消防队员都是志愿者,在澳大利亚海滩的那些救生员,也有许多是志愿者,平时接受训练,不但提高自己的生存本领,而且也能够通过参与公共事务,实现公民的自我价值,降低社会成本。

  周少锋:我认为应该加强灾难教育。媒体报道,广州塌陷事件其实已经发生很多起,因为广州的地理地貌如此,很多地方的地下是石灰岩溶洞结构或者是松散的淤泥层,我们应该对自己居住的城市有一些了解。

  信力建:灾难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公民教育。媒体报道,在这次事件中,有些外来工即租客无法像当地居民那样获得救助,没有人给安排住处,其实这也是公民意识不强的一个表现,受牵连的海运宿舍居民更多是以“单位人”的角色出现的,其实也应该是“社区人”,在城市应急的机制中,应该也包括社区的力量参与对抗灾难。

  如果有这样的意识,外来工就不会被区别对待了,因为虽然不是“单位人”,但却都是“社区人”,都是公民。如果能够提高每个人的公民意识,我们每一个人在类似事件中都能够找准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那么可能会把事情处理得更好。这样广州人就会显得更大气。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