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构建和谐社会要处理好"一"和"多"的关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6日13:34 人民网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分清事物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并时刻注意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相互转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立足现实,又要着眼长远;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统筹兼顾;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正确把握“一”和“多”的关系,以“一”统“多”,以“多”促“一”,不断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

自然的全面和谐。

  一、必须处理好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和多元化的思想、文化的关系,既承认思想、文化多元化的现实,又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的指导地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没有共同理想信念,没有共同的精神支柱,是不可能实现的。随着我国进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3000美元的关键阶段,中国进入社会转型的新时期,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导致社会群体不断分化,进而导致不同群体的经济状况、价值观念、利益诉求、利益博弈呈现明显差别,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出现的非制度性交融,使人们在思想上淡化了“两制”间的差异,再加上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对我国实施“分化”、“西化”的图谋,部分群众受到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从而潜在地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削弱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精神支撑。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在社会结构日趋多元化的条件下,各种意识形态并存,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纲领不再是社会生活中惟一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注意到,执政党要在承认多种价值观、意识形态和多种文化并存的前提下,必须维护以党的指导思想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价值体系中的主导地位,防止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边缘化的趋向。这就要求我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所有党员、尤其是党的中高级领导干部自觉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增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提高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水平,坚定信念,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也要求我们党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增进对富民强国这一共同的价值目标的认同,进一步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进一步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一步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自觉承担起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二、必须处理好一个中心和社会多维发展的关系,既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求得社会和谐,又通过社会多维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社会有丰富的物质财富,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必要的物质基础。没有物质基础作保证,和谐社会只能是在纸上描绘的一幅美丽的画卷,永远不可能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个宏伟的目标,也是很具体的、很实际的工作。无论是去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还是去做这些具体而实际的工作,都要靠发展来解决。没有好的经济发展,就不可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可能解决经济社会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不可能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不可能构筑覆盖面广、功能性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根本不可能很好地解决“三农”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如不能有效解决,不用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些战略性目标难以实现,就是对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也构成了巨大障碍。但是,光有经济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丰富,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远远不够的。历史与现实都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以后,还必须主动地调整社会政策、主动地调整社会结构,没有合理的社会政策和社会结构,经济成果是不稳固的,即使发展上去了,也会倒退回去。拉美发展模式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发展经历都为我们提供了前车之鉴。我们国家在发展的历史上也有因“一手软、一手硬”而影响经济发展的教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党自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即要通过发展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通过和谐社会的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三、必须处理好一元化的执政主体和多元化治理主体的关系,既坚持党的执政地位不动摇,又充分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积极性

  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56个民族、13亿人口的大国,没有一个强有力政党的领导,要使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是不可能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角色是在历史和人民的双重选择下形成的,其执政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是不可置疑的。近年来,西方敌对势力勾结国内的反动分子一再诬蔑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鼓吹在中国要实行西方的“三权分立”、“多党竞争”的政治体制,其目的就是想搞垮共产党,让中国重蹈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覆辙,以便遏制中国的发展和强大,阻止中国的和平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能否按规划如期进行,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毫无疑问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领导方式,怎样与时俱进地发挥领导和组织作用。在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下,执政党是惟一的社会治理主体,主要通过政府机构采取政治动员的方式包揽一切社会事务,社会团体和自治组织实际上是执政党管理权力的延伸。但是,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是,社会构成成分、社会利益、社会价值、社会群体利益矛盾日趋多样化,传统的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结构发生了悄然变化,仅仅依靠执政党的力量越来越难以覆盖日益复杂的社会事务,执政党及其领导下的政府不再是惟一的社会治理主体,各级党组织及政府授权、具有行政管理性质的基层社会组织不再能够包揽一切社会事务的管理职责。与此同时,非政府组织、社会公益机构、社会中介组织以及各种类型的社区自治组织正在大量涌现,在不同的社会事务领域发挥不同形式的社会治理作用。这就要求执政党在发挥政治领导核心作用的同时,必须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以制度化和法制化的方式准确界定不同社会力量在社会治理结构中的权力界线和权力属性,妥善协调与其他社会组织形式之间的关系,在执政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方针下努力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的合力。

  四、要处理好公平正义这一重要支柱和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多个要求之间的关系,既能通过实现公平正义凸显和谐社会各种特征,又要通过各种要求的实现进一步促进公平正义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中,促进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环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基础地位,是支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根重要支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否认社会分化,而是要在承认社会分化的基础上逐步追求社会的公正,在正视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基础上考虑社会的公平。现在,一方面财富积累的速度在大大加快,虚拟经济,包括地产经济使得资本翻番的速度加快,竞争条件的不对称使财富继续不断流向财富聚集者。另一方面在专业技术领域工资大幅增加情况下,占就业人数很大比重的普通劳动力的工资近十年却没有提高。十几年前珠三角、长三角农民工的工资就是六、七百块钱,现在还是六、七百块钱,这就是显示出收入分配的规则是不合理的。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调整利益分配格局、统筹兼顾社会各方面利益入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及时化解各种社会风险。出台法律时要听取各方面群众的意见,制定政策时要考虑各方面群众的利益,综合平衡时要格外关注困难群众。要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更多地用于解决低收入阶层的困难和问题上;要依照法律精神和公正原则切实解决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对各种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与社会等多种手段,抑制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努力使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我们要看到,没有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社会就不可能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众多的方面和领域,各项工作必须整体推进。没有民主法治的保障,没有诚信友爱的原则,没有安定有序的基础,没有拼博进取的活力,没有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和谐,实现公平正义也只是纸上谈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是一句空话。

  (文章仅供学术交流,文中包含的立场、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所持,不代表人民网立场)

  作者:李斌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