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网友:研究生论文答辩能否不走过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6日13:39 人民网

  不少人忧虑研究生“质量下降”。如果说的确是“下降”了,那么试问,原因何在?

  为在实践中探讨并解决这个问题,有人提出一种主张,即研究生应该是“宽进严出”。好啊,可以。问题在于,如何“严”?怎么才能“严”得起来?——实际情况是,“严”不起来,究其原因,很多很多。

  照理说,学位论文“答辩”是一个“关口”,应该是最后一次“严”的机会了。对于研究生来说,论文答辩具有决定命运的性质,通过了,可以拿到《学位证书》,为日后顺利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创造有利条件;要是不能通过,麻烦就大了。

  事实如何呢?“论文”不能通过者,实属罕见,基本上都能够轻松过关。这就不能不说到“论文答辩”本身的问题了。

  平时人们常说,农村“计划生育”是“天下第一难”;在高校,依我之见,最难的要算是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答辩了。研究生本身难不难且不说,我这里要说的是“导师”。

  学位论文能否被顺利通过,因素很多。当然了,论文本身的质量是基础的东西,重要。然而,其它相关因素也不少。譬如“导师”状况及其地位。这里的所谓“地位”,内涵丰富,例如导师是不是“专业指导组”的组长呀;是不是所长或研究室主任呀;甚至是不是另一场答辩的“答辩委员会”主席呀;甚至是不是本单位“学位委员会”的委员呀……诸如此类,等等情节,与研究生的论文能否顺利通过,往往都有某种微妙关系。总而言之,某种可能被行使的“权力”,对有关当事人(导师及研究生)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简单地说,具有某种“权力地位”的“导师”,其研究生的论文相对而言,比较地容易获得“一致通过”,反之,就可能多少会出现一点“障碍”。

  一般情况下,答辩委员只能是说一些不痛不痒、无关要紧的话,只说“皮毛”,不说实质。什么“缺点”、“不足”的话,几乎都可以说(有些场合也不可多说,说多了,也会有人不高兴的),关键是最终不能“否定”,即不能投“反对票”。

  为什么呢?

  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是导师指导的,你投了“反对票”,否定了研究生的论文,不等于就是否定了该研究生的导师了吗?在一般人看来,研究生的论文通不过,不就意味着该指导教师的“学术水平”或“责任心”有问题吗?这,谁人能承受得了呢?官场上,有“官官相护”,在学界,学者之间是否也该“相互关照”呢?“你好我好大家好”,皆大欢喜,岂不更好?谁愿意“好人”不当,去当“恶人”呢?所以,最“明智”的做法是,“答辩会”上,不投“反对票”,结果是,顺利通过。

  此外,“答辩顺序”,有先有后,这也是颇多“讲究”的,这里边也很有些“技术性”的“安排”。答辩过程能否顺利,以致论文最后之能否顺利获得通过,与“答辩顺序”有相当关系。譬如说,有权力安排或有权力影响安排的导师,其研究生的答辩,通常安排在上午,而且“顺序”不是“第一位”,至少也是“靠前”,一般不会安排到下午。为什么?后答辩者,该研究生的导师心理上总是有“后顾之忧”,你对前边答辩的提出很多“难题”,那么,轮到你自己的研究生答辩,有关的“导师”就很可能“回报”你,提出种种问题,让你的研究生难以“招架”,即使最后不投你研究生的“反对票”,也很可能让你研究生的论文“大修”(大面积修改,费时费力),影响所及,可想而知。为此,有权力安排或有权力影响安排“答辩顺序”的导师,其研究生的论文答辩几乎总是“优先”进行,免去“后顾之忧”,并且是有把握“一致通过”。

  朋友,请想一想,这样“一致通过”的研究生论文,其真正的“学术水平”能够得到真实的反映吗?

  请注意,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研究生们是很会“总结经验”的,他们在几年的学习生活中,很容易地发现上述“答辩规律”。这种“规律”,对于正在学习的研究生们影响甚大。譬如说,我的导师是“导师组组长”或“研究室主任”之类,我就不怕将来的“论文答辩”通不过,即使论文水平不高,其他导师“不看金面看佛面”,到时候也会“高抬贵手”的,因为自己的导师肯定要为自己“保驾护航”,并且根据经验,总是“万无一失”。这样一来,学习的刻苦精神消失了,您说,怀有此等心态的研究生,“质量”能高吗?相反,那些没有任何“依靠”的研究生,生怕最后的论文不“过关”,学习上倒是颇为刻苦,自强不息,学业上通常也比较地扎实一点,学位论文质量也会好一些,正所谓“因祸得福”了。

  毫无疑问,影响导师们严格要求的原因,还有很多很多。例如,毕业前的最后一年,不得不面临“找工作”的问题,这当然也要占用不少时间和精力。

  当然了,“人情”关系,也可谓是一“难”。这话不好公开讲,但却是客观存在。譬如说,教师节,研究生们登门给导师送上一点“礼品”(鲜花之类),聊表心意;毕业前夕,研究生们“集资”,请导师们“吃饭”,以谢师恩;平时更不用说了,导师搬家,学生出力,导师生病,研究生热心护理,不辞辛苦……如今,人家快要毕业了,面临“论文答辩”这一关,您说,怎么办?“人情难却“呀!

  况且,许多研究生于答辩前夕,专门“造访”答辩委员会的导师们(名单至少提前一周张榜公布),面带笑容地向您“征求意见”(实际上是“摸底”),如此这般,即使有不同看法,你当面说不说?说吧,三言两语往往说不清楚;不说吧,到答辩的时候您还好说吗?俗话说,“人怕见面,树帕剥皮”,在答辩场合,即使不考虑日后与其他导师之间的关系,现在面对研究生那虔诚与渴望的眼神,你忍心投“反对票”吗?

  读者诸君也许会想,如此说来,你把教授们说的不是人了?——不,导师们是人,而且也可说是“高贵”之人;然而,正因为他们也是正常的人,须臾不能离开既定的“社会环境”并处于某种“人际关系”中的人,在某些境况之下,他们也会有他们不得不考虑的因素。这就是客观事物及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之所在。

  各位网友,在如何不让论文答辩“走过场”问题上,我冥思苦想了多年,至今还是没有想出切实可行的好办法。我只是想到,除加强“师德”修养以及研究生思想教育外,从“制度”层面上我想提出如下两个建议:

  第一,学位论文“评阅人”(通常2人),一律从校外“专家库”中随机挑选,“匿名”评阅,并且把校外专家(评阅人)的“评审意见”作为论文能否通过的重要因素加以考虑;

  第二,加强对“学位论文”的“抽查”(为避免“人际关系”的干扰,不宜“派员”到校“抽查”,最好还是对随机抽查到的“论文”请同行专家进行“匿名”评阅),发现“不合格”者,主管部门记录在案,直接影响该专业“学位点”的学术评价,必要时可撤销其继续招生的资格。

  作者:王克安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