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乞丐尚未回家,救助仍需努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6日23:53 红网

  红网『字体: 大 中小』8月1日是《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两周年的日子。在珠海市区的商场、地下通道和旅游景点,市民时常能够见到乞丐的身影。“(接受救助的)大部分是没找到工作或被抢劫后身无分文的外来人员”,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劝说职业型乞丐回家的成功几率只有百分之一、二。”(7月26日《珠江晚报》)

  到目前为止,流浪乞讨现象仍是令许多城市很头疼的问题。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在“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的两年来,乞丐“和两年前相比,减少了不少”(一名在珠海市居住了七八年的市民语),很多流浪乞讨人员也切实得到了救助。同时,我们可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关心乞丐的行列中拉,一些人甚至作为义工到救助站劝说乞丐回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可见,“救助管理办法”的作用还是明显的。

  但面对“劝说职业型乞丐回家的成功几率只有百分之一、二”的现实,在职业型乞丐尚未回家、不愿回家的情况下,我们的救助工作还要加强,我们的救助站工作人员和有关部门仍需努力。

  职业型乞丐之所以不愿回家,甚至出现面对救助望风而逃的现象,不是他们不愿意接受救助,而是他们知道,救助只是一种暂时行为,收留或送返,却并不能改变他们的贫困。回到农村后,他们依然要面对极度的贫困,可能不得不重返乞讨之路,救助并不能解决他们的根本问题。这说明我国的救助体系还不完善,关键问题是基本救助不足,城市和农村之间缺乏相互衔接、统一的保障体制。笔者认为,减少乃至消灭乞讨现象,根本之策还是要促进地区间、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减小贫富悬殊,尤其是改善社会底层的生存状况。

  但即使“劝说职业型乞丐回家的成功几率只有百分之一、二”,我们的救助机构仍然不能放弃。成功几率不高,正好说明我们的救助工作细节仍欠周到,在亲和力方面也有不足。救助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对这个问题,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和救助机构要有耐心,要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还要发挥社工、志愿者的作用,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而不能将这些职业乞丐赶出城市,更不能弃之荒野。

  笔者在新加坡时,公寓对面就住着一对职业乞丐夫妇,每天他们自觉在远离地铁、商场等繁华地段的地方唱歌乞讨,有时他们还买东西送给我们。在他们看来,行乞并不是丢人的事情,旁人也从来没有以异样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因此,笔者认为,当大多数人的权利受到损害时,政府出台“限讨令”之类的干预措施是可以的,但在考虑维护公共秩序的同时,还要坚持以人为本,而不仅仅以城市为出发点。城市应该包容职业乞丐,城市更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城市。这对培养市民的道德情操十分重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谁都想过体面的生活,谁也不愿意甘当职业乞丐。当职业乞丐的存在还是很长时间必然存在的现实时,我们的救助机构仍需耐心,我们的社会福利制度仍要健全,我们的城市更要包容。

  乞丐尚未回家救助仍需努力。我相信,当各方面的工作做到位时,劝说职业乞丐回家的成功率会越来越高,或许到最后,我们并不需要劝说他们回家。(稿源:红网)(作者:刘义昆)(编辑:耿红仁)(2005-7-60:04:54)(2005-5-248:04:35)(2005-5-11 18:46:12)(2005-4-299:00:52)(2005-4-150:11:01)(2005-4-9 0:15:28)(2005-4-80:17:15)(2005-4-10:15:03)(2005-3-31 7:41:29)(2005-3-30 13:34:02)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