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因考分而自杀的背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6日23:53 红网

  红网『字体: 大 中小』一天内,接连两次看到考生因为分数自杀的报道。先是宁夏银川市13岁的女孩秀秀(化名),因为感觉成绩差对不起父母,加上担心升初中要交高额择校费,给父母带来负担,喝下剧毒农药自杀。(7月25日《北京娱乐信报》),接着是北京顺义区牛山镇安乐村19岁的高二男孩小徐,因为考试分数不理想,“母子为考分争吵先后自杀”。(7月25日《北京青年报》)如此轻视生命的行为,其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我们常讲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可是在现实中,我们的教育却不是这样做。一方面,教育不公平的现象普遍存在。高等学校和基础学校之间,城市学校和乡村学校之间,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之间,享受的待遇全然不同。前者在资金、信息、教师、生源等方面明显地优越于后者。而另一方面,我们又过分地强调和依赖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这样,人们为了更好地“成才”,只能拼命地往“好的”学校里挤。与此同时,“好的”学校选择学生的标准,很多时候并没有做到“德、智、体”并重,而是只看分数,“考得出好成绩的便是好学生,考不出好成绩的便是坏学生”。再加上很多“好的”学校又在进行着什么产业化经营,唯“钱”是图,把学生和家长出不出得起钱、捐不捐得起款作为录取的重要标准。这样一来,分数差的,或者没钱的,进入“好的”学校的机会就非常之少,从而直接导致学生和家长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如此一来,出现学生和家长的冲突,家长和学生各自内心的冲突,最后甚至导致自杀,也就不可避免。

  然而,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谁还要对此负责?想一想,假如我们的社会在用人体制上不是过分地强调“知识”、“学历”、“文凭”,而是同时更多地强调“品德”、“技能”、“素质”,那么,会有那么多人拼命地往“升学率”高的学校里挤,一心想望着得到一张名牌大学的文凭吗?假如我们的上级政府在评价地方政府的政绩时,不是单方面地强调经济指标,而是把政治、经济、文化指标综合考察,地方政府会肆无忌惮地挪用教育经费,拖欠教师工资,好一点的学校会这么少吗?假如好一点的学校能多点,升学分数会这么高吗?择校费会这么高吗?

  假如不是以上种种,孩子和家长真的就那么看轻自己的生命吗?假如,假如……,假如毕竟只是假如,有太多的假如不能实现。逝者已矣,幸存下来的仍然在医院的病床上接受治疗,未来等待他的也许就是一时冲动过后的深深的愧疚。但是,我们不禁要问:更该愧疚的又是谁?(稿源:红网)(作者:王庆原)(编辑:耿红仁)(2005-7-180:12:21)(2004-11-20:15:51)(2004-9-21 23:33:51)(2004-2-121:10:09)(2003-6-1521:30:22)(2003-4-23 15:49:51)(2003-4-2315:17:39)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