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崛起的脊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7日02:06 人民网-华东新闻

  马钢第二煤气净化回收系统生产装置。

  陶国庆摄

  7月1日,安徽省委书记郭金龙冒着高温酷暑,深入马钢的施工现场和生产一线。在实地考察和仔细听取马鞍山钢铁公司的汇报之后,郭金龙同志开门见山地说:“我特意选择在

我们党的生日这天到马钢来,其目的就是要弘扬马钢的创业创新精神,以此来激励马钢的发展,乃至激励安徽全省的发展。”

  马钢在50年的建设发展中,共为国家创造了380多亿元的资产,上缴了100多亿元的税金。今天,在全球最新钢铁企业竞争力排序榜(英文版)中,马钢傲然跃居前10强。

  如果说,马钢的创业精神是抢抓机遇,使马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话,那么,马钢的创新精神,就是乘势而上,推动马钢由弱变强、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创新转变观念

  曾几何时,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和改革的深化,地处中部地区的马钢,如同东北老工业基地一样,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设备老化、包袱沉重、机制不活、结构不优,等等。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马钢也毫不例外地陷入困境。当时的马钢已经出现了连续的月度亏损。

  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具有创新精神的马钢人,不等不看不靠,带头转变观念。他们敏锐地察觉到:在企业面临生存挑战的时刻,一个全员脱胎换骨的观念转变必不可少,决策层的观念转变尤为重要。转变观念就是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结合马钢生存发展的实际,结合企业内部存在的现实问题。只有这样,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才不会成为一句口号。

  于是,1997年8月,以“我们的生存空间还有多大”为题的大讨论,拉开马钢思想大解放的帷幕,同时,敲响了马钢生存危机的警钟。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次讨论之所以被誉为“马钢的转折点和新起点”,关键是通过这次讨论,激发职工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从而把认识统一起来,把力量凝聚起来。自此,马钢职工开始树立起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成本观念、质量观念和效益观念。同时确立了率先做大做强股份公司的发展思路和“做强钢铁主业、发展非钢产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大发展战略,以及围绕这一思路和战略开展持续观念创新。

  创新迸发活力

  按照市场经济法则,求变求新,是马钢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核心工程。由灵活的运行体制和科学的管理机制构成的“马钢模式”为企业跨越式发展增添了无穷的活力。

  当年作为钢铁第一股,国际上市公司,必须符合国际惯例———控股公司业务不能与股份公司产生竞争,说到底就是要马钢“分家”。10万马钢人,本来是一家人,现在要分灶吃饭,自谋生路。理性与情感撞车了。这只是其一,风险最大的还是发行上市成功与否,当时国外一些拥有世界最先进技术和设备的钢铁企业都亏损,马钢能行吗?但英雄的马钢人没有退缩,义无反顾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主辅分离”,改制上市。2万多名集体企业职工与全民脱钩;3万多名矿山、建设、后勤三大系统的职工划归总公司,1万多名离退休职工归属总公司……

  马钢人以壮士断腕的气魄与胆识,创新出了一个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接轨,又同国际市场接轨;既符合中国的法律要求,又符合在境外上市所在地区的上市规范的“马钢模式”。

  随后马钢进行了一系列的体制创新:构筑母子公司,将两公司管理机构精简、压缩一半,并对机械制造、矿山、建设系统等20多家单位实施了子分公司改制,而且对改制重组后的新兴产业,实行“新项目、新体制、新机制”,同时进行以民营为主的多元股份制改制。

  然而,最具马钢特色的体制创新,还是钢铁生产业务流程的全面整合,将过去的四五十个厂,整合成9个区域性的总厂,快速建立起一个运转高效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造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马钢生产管理新模式。

  与此同时,马钢采取“兼顾公平、效率优先、合理拉开分配差距”的分配机制,以及“经营管理者、科技带头人和岗位操作能手”三大薪酬激励机制,一扫过去“上班即开饷,干活就拿奖”,“升级浮动手拉手,奖金分配齐步走”的陈规陋习,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全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004年铁、钢、材产量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同时,马钢在职职工的人均收入5年内实现了翻番,去年达2.6万元。

  马钢不断创新出的“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经营理念、“以顾客员工为本、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质量管理方针、以“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合一的信息化管理方法以及“精心设计、精细管理、精确操作”的生产管理模式等,极大地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马钢钢材的产销率和货款回笼率多年来始终保持在100%以上,现款回笼率也一直保持在95%以上,均居同行业领先地位。7年连降成本达24.6亿元。

  创新铸就辉煌

  不断的技术创新、技术进步,为马钢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创造了令人瞩目的“马钢速度”。

  干就干一流的。马钢坚持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推进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系统优化,快速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几年时间,马钢就完成近200亿元的技改投资,建成多条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生产线。

  如今,马钢人靠技术创新,建一座同样的2500立方米大高炉,只用不到1年的时间,投产次月利用系数就超过设计指标。投资百亿元的冷热轧薄板工程更是创造世界最快的建设速度,仅用22个月,被外国专家们称为惊人的“马钢速度”。

  有数据表明,马钢的第一个100万吨规模,用了22年的时间;其后用了17年达到了300万吨规模。而这次从300万吨到1000万吨的配套生产能力,仅仅用了7年左右,这是怎样的历史性大跨越?而且这不仅仅是量的变化,更是质的飞跃。这就是马钢人坚持瞄准国际一流科技发展企业的成果。马钢目前已拥有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冷热轧薄板生产线、高速线材生产线,热轧大H型钢生产线和车轮轮箍生产线,主导产品全面升级换代,H型钢、薄板、优硬线(棒)、高速车轮等一批产品全部可以替代进口,并出口到48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独具马钢特色的“板、型、线、轮”产品结构。

  马钢开发的H型钢,被用于海洋石油平台、中华世纪坛、大亚湾核电站、三峡水利枢纽和北京奥运场馆等。

  马钢开发的高速车轮,超过我国铁路提速的速度,追赶上了国际高速火车的时速,产品热销欧美和东南亚地区。

  马钢开发的冷镦钢材料,被用于“神舟”五号,在遨游太空中一展“马钢制造”的雄风。

  马钢用CSP短流程热轧基板成功地生产了镀锌板和无取向电工钢板,开创国内先例。

  现在,马钢已提前1年完成“十五”计划,并提前开工兴建“十一五”500万吨项目。以确保马钢在“十一五”期间,生产规模达1500万吨,年销售收入实现600亿元。

  2004年马钢的钢产量、销售收入、利税总额、税后利润分别达到803万吨、270亿元、60亿元和35亿元。目前,马钢已具备1000万吨钢的配套生产能力,成为当今名副其实的“钢铁巨人”。

  《华东新闻》 (2005年07月27日 第一版)

  作者:安徽日报记者 汪家驷 宣万明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