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厦门的智慧:合力提升城市品质(城市文明②)(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7日02:08 人民网-华东新闻
厦门的智慧:合力提升城市品质(城市文明②)(组图)
厦门市的白鹭女神雕塑

  蓝添艺摄

  港口城市、经济特区、海上家园,厦门有不少别致的称谓;鼓浪屿、环岛路、海沧大桥,厦门有很多优美的风景。但来到美丽的厦门,感受最深的却不是这些,而是有序而不失温馨、高效且没有浮躁的城市面貌,这源自厦门人充满智慧的城市管理方法。

  智慧之一:

  提升市容环境重在考评

  ———“第三只眼睛”看市容,换来洁净厦门

  厦门1996年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1998年成为全国卫生免检城市,后来又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等多项荣誉,所有来到厦门的人,都感叹厦门的洁净。然而,上世纪90年代初,厦门也曾被人称为“美丽的脏厦门”。市容环境的改善,得益于厦门1994年开创全国市容管理先河的市容考评机制。

  厦门市市容管理考评委员会主任冯晋来将考评比喻为政府、市民之外的“城市的第三只眼睛”,看的就是市容环境整洁程度。10多年来,考评委形成完整规范的16大项考评标准,涉及道路、沙滩、集贸市场、住宅小区、窗口单位、旅游景点、建筑工地等城市的各个方面。

  厦门的每一寸土地都有“美丽标准”。记者看到,考评、奖惩标准有厚厚的105页,细化到“黄土裸露5平方米扣1分”、“植物长势不良每5平方米扣1分”、“工程车污染路面每平方米罚10元”等量化标准,达不到70分的企业、店铺,将受到严厉处罚,90分以上的予以奖励。

  开源路上曾经有一家修车行,长期占道经营,考评小组督促整改,按照每平方米100元的标准给予处罚。严格的执法,加上耐心的说服教育,车行老板最终认识到,窄窄的马路并不适合做生意,更不利于厦门的环境,于是主动搬了家。

  厦门街头的垃圾箱,也曾经脏乱差,考评小组发现后,增加了垃圾收集三轮车随带一桶水、一块抹布、一袋洗衣粉的标准,从此,厦门数以万计的垃圾桶有了干净的“脸”。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夜间占道、乱贴小广告、路面破损、破坏绿化等一系列城市“顽疾”,在考评委和全体市民的共同配合下得到根治。每次考评前,考评小组到达分片区域后,在电脑上随机抽取考评单位,考评结果在新闻媒体上公开,保证了考评的公平和公正。

  有法规、有队伍、有力度,是厦门人对市容管理考评制度的评价。专职的考评小组、志愿者队伍和老年督导队,10多年的明察暗访,全国最高的处罚力度,带来了厦门市容检查与不检查一个样的局面。目前,厦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3.1%,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10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6.9%,人均公共绿地13.68平方米。

  智慧之二:

  改善交通环境重在自觉

  ———不是一人管千万人,而是千万人管自己

  湖滨南路是厦门岛内一条主干道,全长4.5公里,马路两旁商铺林立,弯道多,交叉路口也多,但整条道路并未设隔离护栏。记者在厦门采访期间往返于湖滨南路多次,基本没有看到乱穿马路的行人,即使就近有出口,也会走到稍远一些的斑马线过马路。

  城市管理,交通是关键。厦门公安交警支队办公室吴志鹏向记者介绍:“厦门连续3年被评为全国实施畅通工程模范管理水平城市,与全体市民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密不可分。”厦门类似湖滨南路的马路很多,人行道与机动车道之间、机动车双向车道之间,基本都没有隔离带,但交通秩序井然。

  7月23日晚10点,记者在虎园路、同安路交叉口观察,3次红绿灯转换,两分钟时间,有24个行人自同安路东侧过虎园路。尽管时间不早,车流并不连续,但24个人中只有2名男子在红灯亮时,趁车辆断流穿过马路。

  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养成需要长期过程,厦门目前为外来人称道的自觉的、安全有序的交通状况得益于两个原因:一是合理的规划设计,二是坚持不懈的宣传。厦门主要的十字路口,右转弯车道与直行车道大多在交叉处以三角型绿化岛隔离,转弯车辆直接转入右侧车道,避免了直角转弯视线受限的问题,过马路的行人在绿化岛上等待,不必前后左右看个不停,只需注意直行车辆即可。

  此外,厦门多年以前就开始限制市内摩托车数量,主要道路都开辟了公交专用车道,延伸公交线路长度,公交车畅通无阻,快速准时,大部分市民放弃了骑自行车、摩托车出行的方式,改乘公交车。厦门每年都会根据城市交通发展新情况制定交通改善规划,以高科技的指挥中心和道路指示设施为后盾,作为有序交通的基础。

  1998年开始,厦门组织专门的交通安全宣传队,开展“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进农村、进军营”的七进活动,交通安全宣传遍布城市各个角落,全社会共同形成了“车让人,人让车,车让车”的城市交通行为道德。

  厦门全市有近200万人口,道路总里程2088公里,机动车34万辆,驾驶员32万人,但交警支队只有650人,畅通、安全、有序的交通格局,很大程度上依靠行人和驾驶员的高素质和自觉意识。在厦门,基本听不到交通协管员的哨声,大小车辆的驾驶员时刻系着安全带,争道抢行的现象少之又少,人民群众是畅通工程的最有力推动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

  智慧之三:

  优化投资环境重在高效

  ———300天到45天,打造“读秒”式服务平台

  2003年元月,飞利浦照明电子亚太物流工程在厦门立项,建设单位要赶在当年“9·8投资贸易洽谈会”之前竣工投产,缩短建设前审批时间尤为重要。按照当时的工作程序,厦门市建设管理服务中心承诺50个工作日内办完,企业非常满足,但服务中心并未满足。通过协调,采取设计方案报批与施工图设计穿插进行,从用地红线的确定到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发放,仅用了26个工作日,让企业大吃一惊。

  厦门成为经济特区后,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建设领域审批量大、环节多、手续繁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办法效率低下,早已不适应城市发展。为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优化厦门的投资环境,2001年,厦门成立了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从第一次受理材料开始“读秒”,精确计算审批时间,每完成一个审批科目,“秒表”停止计时,下一科目开始再累计计时,像篮球比赛计时一样。

  中心成立前,厦门的建设项目审批各部门累计需要300个工作日,加上准备材料、修改方案,企业跑一个项目要2年时间,“磨破了鞋,说破了嘴”,不仅影响企业效益,浪费社会成本,还直接影响厦门的发展速度。中心成立后,通过再造工作流程,10个政府部门、7个事业单位集中受理建设项目审批,加强内部协调,一下子将内部流转时间缩短到170天。经过不断磨合和制度创新,到2002年缩短到90天,2003年缩短到45天,实现3次提速。

  记者在服务中心看到,环形大厅内绕圈坐着从国土、规划、建设到环保、消防、水电煤等10多个部门的工作人员。政务公开栏有整整一面墙,4个阶段的所需材料、工作流程、承诺时限详细地写在黄、绿、粉、蓝四色纸上,办事人员可以随意取阅,也可以通过电子触摸屏查询。

  一位企业负责人来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同时还报上了建设项目总平面图和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他感慨道:“以前办事程序不透明,总是摸不到头脑,还要找熟人,速度也慢。现在一到这里,马上就明白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该投多少钱,我们企业也好做计划,效率高多了。”

  缩短审批时间,并不是简单地将各部门放在一个屋子里,还有很多学问。服务中心还简化了投资预算审核环节、设立了统一登记窗口、在施工图纸审查和财政性项目概算等方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等等。

  城市生产力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一个个投资项目的累积,在最短的时间内让项目意向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取决于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审批机制,目前,厦门已经设立了东渡联检报关中心、建设管理服务中心等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和服务大厅。

  智慧之四:

  塑造人文环境重在参与

  ———小手牵大手,军民心连心

  厦门的聪明之处还在于任何涉及全体市民的活动,都从孩子入手,充分利用孩子在家庭中的影响力。学校经常开设市容环境、交通环境、文化项目的特色教育课,通过一本小册子,培养一幼儿,教育一家人,影响一大片,中小学生成了文明的使者。

  金尚社区位于厦门市湖里区,建于1998年,是福建省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常住居民1.2万多人,流动人口4000多人,社区就是通过“小手牵大手”,塑造了美丽整洁的自然环境、丰富多彩的文化环境和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

  金尚社区内长期活跃着一个老年志愿者协会,五六百位文化素质高、责任心强的老年人义务承担了社区文化活动点、医疗服务点、环保示范点、科技教育点“四个点”的工作。李碧光、肖秀珍等一批老年志愿者每天早晚在社区中心广场开展木兰扇、太极剑、保健操等13个健身项目,外社区的居民也慕名前来参加。

  70多岁的苏珍阿婆发动社区10位老年人组成督导队,每天定时在社区大道小径上义务巡逻,居民们都叫她“坐不住的阿婆”。5年来,阿婆的督导队抓获自行车窃贼21次,督促门前“三包”整改1100多次,纠正乱摆摊乱张贴350多次,有力地保障了社区安全文明秩序。

  与老年志愿者同样活跃的还有社区少年学雷锋服务队、少年环保护绿队、贫困学生互助队等青少年社区组织。目前金尚社区还配合全市的青少年暑期社区夏令营活动,让孩子们在社区中感受社会、体味责任,这样的夏令营在厦门全市有115个。金尚社区居委会主任陈素珍不无骄傲地说:“对于社会公益活动,我们的居民不是被动参加,而是主动参与。”

  军民鱼水情也是厦门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的有益补充。驻军部队比较多的厦门市,连续5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民拥军,军爱民已经成为自觉行为。私营业主叶福伟长期为部队官兵服务,了解到战士们夏季没有西瓜吃,他在第一时间送去一卡车西瓜。

  厦门市投入大量资金,想了很多办法做好拥军工作,解决了部队的后顾之忧;同时厦门驻军也在文明风貌上发挥了表率和激励作用,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解放军。子弟兵提升了厦门这座城市的精气神。从事双拥工作20多年的厦门市双拥办主任卓锦绵说:“厦门军民心连心,是厦门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现,不仅提升了城市精神,让所有人学会了承担责任,学会了奉献,更是厦门全面发展的有力保障。”

  厦门的文明形成了合力,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参与到厦门的发展之中。文明是城市之魂,美德是立身之本,这句话已经成为所有厦门人的共识。

  《华东新闻》 (2005年07月27日 第三版)
厦门的智慧:合力提升城市品质(城市文明②)(组图)
厦门连续5年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厦门市文明办提供)

  作者:本报记者 黄敬 王薇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