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长三角近代大学的兴起(谈古说今长三角)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7日02:12 人民网-华东新闻

  眼下,高校招生工作正紧张进行。莘莘学子在经历了紧张的考试后,都期望自己能进入一所理想的高等院校学习。高校这种源自西方的教育体系,传入我国的时间只有100多年。

  最初兴办的学堂以师范类居多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在“国蹙患深”的情况下,传统的科举制度受到有识之

士的反对。朝野上下,以为欲图自强,必先启民智,兴办教育,学习西方实学(科学)。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由此逐步兴起。

  要向民众传播西方科学,必须要有大量合格的、拥有新知识的教员。因此,最初兴办的学堂以师范类居多。1897年,杭州求是书院开学,这是浙江省最早的西式学堂。次年,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南京设立江南高等学堂,成为江苏近代高等教育之始。1901年,清政府下诏兴学,此后又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规定高等教育分通儒院、大学堂、高等学堂及专门学堂等多种类型,各地兴办学堂的风气大开。1902年,杭州求是书院改称浙江大学堂。次年,两江总督张之洞在南京设立三江师范学堂,聘请著名学者缪荃孙为总稽查,江苏、安徽、江西三省人士都可以入学受业,最多时在校学生近千人。1904年,官立江苏师范学堂在苏州成立,学者罗振玉出任监督。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以后,由于新兴行业的出现,急需专门人才,于是专科性质的学堂涌现出来,浙江省先后设立了法政学堂、铁路学堂等。

  教会学校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通过兴办教育而传播宗教,是西方传教士普遍采用的传教方式。长三角地处沿海,又有上海这个通商口岸,传教士深入村镇,因而教会学校极为发达。1892年,上海圣约翰书院开始正规的大学教育。圣约翰在许多方面开风气之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英语教学,毕业生以英文程度高而著称;提倡体育运动,首创学校运动会;1900年首次设立毕业同学会。1905年定名为圣约翰大学,并于次年授予学生学位。1901年,东吴大学堂在苏州成立,并于1905年开始教授大学课程,1915年在上海设立法科。东吴大学办学要求严格,以法律、生物、化学等系闻名。1909年,金陵大学堂在南京成立,开办时学生仅数十人,基本上是书院模式的文科大学。至1937年,金陵大学学生达500余人,发展成为文、理、农、工、医等多学科综合性大学。另外,在杭州有之江大学。教会学校传播了西方的教育制度和科学文化知识,它客观上培养了大批人才,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对我国封建传统教育的改革,起了积极作用。

  上世纪初的院系调整和大学合并

  1912年,民国政府先后公布《壬子学制》、《大学令》、《专门学校令》,规定学堂改称学校,监督改称校长;高等学校分为大学院、大学、专门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大学须设有二个以上学科;允许私人、法人设立大学和专门学校。根据这个规定,一部分学校改名,一部分学校停办,私立学校得到了大量发展。这一时期,在杭州兴办的公立高等学校有浙江公立医药、法政、工业、农业等4所专门学校。1915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学,是我国最早成立的4所高等师范学校之一。随着系科的增加,初具综合大学的雏形。1920年,张謇、蔡元培等人联名向教育部提出,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工艺、体育、教育、农业、商业等专修科基础上,建立国立东南大学。次年,正式成立,设文理、教育、农、工4科于南京,设商科(国立东南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于上海,是民国初继北京大学之后,我国建立的第二所国立大学,学科齐全,人才荟萃,理科尤为世人所推崇。

  为了打赢“商战”,造福桑梓,提高职工素养,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商人先后兴办了一批中高等学校,成为私立大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性人物张謇在南通创办了系列学校:1912年创办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南通医学专门学校,1913年创办南通甲、乙两种农业学校。1919年,农业学校改为南通农业大学。1927年,纺专和医专分别改为南通纺织大学和南通医科大学。次年,三校合并为南通大学,下设农科、纺科与医科。

  在区域分布上,上海的大学以门类齐全、数量众多而著名。教会大学有圣约翰、沪江、震旦大学和东吴大学法学院;国立的有同济、交通、暨南大学和上海商学院、上海医学院;私立的有大同、复旦、光华、大夏、持志大学和上海法学院、上海女子医学院、中国公学等;专科学校有音乐、体育、艺术、商船、会计等学校。

  《华东新闻》 (2005年07月27日 第十二版)

  作者:傅林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