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肯尼亚也有个“上海”?(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7日02:12 人民网-华东新闻
肯尼亚也有个“上海”?(图)
7月5日,肯尼亚女孩沙里夫到江苏太仓寻根。

  徐永现摄

  肯尼亚女孩到太仓认祖

  7月初,一名肤色介于黑人与黄种人之间、有着一双东方女性特有的美丽大眼的肯尼亚女孩,来到了600年前伟大航海家郑和出海的地方———太仓海塘。

  “今天来到祖先的家园,我非常开心。祖先的技术非常发达,祖先的故乡非常美丽,我爱中国……”听着女孩甜美的声音,人们的思绪飞向600年前古老的东非西海岸。

  女孩名叫沙里夫,19岁,出生在东非肯尼亚滨海省拉穆群岛。她坚称,自己是600年前郑和下西洋时中国上海水手的后裔,她的故乡“上家”得名于今天的“海塘”旧名“上海”。

  海塘筑于公元1267年,形成于公元1543年,江不为患,患自海潮———这是海塘纪念碑文上的铭记。据当地人说,元末明初,海塘村居民深受海潮之患,传说外地女子都不愿嫁到海塘来,说那里是“上海潮”水患之地,后来有人干脆叫海塘为“上海”。明朝初年政府修固海塘江堤,疏浚刘家河后,这里成了一个天然出海港与漕运盐运以及南粮北运的重要交通枢纽。

  沙里夫说,500多年前,郑和船队中的一艘大船行驶印度洋帕泰岛上家村附近的海域时,触礁沉没,20多名中国水手登上大船上的小船,逃生至帕泰岛的上家村。他们教当地黑人如何耕地种田、结网捕鱼。后来当地居民接纳了这些中国水手,并与他们通婚生子,繁衍至今。

  据沙里夫称,小时候常听外祖父讲,当时有一个规定:中国水手娶了黑人妻子后,如果生了女儿,必须将其嫁到生了儿子的中国水手家中,这样可以保持中国血脉正统的延续。“我妈妈是正宗的中国水手后裔。不过,到了妈妈这一代,中国后裔大部分迁移到城市中去,妈妈嫁给了当地人……”

  据《郑和下西洋》摄制组编导吴建宁介绍,当初肯尼亚国家博物馆驻帕泰岛工作人员穆罕默德博士接受剧组采访时称,上家村是帕泰岛上最古老的村子,建于公元8世纪。传说中国水手上岸后想居住在这里,但当地人一开始并没有接纳他们,水手中一位刀法出众的勇士杀死了当地一条为害多年的大蟒蛇,此后他们才得以在上家村定居下来。另据介绍,摄制组还在当地附近海域拍到了中国的沉船以及从沉船中打捞出来的大量中国明代器皿。

  shanga(上家)源自Shanghai(上海)?

  据英国剑桥大学的考古专家考证资料显示,上家村在15世纪中期被焚毁,焚毁的原因可能是战乱和缺少淡水。即使中国水手曾经在这里生活过,他们留下的痕迹也被当年的大火毁灭了。如今,上家村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shanga(上家,斯瓦希里语读音转成汉语拼音为shanghai)在斯瓦希里语中的原意是“蜜蜂”,上家村叫这个名字原意是“有蜜蜂的地方”;而另一种解释是,shanga这个词来自于Shanghai(上海),Shanghai(上海)是在中国,当时人们取这个名字是提示自己是从中国来的。目前上家并没有发现蜜蜂,所以有人说,shanga(上家)来自Shanghai可能性更大。

  在斯瓦希里语中,Shanghai中的h并不发音,因此“上家”的读音和“上海”完全一样。如果上家的名字真的来源于上海的话,那么可以肯定,遇难的中国船只来自于中国元朝以后的时代———上海从唐朝起称为“华亭”,元朝统治者到1291年始建上海县。这是郑和下西洋前100多年的事情。而且,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时,是从当时的上海县太仓出海口出发的,许多水手就是上海太仓本地人。这样推断下来,“上家”源自Shanghai的说法似乎能够自圆其说。

  郑和在太仓招募了许多水手

  太仓浏河镇长江出海口,75岁的许老汉站在江堤上,指着前方烟波浩淼的江海交汇处说:“这就是郑和船队当年的出海口海塘。”而位于海塘西边的太仓海塘村(刘家港)在明清史志中有“六国码头”之称,与上海崇明岛隔江而望。该村许多老者称,当年郑和来到海塘,招募了海塘村的许多水手,这些水手与郑和一道下西洋,肯尼亚的“上家”村,极有可能就是来自太仓海塘村的水手建造的。一些学者也已认定肯尼亚的“上家”村系明朝水手修建。

  太仓公园内有一座古墓,墓主名叫周闻,《太仓县志》称“周闻为明太仓副千户”,墓志铭全称为《明武略将军太仓卫副千户尚侯声远墓志铭》,为正方形,51厘米×51厘米,厚11厘米,行文28行,669字,缺篆盖。1983年10月由当地狄斗南先生提供线索发现,现藏于太仓郑和纪念馆内,记载了周闻第二次至第七次随郑和下西洋的情况,文中写道:“呜呼西洋诸国去中华数千万里,琼波弥漫,天涯绝域宿茂人迹,屡危险,生还者甚少,凡往回抵境者,金帛加禄……”

  郑和纪念馆39岁的讲解员周绵玉说,这是她的祖先周闻六下西洋生前的铭文。据周绵玉介绍,他们家世世代代生活在海塘,童年的时候,曾听祖父讲起海塘曾叫“上海”一说。“我的祖先周闻先后6次下西洋,每次前往东非古麻林国(肯尼亚上家地域)时,都要在那里生活2到3年时间,祖辈们称,许多水手在那里买了当地黑人女奴,并与她们繁衍后代,祖先周闻也极有可能在那里留下了自己的血脉。”

  据周绵玉家的老人介绍,当地一户周姓家族曾保留明朝以后的家谱,家谱上有“周闻”的名字以及“下西洋”的记载,周绵玉家与这户周姓家族系同根。遗憾的是,这户人家在解放前去了台湾,也就失去了联系。

  从史料来看,当年郑和使团的军卒、水手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有不少是来自太仓及邻近地区,除了6次随郑和下西洋的副千户(相当于副团长)周闻之外,比较出名的还有卫事通(即翻译)费信,他曾3次跟随郑和出使西洋,著有《星槎胜览》一书,为后代留下了研究郑和下西洋及中外关系史的宝贵资料。此外还有医官医愚、陈常、郁震等。

  曾有200多名黑奴被郑和带到中国

  另据史料记载,郑和到达非洲海岸(今天的肯尼亚)后,很快与非洲当地黑人建立了友好关系。那时非洲还属于奴隶社会,奴隶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当郑和把祖国生产的上等瓷器、丝绸及农产品赠给奴隶主后,奴隶主便将黑人奴隶当赠品送给郑和。为尊重当地风俗,郑和将这些黑人奴隶带回国。

  黑人被郑和船队带回国的,大约有200余人,都是一二十岁的小伙子。郑和将这些人安排在云南省昆明市老家,及南京下关地带,人数对半分。按当时我国封建社会制度,郑和给了黑人自由,让他们自食其力。这些黑人落户下关沿江,主要在码头边卖苦力。

  卖苦力比当奴隶自由得多,因此他们都不愿意回故土,而是在南京扎根下来。由于语言不通,这些生活在下关的黑人极少与南京本地人接触,又因南京女性都不愿嫁给黑人,所以,若干年后,南京的黑人居民自然消失。

  《华东新闻》 (2005年07月27日 第十二版)

  作者:潘瑞锴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