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弦外之音与孔子学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7日06:08 光明网-光明日报

  崔宪

  弦外之音,也称弦外之意,表示音乐演奏时听到或感悟到的并不是乐音本身,而是乐音之外的涵义,有如“言外之意”。从音乐本身来说,这种音乐的言外之意即“音乐的意蕴”或“音乐的蕴含”,它与诗歌中的“诗意”十分相近。在艺术的感知中,音乐的意蕴与诗意,都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宋书·范晔传》载:“吾于音乐,听功不及自

挥,但所精非雅声,为可恨。然至于一绝处,亦复何异邪。其中体趣,言之不尽,弦外之意,虚响之音,不知所从而来。”意即“音在弦外”或“意在弦外”的体验,“不知所从而来”。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还是艺术造诣高超的音乐家。他一生爱唱歌,并随时向比自己唱得好的人学习;他会弹琴(古琴),在学琴的过程中表现出认真的学习精神,也表现出对音乐细腻的理解与深刻的感知能力。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他学习鼓(弹)琴十分认真:“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师襄子是当时著名的盲人乐师,会“击磬”,也会“鼓琴”,孔夫子向他学习琴曲时,他几次让孔子“可以益矣”,但夫子都认为自己的练习还不够,要再继续体会音乐的意蕴,经过反复练习与细心体会,最后从琴曲中悟到了“人”才满意。这个故事除了描写孔子的学习态度外,还描写了孔子对琴曲《文王操》学习和理解几个不同的感知阶段:“习其曲”,“得其数”,“得其志”和“得其为人”。习其曲,只是将琴曲练熟了;得其数,是在熟练的基础上对琴曲的音乐内涵有了一定的感知;得其志,是在前两者基础上领悟到了某种音乐的实质;最后得其为人,才从琴曲中感悟到了音乐的蕴涵:像看到了一个“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的“人”。师襄子并没有告诉夫子所习琴曲的“内容”,但夫子经过自己的练习与体验,感悟到了这曲子表现的是“文王”。这不但令师襄子惊奇,而且让他对夫子肃然起敬,说老师也说过这首琴曲是《文王操》。故事对孔子的学习精神充分肯定,对他的音乐理解能力也有很大的夸张。但“曲”、“数”、“志”三种不同的感知深度和表现“人”的体悟,是对琴曲的音乐从表层的乐音到“弦外之音”的理解,再到从这种理解深化为与某一个具体人的形象进行联想的生动刻画。

  与其他艺术相比,音乐的不确定性最强,因而给人的感知、想像空间也最大。换句话说,音乐的艺术特性与音乐所讲究和要追求的,正是对这种弦外之音的感知。作曲家以自己的艺术感受,写成音乐作品;演唱、演奏家通过对作品谱面的理解进行再创作;听众再从实际音响的作品中去感受其中的艺术品质与艺术趣味。从作曲家到表演艺术家,再到音乐听众,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创作与体验过程,其中的主要环节是各自对弦外之意的理解与把握。因此,对音乐作品而言,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对作品的弦外之意的感知能力越强,认知水平越高,对音乐的理解也就越深入,对音乐的解释也就越透彻。

  与其他艺术相比,在语言或其他艺术手段的表现所达不到的地方,恰是音乐之所长。德国诗人海涅说过:语言停止的时候,音乐开始了……这是对语言与音乐之间的关系最准确、最生动的概括,也是对音乐应讲究弦外之音最恰当的注脚。

  孔子学琴的故事,给世人感知、理解以至认知音乐作品的本质,提供了鲜活的例证。这也说明:对音乐作品弦外之音的感受与把握,不但古今如此,而且中外相同。弦外之音,不确定也不具体;弦外之意,因作品而异,因人而异,更因理解的深度而异。这是音乐作品的艺术空间所在,也正是音乐的艺术魅力所在。(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