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错爱一生》编剧解读观众口味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7日09:02 南方日报

  央视上半年电视剧收视冠军

  《错爱一生》编剧解读观众口味

  今年上半年,有一部电视剧在央视八套播出,它缺乏超强演员阵容作号召力,播出前也没有什么大范围的宣传,却以6.66%的收视率远远超过了重金大制作《汉武大帝》,超过

了赵本山、范伟等明星主演的《马大帅2》,创下了今年上半年央视电视剧的最高纪录!正如央视负责人所说:“该剧所受到的关注度不但超过了古装剧,也超过了很多现实题材的作品,只要你看,你就不会走!”

  这匹荧屏黑马就是《错爱一生》。

  本月初,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重播该剧,又创下了13.1%的今年上海地区电视剧最高收视率。而继京、沪之后,广东电视台珠江频道也从本月29日起播出该剧粤语版。

  《错爱一生》为何能成荧屏黑马?这里面有什么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记者近日电话采访了该剧编剧王丽萍。王丽萍对当今电视观众收视口味的解读让人耳目一新!

  知青情结可以牵动许多人的怀旧之情

  记者(下称“记”):现在电视台买剧对有无明星大腕担纲十分看重,听说《错爱一生》正是因为没有明星大腕加盟,在市场上开始卖得不好,后来才干脆一古脑儿给了央视,没想到央视捡了便宜。《错爱一生》是否有点像前年的《激情燃烧的岁月》,赚了吆喝赔了买卖?

  王丽萍(下称“王”):怎么会呢!《错爱一生》是赢利的,央视给的价钱也不低。正是因为没有明星大腕,这部戏的摄制成本比较低,这样赢利空间就提高了。观众最想看的,并不一定就是大牌明星,而是一波三折、聚散离合的人生故事,特别是能够给观众带来情感释放的作品。

  记:近年来知青戏很多,像《血色浪漫》也比较受关注。您是否因此将您作品中的两个女孩之一设计成知青后代的?

  王:我是6年前移居上海的“新上海人”。大约10年前有部写知青后代的上海电视剧《孽债》轰动了全国,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想,当年的知青现在50岁左右了,共和国历史上这一代最不幸的人,正是目前电视剧“两低一高”(文化低、收入低、年龄高)的主要收视群,如果我这部戏的人物命运涉及到当年的知青和他们的下一代子女,就有可能吸引更广大层面的老中青观众都来观看。

  记:但《错爱一生》中的知青戏不太多啊。

  王:但知青的女儿贯穿始终。在她的人生、命运上面,我将知青上山下乡那段岁月遗留的现实问题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从《孽债》到《错爱一生》这10年光景,虽然影视技术和制作理念已有很大的进步,但题材背景却依然停留在“知青”这两个字上。观众固然需要“向前看”的作品,但知青情结还是可以牵动起许多人的怀旧之情的。

  观众最关注的是人物命运和情感世界

  记:《错爱一生》的再度红火,说明家庭生活剧并没有过时。

  王:由于有人说家庭生活剧是“小家子气”,还说“怎么老是儿女情长?应将视野放宽去表现汹涌澎湃的改革开放大潮嘛”,上海电视剧纷纷“转型”,去拍热衷于商海沉浮的老板,去拍情场争斗的俊男倩女……画面虽然好看了,但离广大百姓的生活却越来越远,最后失去了海派连续剧的风格与特点。

  记:表面上看似开拓,实际上是扬短弃长。近些年大受欢迎的韩剧,其实也多为家长里短的家庭生活剧。人家在小小的家庭里,拍出了人生各种况味,令人回味无穷,使人泪流不止。

  王:不错,韩剧里有和中国家庭相似的三代同堂、婆媳和睦、父慈子孝、母女情深等融融亲情,说的也大多是寻常百姓家的身边事,再加上制作精良考究,表演生动细腻,因此不仅风靡中国两岸三地,而且风靡日本、东南亚。这说明观众最关注的,其实还是人物命运和人的情感世界,而非场面、建筑等外在的东西。许多人说韩剧节奏太慢,一个厨房的场景能拍上半集,鸡毛蒜皮的对白能扯上一晚,可观众一边说它慢,却一边还爱看,就是因为它真实、贴近生活,将那点市井百姓的身边琐事,用喜剧或悲剧的方式重新调配,既轻松,观众从中还能看到自己,能不热吗?

  所谓苦情戏首先是以故事情节取胜

  记:《错爱一生》让许多观众泪流满面,所以有人称它为“《蓝色生死恋》中国版”,还有人干脆将它归入“苦情戏”一类。对此您认同吗?

  王:苦情戏只是一个概念,其实我这部戏除了哭戏、苦戏外,还有许多别的元素,而我自己就从来没有往“苦情”这方面想过。要说《蓝色生死恋》,那就更遥远了,那部韩剧是典型的偶像爱情悲剧,不能因为《错爱一生》也能让人掉泪,就把它说成偶像剧了。而且在韩剧里,“抱错”孩子的情节都是无意的,而我写的是“故意”,是一个一辈子善良的人的一念之差,这可不是为了煽情。

  记:但苦情戏在中国确实是有传统的。听说今年北京电视台播出的苦情戏《搭错车》,平均收视在北京地区达到了9.9%。

  王:我想所谓苦情戏首先是以故事情节取胜,而表现家庭伦理血缘关系的剧集更讨巧,这种贴近性最能打动人。因为中国的文化就是血缘家庭文化,其中传达的感情很容易引起观众共鸣。尤其中国是一个特别以孩子为中心的国家,国民对孩子的未来操心特多,孩子命运的故事情节也就容易牵动观众的心,容易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

  记:有人说苦情戏走红是因为之前古装剧太多,观众的现实情感被压抑太久,一直没地方释放,而《错爱一生》这几部苦情戏本身质量不错,正好又赶上这个点了。如果现在电视圈一古脑儿都往苦情戏上扎堆,势必又会造成新的审美疲劳。

  王:我觉得不能简单地追求煽情,将作品变成“催泪弹”。苦情戏虽苦,但要表现美好,歌颂真善美的情感,坚守中国人的主流道德观,这样才能拥有大多数观众。目前有的情感剧的情感描写很“极致”,甚至剑走偏锋,一味表现畸形、变态的情感。我以为这是行不通的。《错爱一生》之所以引起较大反响,除了曲折的情节和好看的故事外,就是能让人不断去思考和领悟生活的真谛。

  巧合就是在短时间里吸引观众的技巧

  记:也有不少观众认为《错爱一生》是巧合戏,剧中有很多司空见惯的情节套路。是这样吗?

  王:编剧技巧很重要。现在不少戏收视低,就是因为作者不懂编剧技巧,不会写戏。这部戏里的确布满了拉眼球的套路,但套路并不可怕,关键还在于你怎么组合。就像一个人习武,学了许多基本套路,但真打起来灵不灵,还要看他善不善于将基本套路组合起来运用。《红楼梦》里的三角关系不是也一样被用到现在?《错爱一生》中两个女孩被掉包的套路从“狸猫换太子”起不知有过多少了,但观众还是会好奇她们将来的命运怎么样,悬念就有了。明知是套路,可他还是会看。情节套路很老不是问题,只要把这样的情节套路放在《错爱一生》这样的特定故事背景中,非常自然,令人信服。

  记:正如广东一句老话“桥(情节套路)不怕旧,最紧要(观众爱接)受”。还有人觉得你的人物太极端化了,要么好到极点,要么坏到极点。

  王:对,两个女主角就是很单纯的善与恶。这是我很多年前看港剧《义不容情》时明白的道理,黄日华和温兆伦演一对善恶兄弟,结果温兆伦演的那个角色据说把武汉一个老太太当场气死了——中国观众就是喜欢大爱大恨,喜欢“非黑即白”的人物啊。

  记:还有人觉得“巧合”太多,有点羞辱观众的智商。

  王:无巧不成书。曹禺大师的《雷雨》巧不巧?照样成经典。因为巧合就是“戏”,是一种在短时间里把观众抓住的技巧。套路一箩筐,收视却很棒。靠什么?技巧!

  本报记者 丁冠景 通讯员 肖欧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