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丁克:游离于自由和责任间 鹏城丁克族透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7日09:36 南方日报

  见习记者 黄伟

  丁克,“DINK”的音译,英文DOUBLE INCOME NO KID的缩写,意指“无子女的家庭”,主要是指夫妻双方有生育能力和收入而故意不生育。这个上个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社会的家庭群体,逐渐在深圳、上海这些现代都市流行起来。一方面是自由与新潮,一方面是责任和传统,这个特殊群体如何在二者之间游离?

  近日,笔者访问了一些久居鹏城丁克族以及专家,力图透过这一特殊的家庭现象,阐释一种新生活方式与这座年轻城市的关联。

  不要孩子的理由几种

  “在深圳这个现代化城市,生活节奏太快,照顾孩子会浪费很多时间,而事业上却丝毫不能松懈。另一方面,夫妇没有孩子,就可有很多休闲娱乐计划,经济上承受力也小。”张爽轻描淡写地说,没有孩子的拖累和柴米油盐的消磨,一身休闲装的她看上去很年轻,你绝对不会想到她已34岁。在生不生小孩的问题上,丈夫的观点跟她高度一致。

  在深圳,还有不少中等收入的夫妇跟张爽夫妇一样,乐于享受二人世界的温馨。此前,深圳某部门对1031名18至60岁市民进行随机调查,结果是选择传统家庭夫妻二人加子女的人数比例比1997年的同期调查下降了11个百分点,而选择丁克家庭的人数比例则逼近丁克占到家庭总数的12.41%的上海。

  家庭结构的变迁是社会变迁的缩影,经济变革和社会发展促使深圳家庭结构产生新的变化。就深圳而言,90年代以来,新生代年轻人聚居于此,超前的思想和独立生活能力,脱离了父母和原来的生活圈,与熟人社会的割裂等因素催生出丁克群体。

  丁克为什么不要孩子?通过对几对丁克调查,他们的理由是:对家庭生活没有信心,在自己对生活还没有十足的把握时,不想要孩子;把家庭幸福的条件放到最宽,认为没有儿女也一样可以活得很充实;但也有人表示,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认为当前的工作还不够稳定,希望能创造更好的经济条件,让孩子出生后有好的生活。

  自由与责任孰轻孰重?

  在谈到“丁克族”这一新新人类时,一直关注深圳人口问题的深圳本土学者刘鲁鱼博士直截了当地表达了他的观点:“反对这种家庭结构,这是一代年轻人在逃避责任。”

  “单从一个家庭来论,孩子是维系家庭的纽带,而家庭则是一个社会的最小单元,也是社会结构的核心。如果家庭没有孩子,势必影响家庭的稳定,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刘鲁鱼博士认为,就当前的人口形势而言,深圳人口总量必须通过计划生育的形式加以控制,但一个家庭要一个孩子则是必要的。

  一些社会学人士认为,丁克家庭作为与中国传统家庭不同的一种生活方式,说明中国人个人选择空间的增加,自愿不育者人群以个人现世生活的幸福快乐为重,珍视夫妻关系,轻视亲子关系,具有明显的重视自我的现代意识。刘鲁鱼博士回应,即使是丁克流最早出现的美国,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一个回归。在他看来,丁克一族将会对现在的行为付出代价,这包括进入老年后所要面对的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问题。“50岁以前夫妇可以尽情的享受,但是等他寂寞时,再要孩子已经是不可能了。”

  而从鹏城各大金融服务机构针对丁克所推出的各项理财计划表明,丁克们已经极其关注自身以后的生活保障问题。而现有社会保障功能似乎还不能给丁克一个明确答案,几对接受访问的夫妇对以后的保障体系表示担忧,但对“养儿防老”的观念也极不认同。

  丁克现象需要关注

  深圳市妇女联合会江女士正在着手做一个和谐家庭项目调查,初步调查表明:尽管深圳早有丁克人群,但社会和政府似乎对这一突出社会现象的并无关注。

  在江女士看来,社会应该尊重丁克群体所选择的生活方式,这是在现有法律框架下所作出的自由选择。江女士还从另一角度分析:不少家庭生下孩子而又离异,留下不少单亲孩子同样出现很多问题,而丁克们因为感情原因离异就不会出现这一问题。

  江女士告知笔者,深圳对新兴的丁克人群还没有相应的系统的研究。她认为政府相关机构、学术部门应该注意这个现象,研究应从丁克的经济收入、思想状况、心理等方面入手,并为解决所存在的问题如他们以后的福利保障提供决策,综合考虑这种新生活方式对社会的影响。“作为社会的单元,不同经历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价值观念和理想憧憬来选择自己的家庭结构,建立一个和谐社会,家庭和谐是基础,家庭内部结构更需要优化。”江女士认为。

  图:

  和谐家庭需不需要孩子?丁克的出现似乎对此提供了另类答案。丁玎 王宇 摄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