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揭盖子”和“捂盖子”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7日14:01 人民网

  1976年年底开始的揭发批判“四人帮”运动是一场广泛深入的革命,革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推行的极左路线的命,革他们篡党夺权侵民害国的滔天罪行的命。这场革命都是“文斗”,摆事实,讲道理,对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批判入木三分,同时澄清了“文革”前的某些路线是非。斗争是激烈的。“四人帮”虽然成了落水狗,但它那个帮派体系,那些靠“文革”起家的分子,以及那些思想僵化、迷信极左路线的人,继续采取各种方式抵制揭批运动,人们把这称作“捂盖子”。站在这少数人对面的广大党员、革命群众和被侮辱受

迫害的干部,对那一小撮人坚决斗争——“揭盖子”。各新闻舆论单位体现党心民心,先后进入这个革命行列。

  从上而下在全国范围“捂盖子”的是“两个凡是”。1976年10月7日,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相继提出要正确对待“文化大革命”(人们认为这是肯定“文化大革命”的同义语),凡是毛泽东讲过的、点过头的都不能批评,“天安门事件”要避开不说,等等。很明显,如果照此办理,“揭盖子”就会成为空话。

  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罪恶太重,任何人要逆历史潮流而动——“捂盖子”,都是枉费心机。表现在这两年的报纸上,一方面集中火力批判“两个凡是”,为最后揭开全部“盖子”进行理论、思想准备:一方面通过方方面面的典型报道,先揭上面所划圈子以外的各种“盖子”。

  1977年全国范围的拨乱反正取得很大胜利,也比较顺利,主要因为当时揭发的事件、问题多是“浮在面上的”,众目睽睽,难以“捂住”。随着揭批运动的发展,接触到那些深层次的问题,接触到一些不干不净但还掌握权力的人,“捂盖子”、“揭盖子”的斗争就尖锐了。《人民日报》1978年初发表评论员文章《清查工作还要抓紧》,在总述清查工作成绩后指出:“也要看到,还有不少地区和部门运动开展得晚了一些,搞得不够好,清查进度也较慢;有的单位还在捂盖子,压群众。这些地区和部门清查任务还相当艰巨,必须抓紧时间,用大力量,把这项工作进行下去。”为给“捂派”画个像,引起人们注意,《人民日报》接着发表《略论“捂派”》的署名文章,写道:“《解放军报》给‘风派’、‘溜派’、‘震派’人物画过像。本文所要剖析的,是兼有这三种人物特征的另外一种人。”“这种人,既具有‘风派’的‘转’,又具有‘溜派’的‘滑’,还具有‘震派’的‘闹’等恶劣品质,至今还有一部分权力,在那里捂盖子,保自己。”文章说:“捂派’人物的特点,看上去是‘捂’,实际上是‘抗’,是用压下的办法‘抗’。”文章忠告“捂派”人物“鼓起勇气,不论好歹,一齐揭开来,让大家看看。丢丑是难免的,疼痛也是自然的,但得到的却是治病的良药”。如果“捂派”讳疾忌医,人们只好“帮他们一下,那就是:反其道而行之,狠狠地揭他们。目的不是为了看笑话,而是为了治病”。

  这篇文章是对“捂派”的忠告,也是对“揭盖子”斗争的概括:目的是治病救人,方法是求实讲理。在极少数情况下加些药量,还是摆事实讲道理,遵循法制的轨道,目的还是使当事人出一身大汗,把重病治好。

  1978年3月21日,《人民日报》在一版转二版重要位置,刊登新华社记者关于江苏南通地区清查运动的述评。新华社发稿同志事先同我们商量,得悉21日有合适版面,即于20日晚间播出这篇重要稿件。当时各新闻舆论单位密切合作,并肩战斗,经常互通消息,给对方的工作提供方便。

  这篇解剖一个“捂盖子”典型的述评说:当时的江苏南通市委领导人长期“捂盖子”,借口“文革”期间市委“对‘四人帮’是顶的,南通地区一直是稳的”,断言“这里没有与‘四人帮’篡党夺权阴谋活动有牵连的人和事,没有发现资产阶级帮派体系”。述评举出大量事实,说明情况完全与上述说法相反,最后从南通地区的揭与捂、清查与反清查的斗争中,引出几个启示:1凡是长期“捂盖子”的地区和单位,总要以各种理由打包票,散布骗人的烟幕;2放这种烟幕的地区和单位,往往主要领导人有问题、有牵连;3尽管这些领导人千方百计压制群众,但无法长期封锁党中央关于搞好清查的指示,不可能长期压制群众的积极性,只要坚决斗争,“盖子”总会揭开。黑龙江省委主要负责人在“文革”中追随“四人帮”干坏事,犯了严重错误,清查期间又千方百计“捂盖子”,企图蒙混过关。黑龙江干部、群众和省委部分领导干部坚持斗争,终于把此人的问题搞清楚。《人民日报》记者对此作突出报道,受到读者欢迎。《人民日报》1978年3月30日发表此稿,《解放军报》31日全文转载,并且加了很有分量的“编者按”。我们认为这个“编者按”就是一篇好评论,又在4月2日《人民日报》一版加花边转载,文排仿宋字,在当时是很突出的。军报的“编者按”说:“在揭批‘四人帮’斗争中,‘捂盖子’是绝对不能允许的,也是终究捂不住的。那些至今还在程度不同的‘捂盖子’的人,不论是自己身上很不干净,欠了账的,还是思想体系与‘四人帮’相通,屁股仍然没有坐过来的,或者是政治上右倾,一遇干扰就畏首畏尾,打退堂鼓的,都应该清醒过来了。”如果有人还在捂紧盖子,挡住大门,那末,这些单位的群众和上级领导,就要用撬的办法,把它撬开。”

  这个“编者按”对“捂盖子”的各种情况作了分析,对“挡住大门”的人提出警告,我们的看法同它完全相同,经反复考虑,作了这种破格处理。从事新闻工作四十多年,还很少这样伤脑筋、费脑筋过,说得上是一种有益的锻炼。对敌斗争比较好办,尽情揭露或巧妙揭露就是了。对来自正确领导的指示,或虽有缺陷而我并未认识的,总是坚决执行或“超额”完成。这次情况特殊,明明看出“捂盖子”的根源何在,但因时机未到,且我们难有作为,但又想在可能范围内尽点力量,这就逼着人动脑筋了。说什么,怎么说,何时说,哪家先说,哪家转载,等等,不仅反复考虑,有时还往返商量。这样做,出发点和归宿还是党的教导——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与当前利益相结合。为了这个崇高目的,有时甚至是要承担一些风险的。

  在全国轰轰烈烈的清查运动中,北京市步子较慢,领导不力,理所当然地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我们多次议论:找个题目推动一下。说着说着,“由头”来了。

  1978年7月下旬,我们收到一封署名杨西岩的读者来信《捂盖子的是谁?》其中写道,“看了《人民日报》5月21日登的《揭穿一个政治骗局》,很痛快,拖了二十个月的骗局终于大白于天下。但有一点疑云没有解开:是谁竟能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把事情掩盖了一年零八个月之久?捂盖子的究竟是谁?”原来在十年内乱后期,1973年12月28日,“四人帮”指使它在人民日报的心腹,转载《北京日报》刊登的《一个小学生的来信和日记摘抄》和编者按语,《人民日报》自己也写了编者按语,吹捧一个十二岁的小学生敢于“批判师道尊严”,敢于“向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流毒开火”。其实小学生的信是北京市一些人适应“四人帮”篡党夺权的反革命需要而伪造的,日记摘抄也是编造的。这个政治骗局流毒全国,使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后刚刚恢复秩序的学校又被破坏得不成样子。在揭批斗争中,《人民日报》刊登读者来信,揭发了这个政治骗局,并写了“编者按”,就转载“来信”和“日记摘抄”进行自我批评。杨西岩写的读者来信说:“四人帮”肆虐时北京市还承奉意旨开过所谓“理论座谈会”,“市的领导都参加了”,会上谬论泛滥,流毒甚广。“清查以来,一次也没有交代,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警惕性不高’,这说得过去吗?上边不动,我们西城区甚至都不许说这件事。”来信还说:“其他是不是还有拖的呢?编辑部能不能也像小学生日记事件来一个调查,使我们这些蒙在鼓里的广大群众能明白底细,解开心头的疙瘩呢?”

  我们仔细揣摩这封来信,认定作者“心头的疙瘩”是有的,并且相当“明白底细”,是想抓紧报纸发表《揭穿一个政治骗局》的时机,加一把火,促一促北京市乃至全国的揭批运动。这样的读者来信,符合革命利益,符合中央精神,符合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心愿,完全应该刊登。但有人肯定不喜欢,而且是有权指定我们进行检讨甚至能给我们某种处分的人物。这使我们不能不有所考虑。但从大处想想,全国揭批运动已经取得伟大胜利,中央许多机关和省、市、区都抓得很紧,我们对此都作了充分报道,现在发一封读者来信,表达群众的意见,促一促某些后进地区,乃是党报不能推卸的职责,能算什么错误呢?况且真理标准的讨论已经进行两个多月,声势夺人,此时不登这种来信更待何时?就这样,我们事先准备了进行检讨的腹案,然后发表来信。从编辑工作角度说,花了不少工夫:登在三版右上角,放上“读者来信”刊头,全文加花边,题目用黑体字。在整个版面中,数它最醒目。不出所料批评马上来了。说我们犯了错误,但说不出犯了什么错误,这叫我们怎么检讨呢?我们只好违心地说,我们考虑不周,所以犯了错误,没有说也说不清犯了什么错误。出乎我们预料,上面再没有追究,也没给处分,说说就算了。搞报纸,批评、检讨本是常事,这次却迅速传遍京城,许多电话打到报社,鼓励我们,支持我们,有的出言幽默:“你们犯了一个推动历史前进的错误。”

  提这类事情,不论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是说此事的主持者和编辑者有多么高明、多么勇敢。我只是说,经过十年内乱刻骨铭心的锻炼、教育,重新学习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学习通观全局、权衡利弊、掌握时机的宣传艺术,学习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达目的决不休止的战斗精神,力求为党为人民多做一些工作。有时即使要冒一点风险,在一心为公、深思熟虑的基础上,也敢全力以赴。而在十年内乱之前,由于缺少如此集中、深刻的正反两方面的教育,至少我自己,对上述几个问题的认识是残缺不全的。

  这两年,人民日报全体工作人员精神亢奋,集中精力“揭盖子”,反对“捂盖子”。新闻、通讯、文章、读者来信、编者按语……总之,社论以外的各种新闻体裁文字,都是围绕这个中心。社论是要送审的,为减少令人讨嫌的麻烦,我们准备的社论一般避开“捂盖子”这个词语。到1978年第四季度,情况发生变化,过去不好讲的这时可以讲了。10月1日社论《万水千山只等闲》已能提出:“对于那些至今还捂着盖子,没有很好清查,是非不清,林彪、‘四人帮’阴魂不散的地方,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揭开阶级斗争的盖子。”三天以后,《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夺取揭批“四人帮”斗争全胜》进一步指出:“至于运动还很落后的少数地区和单位,那里的领导就要严肃的考虑……粉碎‘四人帮’已经两年,如果你那里这场斗争还是开展得不好,甚至很不好,那就是一个大问题了。”“有少数地区和单位搞得不好,确有死角,确有捂盖子的,需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强领导,彻底查清。”这篇评论还说,一些人“自己不带头揭批,还反对别人揭批,有的人甚至以所谓‘保卫文化大革命成果’等等名义,下种种禁令,设种种障碍,束缚别人的手脚,挫伤别人的积极性,使人家余悸未消,新悸又来。”“我们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场伟大的政治斗争,由于领导不同,结局往往不同……我们要善于接受这些历史经验,把揭批‘四人帮’的伟大斗争坚持下去,像延安整风那样,作到善始善终。”

  读者看这种评论,想这种评论,从中寻觅某种“气候”。经过十年锻炼,人们的政治经验已大为增加,预感到某些大事已经临近。果然,过了两个多月,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

  摘自《李庄文集》

  作者:李庄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