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不能作茧自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7日14:02 人民网

  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闭幕,1978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登了一篇署名文章《新闻工作者的思想也要解放一点》,作者碧空,似是笔名。此文按照全会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写道:“拿《人民日报》来说,刊登领导同志会见外宾和国内各种会议的消息和照片,占的篇幅就太多。经常差不多是大半个版,有时甚至超过一个版。这样的消息和照片,大同小异,群众并不那么爱看。”原因呢,是“一些编报的同志按老框框办事。他们说,什么样的领导同志的活动要发消息,要发多大的照片,这是有规定的。他们不是从实际出发,考

虑改变那些不适合新的情况的规定,而是甘愿被因袭下来的各种规定束缚住。”

  此文登在三版右上角,一般读者也许不大注意,因为这个时期各行各业提倡解放思想、拨反乱正的文章很多。但它对我这个新闻老兵着实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我心中多年郁结的一个疙瘩被捅破了。

  新中国建立以来,《人民日报》就承担刊登新华社播发的(这是大量的)和本报写的(这是小量的)全部外事新闻和照片的任务。应该看到,这曾经是《人民日报》的一个优势,读者从这里可以看到全部外事新闻,而且可以从新闻的处理(版面重轻、标题冷热,等等)揣摩我国官方的态度。不仅外交政策声明,对各种国际问题表态,就是官方外交团组和人员往来、讲话,也引起许多读者的注意和兴趣。多年来我们形成了自己的一些习惯(这里不探讨这种习惯的得失)。例如,我国领导人会见外宾的新闻,一般不写谈话内容。时间长了,读者学会从会谈新闻使用的某些形容词,如“同志式的”、“友好的”、“热烈的”、“无拘束的”、“坦率的”,等等,判断会谈气氛和成果。“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读者更加注意这种新闻,除了上面说的,还有一层深意,看看哪位同志代表我方主谈,在座的还有哪些同志,借以判断某些人事动态。我曾经“靠边”很久,耳目闭塞,就很注意这种新闻,看到一些无辜受批的同志重新主谈、“在座”,很受鼓舞。

  “文革”前十多年,我们受某些西方国家“封锁”、“围堵”,建立外交关系的基本是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一些国家,重要代表团来往不多,由于缺乏经验,以今天的眼光看,当时的一些外事报道应改进处不少。以代表团名单这样的小事来说,我们的重要代表团从北京出发的新闻中,列一长串名单:代表团到达目的地新闻,重复一次名单;对方领导人宴请,再重复一次名单;另发一条新闻,专写我代表团成员名单。于是一天报纸的头版上,可能出现几次名单。有些读者嫌烦,写信向报社提意见。我们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此事,迟迟未得改进。有人说,这是学了某个大国不好的经验。我认为这种看法不对。学生如果用脑子,为什么学这种经验呢?一个很长的时间,我们的外事新闻准确、简练有余,这当然是对的;生动活泼不足,这是个缺陷。把外事新闻写得不仅使人不得不看,而且使人很喜欢看,这是一个奋斗目标。记得四十年代初期,我看过一家外国通讯社写的一条英帝国主义主持下举行印(度)巴(基斯坦)分治会议的新闻,一次会谈结束,参加者离开会场,真纳(巴方)“面呈戚色”,阿沙德(印方)“面带笑容”。戋戋数语,把英国偏袒印方,印、巴双方对会议进程、前景的态度暗示得清清楚楚。半个世纪过去,对此记忆犹新,可见一条好新闻能产生多大作用。

  “文革”结束后,来我国访问的外国政府团、组和各方面的著名人士日益增多,给外事新闻的安排提出新的问题。在此之前,由于各种原因,同我国的国际地位比,来访的外国客人不算多。为显示“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对来访客人都作尽可能突出的报道。最代表访问规格的是领导人的会见。当时规定,凡是我国人大副委员长、国务院副总理会见外宾,一律发新闻,登照片。这是重视外宾访问的表示。报社根据上述决定精神,进一步规定,最重要的外事新闻和照片,登在头版;其余安排在四版,三栏题,用头号或二号字,登照片。现在看来这个规定偏高。随着我国国际影响日益扩大,国际交往迅速增加,这些规定越来越难执行。外事新闻并不限于人来人往,但人来人往占很大比重。大量“友好往来”新闻都安排在第四版——国内政治版,由于这类新闻不能遗漏,经常把按规定放第四版的政法等方面的重要新闻、文章挤掉。“友好往来”新闻从内容到形式大同小异,照片更是如此,握手或是“排班”,很少其他角度。到1978年初,多次出现四版全版清一色十几条“友好往来”新闻加相应照片的现象。读者很有意见,编辑也感到这类稿件难编。因此,我和另两位夜班编辑工作负责同志商定,先从1979年1月起,适当缩小四版一些领导同志会见外宾新闻的标题,从1979年2月起,进一步搞了个小小的改革,除了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其他领导同志,包括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国务院副总理接见外宾,一般只登消息,不再登照片。过去周恩来总理一再说,外事活动的新闻和照片以客人为主,放什么位置,用多大题目,主要看客人的身份和情况。对此,我们执行不够得力,多次受到批评。客人、主人身份对等的,比较好办。遇到特殊情况(这种特殊一再出现),我们常常考虑主人多于客人。进行这个小小的改革,很有利于执行周总理的上述指示。多数领导同志如副委员长、副总理会见外宾,一般不再登照片,慢慢成为习惯,宾主都无意见,再不把它作为“待遇”。但又不是“一刀切”。特别需要的,如徐向前同志以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身份会见苏丹副总理兼国防部长、武装部队总司令(1979年12月2日)就登了照片,而同版其他副总理会见外宾,只登新闻未登照片,当事宾主和广大读者都很理解。

  这次改变没有向领导机关请示,也没有提请报社编委会讨论,是在我这个环节上定的。但非草率行事。我曾警惕不能自作主张,不能闹独立性,这是党报工作人员大忌。经反复考虑,确信此事符合中央简化外交礼仪的精神,符合广大读者的愿望,符合加强“两个文明”宣传的要求。现在看,当时还是先请示报告而后行为好,相信领导机关是会批准的。这类事我生平做得极少,这是记忆最深的一次。

  这方面的宣传以后不断改进。现在许多外事新闻,包括一些领导人会见和宴请外宾,都作更简要的处理,有的甚至不作标题,只用“”符号表示。这样做符合新闻工作要求:该突出者敢于突出,可简化者大胆简化。

  作者:李庄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