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立法应有公民的充分参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8日14:49 南方周末

  何小华

  围绕电动自行车在广东各市应否允许上牌上路的问题,近来议论纷纷。对电动自行车该“禁”或该“行”,不是本文关注的重点,笔者关心的是制定该法的程序。

笔者注意到,广东省人大近日已经通过法案,允许电动自行车“上牌上路”;而广东某市人大却于不久前立法,禁止“上牌上路”;而另一个市的有关条例目前正在制定当中,市交警部门曾公开发表意见,“拟不同意上牌上路”。

现代法律的本意一是要保障全体公民的利益,二是要调节公民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所谓调节,实际上会限制某部分公民的利益,

如果事关大局不得不如此,那么公共权力应当给受限制的公民一定的必要的补偿,或其他可行的利益保证,最不济,你也应该让他们有机会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因而,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充分听取公众各方的意见,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这里所说的“充分”包括公开,暗箱操作从来都意味着其间有鬼。

广东省人大的法案在通过之前,曾将草案在媒体上公布,广泛征求意见,一定意义上做到了全面、公开。广东某市的立法过程,虽有论证,但却没有在事先充分征求本市全体市民的意见,甚至对利害相关方的诉求也是忽略的,比如,在自行车行业内有一定代表地位的自行车协会,始终处于局外。有人大代表质疑时,局内人说:“这是有关部门的意见。”没有人反对有关部门发表意见,只要是法律涉及的部门,完全有权在法律的制定过程中阐述自己的看法,但,它仅仅是诸种意见中的一种。如果仍是“我说什么就是什么”,仍是“我怎么说你就怎么做”,仍有“口大口小”之分,这样制定出来的不依然还是“王法”吗?

无论对电动自行车的制造原理或对城市管理的“大交通与小交通的关系曲线”这类专业问题,笔者都是外行,不敢置喙,但可不可以对某问题做一个并不复杂的比较呢?比如:在主张禁行电动自行车的重要论据中,笔者看到这么一条,“由于电动自行车主要使用铅酸电池,而铅酸电池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而应当禁止。”笔者虽然愚钝,但也知道广泛使用铅酸电池的还有汽车,而汽车使用的铅酸电池与电动自行车的铅酸电池并无本质的不同,并且汽车铅酸电池在体型和分量上要几倍、几十倍于电动自行车。如果说污染环境,循以上的逻辑立法,那么应当先禁电动自行车还是先禁汽车?笔者不认为提出以上论证的人是出于一时糊涂。

现代文明社会是法治社会,“法治”的法是公民之法。要使制订出来的法得到良好的实施,还是要经过公民充分参与为好。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