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再次上路(真情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30日04:49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王一民和他的“夕阳号特别慢车”曾感动了无数的国人,他这个黑龙江汉子,倾尽所有的积蓄,骑着改装的三轮车带着百岁的母亲,途经河北、山东、江苏、福建等14个省,历时3年,实现了与母亲一起穿越中国的愿望。

  2003年末,母亲吴慧珍突然发病,在医院溘然长逝,享年102岁。送走了老人,王一民的“夕阳号特别慢车”却并没有走到终点。今年3月27日,王一民开着拖拉机带着母亲的骨

灰来到唐山,并打算完成母亲的遗愿,带母亲的骨灰去西藏。

  说走就走

  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他的心愿,更是母亲的心愿。2000年5月1日,王一民带着母亲从哈尔滨出发,以每天三四十公里的速度一路南行。那时,王一民73岁,王一民的母亲99岁。他们最初的目的地是杭州,因为老太太一直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一定要去杭州看看,但没想到母子俩却越走越远。

  当初两位老人是经历了“重重困难”后才上路的。“和子女斗争了3年,开了无数家庭会俺们才出来的”,王一民说他和百岁老母的出游遭到了家庭成员的反对。

  1996年初,王一民第一次向家人提出他的想法时,家人就反对,他们不能想象一个70多岁的老人骑三轮车带着另一个将近百岁的老人从中国的最北边去往最南角。但执著的老太太却支持儿子:“不用他们的钱,我和你也要走!”经过长达三四年的“斗争”,王一民终于说服了子女,2000年5月,王一民把自己的三轮车改装了一下,就带着4万多元积蓄和母亲踏上征程。他把自己的小三轮命名为“夕阳号特别慢车”。因为有时候在路上,总有人问他是干什么的,他就说是卖人参的,而且是卖九十多年的老人参,非常贵重,车里的老太太听了这话后乐得合不拢嘴。

  旅程艰辛

  3年中,母子两人往返4万多公里,用掉了3套加厚车胎,经历了许多艰辛。王一民说:“我们也不吃米饭炒菜,路边的小摊就能吃饱。”他有一个手机,但每月只开两次,还是跟家里报个平安。去浙江的路十分难走,王一民特意准备了塑料绳,一头拴在车上,一边套在自己的脖子上,整个车子有500多斤重,“蹬不动了,就只好用绳子拉。”老人就这样拉着自己的母亲在盘山路上行进了很多天。

  “骑行时间长一点,第二天我的膝盖就会疼”,王一民说,“刚出来时到不觉得,几个月后发现骑10分钟就疼,骑一天后,第二天早晨起来也会疼。”来到三亚后,他给“夕阳号特别慢车”安装了一个摩托车发动机,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节约了体力。

  两人连春节都是在外地过的:2001年的春节是在杭州过的,2002年是在三亚,2003年在青岛。母亲的百岁寿辰,则是在海南度过的。

  好人无数

  虽然条件艰苦,但王一民说:“途中没遇到过坏人,遇到的好人倒不少。”在河北香河,母亲突然觉得不舒服,旅馆的老板得知他的老母亲病了,二话没说,把他们从20元的房间换到了一天80元有空调的房子里,还亲自开车去给老人买药,最后吃住也没要钱。一路上,他们遇到许多这样的好人,老太太的轮椅就是别人送的。个人和企业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捐钱捐物向两位老人表达敬意,花费的8万余元路费中,社会捐助就有1万元。为此,母子俩很感谢这些好心人。

  王一民说,这3年是老太太最快乐的时光。没想到年届百岁还能有机会住五星级宾馆、游海底世界,算是见了世面。

  2002年,他有了一个能干的帮手。他在深圳遇到一个名叫田玉芝(化名)的女子,这个善良的女人和他一起照顾老人,对老太太十分孝顺,端屎、端尿、洗衣、做饭,从不嫌弃,为了跟上王一民的“夕阳慢车”,又不给母子俩添麻烦,田玉芝也买了一辆小三轮车,她一直陪伴在老太太身边,直到老人去世。

  再次上路

  上次的旅程,王一民就有不祥的预感,他说:“从东北出发时就把我妈的寿衣带上了。”

  行程结束回到家乡后,母亲的身体就大不如前。但最后却也没有什么痛苦,只是“去世的时候离新年还差一天,过了年就正好103岁,这一点稍有些遗憾。”王一民说,将近80岁的他要完成母亲的遗愿,亲手把母亲的骨灰安放到西藏的崇山峻岭之间。

  今年春天,王一民从辽宁出发,开着以拖拉机为动力的夕阳号第二代,走了十来天,来到唐山抗震纪念碑前。

  停在广场上的夕阳号第二代引起了唐山人的兴趣,人们发现了这个被全国各大媒体报道的当代孝子,对他嘘寒问暖。甚至有几个老年自行车协会的成员打算和他一起上路。老年自行车协会的会员说:“我们想跟这个老先生一起搭伴走一走,我们都很崇拜他!”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7月30日 第三版)

  作者:杨楠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