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循环经济: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30日05:04 人民网-人民日报

  循环化的集约型增长模式,既可以创造巨大的宏观效益,也能大幅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发展循环经济,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对加入世贸组织挑战的迫切需要。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的经济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作出全方位的努力。

  循环经济是现代国际社会广为推崇和实践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它同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区别在于:传统经济增长直接依赖于对资源的消耗并对环境产生直接的污染,一端投入资源从事生产性消费,一端在产出的同时排放废弃的物、渣、气、水、热和污染因子,是一种线性增长模式。循环经济增长则立足于减少投入和节约消耗,并在再生产运行链上大力回收和再利用废弃的物、渣、水、气、热,变前一轮生产过程中的有害物、无用物为下一轮生产过程中的无害物、有用物,呈现为一种循环化的集约型增长模式。这种增长模式既可以创造巨大的宏观效益,也能大幅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能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协调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倡导循环经济,就是落实集约增长和清洁生产的理念,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运行效率,节约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强调要从大多数人的利益着眼,从子孙后代的幸福立足,防止对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无限索取和透支使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产力发展规律,做到资源长盛不衰、永续利用。

  发展循环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迫切需要。我国现在已从农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大国,正处在发展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化中期阶段,面临着资源和环境两方面的压力,要实现2020年比2000年GDP翻两番的增长目标,必须解决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两大难题。当前我国GDP是世界总量的4.5%,但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却远高于这个比例:煤炭占31%,石油占7.5%,钢铁占27%,氧化铝占25%,水泥占40%。我国创造每一美元的生产总值,能源的消耗约是美国的4.3倍,德、法的7.7倍,日本的11倍。如果我们仍沿着这条粗放型增长道路走下去,不仅资源难以为继,而且生态环境也将不堪重负。因此,改变传统粗放型的线性经济为现代集约型的循环经济,是扭转经济增长“三高”(能耗、水耗、物耗)、“两多”(排放、污染)、“一低”(效益)局面的唯一路径。

  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的经济发展,正从资本、外汇约束转变为资源和市场约束。同时,二元经济结构尚未根本改变,“三农”问题依然严峻。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把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来,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市场巨大、劳动力成本低,以及优惠的吸引外资政策,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境外制造业和过剩资本加速向我国转移。我们既要抓住机遇,又要防止发达国家向我国转移“三高”、“两多”的传统产业。为此,必须统筹协调解决突出问题、发展经济、提升产业竞争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避免重蹈一些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破坏生态、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覆辙,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的经济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作出全方位的努力。当前,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大力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及优势,开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对策研究,比较两种增长方式的短长,批判传统模式的弊端,从而提高人们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理性认识和自觉性。

  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从最广大人民和子孙后代的利益出发,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合理布局,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节约使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此,需科学制订不同地区的发展规划,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引致的公共产品功能的低效率。例如,科学规划港口、铁路车站、机场以及工厂的选址,避免因建设失误而引发不经济和投资的浪费。

  建立健全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惩罚和约束机制,完善使用再生资源的激励机制。倡导以共建、共享、共赢的理念建设好基础设施(如发电站)、环保设施(如垃圾发电及处理)。形成企业之间回收和再利用废弃品的利益组合,使上游企业的废弃物转化为下游企业可用的再生资源。

  建立资源和环境的评价体系,对环境污染作好计量评估,实施外部污染内部成本化、计量化。

  为树立环保部门的监管权威提供行政支持和法律支持。诸如环保部门的项目审批权、监管上的一票否决权,应给予法律保障。在政绩考核方面,应突出环保等方面的指标。

  强化对环保产业的投入和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积极支持环保产品的研发,促进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

  《人民日报》 (2005年07月30日 第七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