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英雄岁月情牵巍巍大别山(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1日06:23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 |||||||
访谈 1 大别山中走出的红军 ——徐文伯追忆父亲徐海东 7月18日上午,前往北京东二环边上的中国文化部办公大楼拜访徐海东大将长子、原文化部副部长徐文伯时,记者心里充满了对徐海东 徐海东,解放军十大将之一;他率红二十五军孤军北上,为中央红军做向导;他的名字家喻户晓,人称“徐老虎”;蒋介石曾悬赏25万大洋要取他的人头;毛泽东评价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让更多的人了解红二十五军” 68岁的徐文伯满头黑发,声音洪亮:“我说话做事,性格像爸爸。”徐文伯“将门虎子”,可他没有一点架子,一开口就跟记者拉近了距离。 徐文伯说,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对红二十五军长征了解不多。“这支部队诞生在河南,从河南开始长征,出发时3000人不到,长征结束增加到3400多人,还打出一块鄂豫陕根据地。他们英勇机智,一路打了许多胜仗;他们兵强马壮,一个营6挺重机枪,一个连9挺轻机枪……他们迎接了主力红军北上,是红军长征的北上先锋。” “你们重走这段长征路,我全力支持!一定要把报道写好,让更多的人了解红二十五军。”徐文伯一再叮咛。 ”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毛泽东夸赞徐海东“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对于这一点,徐文伯记忆深刻:“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从毛主席的女儿李讷口中。” 徐文伯说,他和李讷是中学同学,每天一同上学、放学。有一天李讷告诉他:“昨天我在爸爸桌子玻璃板下见到一张照片,我问爸爸是谁,爸爸告诉我‘这个人可了不起,他就是徐海东,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当徐文伯对爸爸说起这件事时,爸爸却告诉他:“这不是主席对我一个人的评价,是对整个红二十五军的肯定。” 一块怀表战友情深 “爸爸曾有块怀表,现在陈列在军事博物馆。”谈到徐海东大将的战友情,徐文伯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 1920年,瞿秋白同志在苏联工作。当时苏联政府非常困难,瞿秋白将自己的一块金表捐献出来,苏联政府回赠给他一块怀表。瞿秋白回国后,将这块怀表送给了要到鄂豫皖工作的沈泽民同志(茅盾同志的亲弟弟)。在鄂豫皖根据地,沈泽民将这块怀表转送给了徐海东。 这块怀表伴随着徐海东走过了长征路,指挥了独树镇、庾家河等战斗。直罗镇战役时,徐海东将这块怀表送给了彭德怀;彭德怀揣着这块怀表指挥了百团大战等一系列战役。1946年,彭德怀将这块怀表回赠给了瞿秋白夫人杨志华。解放后,杨志华将它捐给了军事博物馆。 访谈 2 程子华来到鄂豫皖 --访程子华夫人张惠 “子华去世后,北长街的四合院里空落落的,我就要求搬到了这里……”7月19日,北京月坛南街南沙沟社区,年过八旬的张惠奶奶在家中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张惠奶奶身后,就是程老的照片,她不时回头深情地凝望一眼,向我们静静地讲述原红二十五军军长程子华的故事—— 从瑞金到鄂豫皖一路惊险 1934年,程子华受中央委派,从中央苏区出发,辗转前赴鄂豫皖根据地,与吴焕先、徐海东等同志一起,率领红二十五军北上长征…… 从中央苏区到鄂豫皖,程子华一路辗转,千里迢迢,历尽艰险。在汉口火车站,打扮成有钱人的程子华被宪兵拦下。受过伤的左手伸不直,程子华就左手握扇,举起右手让宪兵查看有没有拿过枪的硬茧。检查左手时,程子华依然扇不离手,就这样过了关。 由于程子华带来了中央的指示,红二十五军才决定离开鄂豫皖根据地“打远游击”,踏上了长征路…… 伤残双手写人生 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曾这样描写程老的双手:“爪子似伤残的手。”但这“爪子似伤残的手”正是程老在红二十五军长征中留下的永久性标记。 庾家河战斗中,程子华正用望远镜观察战场态势,突然,敌人一颗子弹飞来打中他的双手……由于双手被打伤动脉血管和骨头并严重感染,程老只能躺在担架上随军行动。长征途中缺医少药,每次换药时,医生只能用盐水给他简单消毒,再用白布卷成布条,从伤口塞进去又拉出来,那种痛苦可想而知!直到长征到达陕北,程老的双手才动了手术。 英雄晚年的”心事” “子华生前有一件事一直挂在心上,你们这次报道,一定要把这件事讲清楚。”张惠奶奶再三叮嘱。 原来,1986年1月《参考消息》连载了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撰写的《长征新记》里出现了这样的内容:“这支军队受到很大压力,它没有一个懂行的领导班子,该地区的党组织要求给予帮助。周(恩来)打算派程子华去领导红二十五军并把这支部队转移到一个新的根据地……1934年11月16日,程子华指挥他手下的2900人启程出征……”程老很生气:“这样写不符合历史!” 事实是,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程老一直在强调集体领导,强调吴焕先、徐海东的功劳。担心翻译不准确,程老还特意交代工作人员整理了谈话记录转交给索尔兹伯里,可美国记者却按照自己的理解随意发挥了。 为了纠正美国记者的错误,程老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后来出版的《长征新记》、《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上述错误内容只得到了部分修改。面对许多老战友的误解,程老胸怀坦荡…… 访谈 3 ”他回到了大别山” --访郭述申夫人许云 “听说你们要来,我特意找出了这些东西,也许你们能用得上。”7月17日上午,来到位于北京晨光路的郭述申郭老家中刚刚落座,郭老的夫人许云就交给我们一份珍贵的“见面礼”:郭老生前珍藏的一些旧照,其中最显眼的是吴焕先照片(上小图)。发黄的照片上,年轻的吴焕先英姿勃发;照片背后,是郭老的手迹“吴焕先同志,1935年在陕西”。 85岁高龄的许云奶奶谈起郭老,她那平静的语言将我们带到了战火纷飞的岁月—— 鄂豫皖首任特委书记 地处大别山的鄂豫皖根据地,是仅次于中央根据地的第二大根据地。但很少有人知道,郭述申是鄂豫皖的第一任特委书记。 1930年,26岁的郭述申受党中央任命,出任鄂豫皖根据地党的第一任特委书记,担负起统一鄂豫皖根据地的使命。“他到鄂豫皖见到的第一个干部就是吴焕先,他们一起战斗了5年……”郭述申在鄂豫皖奋战了将近4年,为创建和巩固鄂豫皖根据地做出了重大贡献。 大别山中结就生死情 郭老和徐海东大将一生情谊笃厚,许云奶奶告诉我们:“述申经常说,没有海东,我早就没命了。” 在鄂豫皖根据地,他们一起组建了新的红二十八军,两人志同道合,配合默契。后来,郭述申得了重病,是徐海东坚持用担架抬了他两个月,直到痊愈。“在当时,留下就意味着病死或被敌人杀头。” 长征开始不久,有人就诬陷郭述申是“第三党”,要杀他的头。这时,又是徐海东站了出来:“郭述申要是反革命,我们都是反革命!” “其实他们两个的经历、性格完全不同。如果没有共同的革命信念,没有光明磊落的胸怀,他们不会有这样深的情谊。”许云奶奶说。 宽厚长者丰厚遗产 被老战友们称为“郭大个儿”的郭老身材高大,正如他的外表,他做人也是一片宽厚之心。 在郭老逝世前两个月,他还主动向中央建议,为戴季英解决生活困难问题。戴季英原是红二十五军领导者之一,长征途中要杀郭老的就是他,后来屡犯错误受处理,晚年境遇不佳。1994年5月,戴季英从河南来到北京,郭老不顾年老体弱亲自去看望他。得知戴季英生活有困难,郭老解囊相助,还向其他战友募捐。 郭老的大儿子名叫何继伟,他是烈士何功伟的后代,从出生就没见过生父面。郭老待何继伟视同己出,父子情深被传为佳话。 郭老留给子女的遗产是:“我希望我的后代能用我的经历以及我所能存留的言论,作为我贡献给你们的一份精神遗产。”郭老在遗嘱中叮咛:“把我和许云同志积蓄的一半约5000元,贡献给孝感市政府,作为奖励小学教师的基金……” 1994年7月郭老逝世,按照他的遗嘱,家人将他的骨灰撒在了他曾战斗过的大别山,郭老长眠在了河南新县烈士陵园。身边,是他的好战友吴焕先…… 首席记者路红文图 责任编辑:李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