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大别山峥嵘岁月稠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1日12:04 兰州晨报 | |
这是一支诞生在大别山、文武百官河南开始长征的红军队伍,这支队伍“为中国革命立了大功”,具有许多传奇色彩,书写了艰苦卓绝的英雄史诗……本报等联合启动大型系列新闻报道“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路”之际,在北京的有关权威军史专家特给本报发来专稿,展现了红二十五军在巍巍大别山中那段诞生经过和峥嵘岁月。 诞生在血雨腥风大别山,是一座红色的山。这里是鄂豫皖根据地所在,红二十五军就 红二十五军的诞生20世纪20年代,中国大地上燃起了革命的烈火。星星之火迅速燎原,全国相继建立了几块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就是当时的主要革命根据地之一。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早在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人就在这里建立了党的组织,开展武装斗争。 1927年11月,鄂豫皖边区暴发黄麻起义,建立第一个工农武装和革命政权;1929年5月商南起义,同年11月六(安)霍(山)起义……三次起义的武装,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不久,第一军与红十五军在商城会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红军的发展壮大,使鄂豫皖边区革命形势迅速发展。 1931年10月,根据鄂豫皖中央分局和军委会决定,红二十五军在皖西六安成立,军长旷继勋,政治委员王平章,辖第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五三个师。 11月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黄安(今湖北红安县)宣告成立,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总兵力近3万人。从此,红二十五军在红四方面军编成内,在红四方面军总部的直接指挥下,投入新的四次反“围剿”斗争,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 神勇初现苏家埠红二十五军组建后,先后参加了商潢战役、苏家埠战役和潢光战役,表现出英勇顽强、敢打硬拼的战斗作风。特别是在苏家埠战役中,红二十五军神勇初现。 苏家埠是皖西北敌之重要据点,围寨高大,工事坚固,易守难攻。红四方面军首长决定围城打援,由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担负打击援兵任务。 红七十三师阻击援敌后,方面军对苏家埠之敌形成包围之势。蒋介石集中15个团向苏家埠大举增援。 为消灭援敌,方面军总部令七十三师再筑阵地,担任正面阻击。逢连日大雨,河水猛涨,路滑难行,援敌前面部队刚过陡拔河进至红七十三师阵地,军长旷继勋就奋勇当先,率部队向敌人发起猛烈反击。敌人仓皇后撤,而其后续部队仍在疾进,乱作一团。红军乘势勇猛冲杀,敌溃不成军,中弹落水者不计其数。红军乘胜渡河,一举穿入敌纵深,摧毁了敌指挥机构。苏家埠之战,敌两万余援兵大部被歼,总指挥励式鼎亦被红七十三师活捉,创下了红军战史中围城打援的光辉战例。 英雄精神常驻霍邱1932年6月,敌重兵进犯霍邱,红二十五军在霍邱保卫战中失利。这一仗,敌人对霍邱采取包围之势,在飞机大炮配合下,攻入北门。守城红军与敌展开激烈巷战。 最后部队被迫突围,前面的战士手挽手组成人墙,用身体挡住敌人子弹,掩护后面同志撤退,军长旷继勋身受重伤被战士救出。霍邱保卫战失利了,但红二十五军指战员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却可歌可泣,永垂青史。 当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顺利发展壮大之时,张国焘却利令智昏,推行王明的错误路线,造成军事指挥上的失误,第四次反“围剿”失败。 1932年10月,方面军主力被迫撤离鄂豫皖苏区。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和七十五师的一个团,随主力红军转移,第七十四师被分散补充到各部队。留在根据地的有军部特务营和第七十五师的两个团,红二十五军被编散了。 重建于危难之际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后,鄂豫皖根据地形势极其严峻。敌人以20万兵力对鄂豫皖根据地进行“围剿”和“清剿”,企图彻底消灭留在鄂豫皖的红军。“围剿”中,敌人实行了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敌军所至,火光冲天,田园荒芜,庐舍成墟,许多地方成了无人区,根据地大都丧失。根据地党政军民在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陷入混乱,形势十分危急。 这时,留在根据地的红军部队还有7个主力团1万余人,加上地方武装和红军伤病员,总共2万余人。 1932年11月29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黄安檀树岗召开军事会议,重新组建红二十五军,军长吴焕光,政治委员王平章,辖第七十四师、七十五师,全军约7000人。 红二十五军的重建,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带来了希望,使中国共产党高举的武装斗争旗帜在鄂豫皖继续飘扬。 转战在艰难岁月主力红军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入了艰难的岁月。重建的红二十五军更经历了艰难困苦的考验。 艰苦卓绝打破“清剿”红二十五军重建后,经过几次胜利的战斗,扭转了根据地的斗争形势。 1932年底到1933年初,红二十五军抓住敌军调动、兵力减少的战机,积极歼敌,连续取得了郭家河、潘家河、杨泗寨等战斗的胜利,使鄂东北根据地由几小块连成一片,边区革命形势一度出现转机。与此同时,新组建的红二十八军在皖西北连续打了几个胜仗,大大鼓舞了皖西北根据地群众的斗争情绪和胜利信心。这两支主力红军与根据地广大军民一道,经过两个月的积极斗争,打破了敌人的“清剿”计划,部分地区恢复了区、乡政权,巩固了鄂东北中心苏区。 攻打七里坪遭重挫但好景不长,之后的半年左右时间里,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路线又给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带来严重恶果,红二十五军受到重挫。 1933年5月,红二十五军奉命去夺取敌重兵把守、工事坚固的七里坪,苦战四十三天,久攻不下。虽给敌人以重大杀伤,但由于红军多日断粮,长期露宿,疾病蔓延,死者日增,再加上战斗伤亡和“肃反”所造成的损失,部队减员近半。在红军围攻七里坪时,各地敌军趁机侵犯根据地中心区,使鄂东北、皖西北两块根据地又缩小了。 1935年6月,国民党动用14个师又4个独立旅的兵力,发动第五次“围剿”。红军虽经艰苦奋战,给敌人以杀伤,但终未能阻止敌人的攻势。七里坪战役和鄂东北、皖西北中心保卫战接连失败,红军和根据地受到严重损失。 游击坚守在鄂东北在敌人“围剿”中,红二十五军被分割在鄂东北、皖西北,他们分别在吴焕先、徐海东的带领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由于敌人实行了“三光”政策,鄂东北已成为无人区,环境极其艰苦。红军长期在荒山野岭露营,每到一地,割野草,搭茅棚,以避风雨。 时已初冬,部队给养严重缺乏,有时连野菜树叶都找不到,但红二十五军战士们始终保持旺盛斗志和乐观情绪,在地方武装配合下,不仅胜利地坚持了第五次反“围剿”斗争,而且在鄂东北地区恢复了部分根据地。 活动在皖西北的红二十五军,在军长徐海东、政委郭述申的指挥下,进行了灵活的游击战、运动战,在5个多月的时间内,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斗争情绪。 舍故土决然长征故土难离,是走是留,几度决心难下;执行指示,果断决策,红军终于走出困境是走是留难下定棋1934年2月,蒋介石任命张学良为鄂豫皖三省“剿匪”副总司令,并将东北军从华北调往鄂豫皖地区。此时敌人“围剿”鄂豫皖根据地的总兵力为16个师又4个独立旅,共80多个团,在敌人重兵“围剿”下,红军是继续在原地坚持斗争,还是另谋出路?这一严峻问题摆在鄂豫皖省委和红二十五军面前。 3月中旬,省委收到中央批转的中央军委一位同志的《建议》,提出红二十五军应当实行战略退却,转移到平汉铁路以西桐柏山区建立新的根据地。但省委讨论这个建议时却认为,根据地的红军力量比较弱小,平汉铁路敌人设防严密,通过很困难,而且桐柏山区距离根据地较远,难以支援根据地的斗争,所以还是在鄂豫皖地区边沿谋求恢复老区和开辟新区。这一次,红二十五军并没有走出去。 红二十五军整编为了集中兵力开展斗争,4月16日,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在商城东南部豹子岩会师。红二十八军重新编入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政委吴焕先,辖两个师,共3000余人。 这一时期,红二十五军积极向外线捕捉战机、避实击虚,连续取得了长岭岗、郝集、太湖等战斗的胜利。特别是长岭岗一战,歼灭敌人5个营,缴获轻机枪60余挺,长短枪800余支,使红二十五军的装备大为改善,也给东北军第一一五师以歼灭性打击。但这一仗使省委再次坚定了“红二十五军留在根据地”的思想。 程子华带来中央指示11月4日,省委收到鄂东北道委书记郑位三的来信,大意是:党中央派程子华来鄂豫皖工作,已到道委,建议省委率红二十五军速来鄂东北,研究今后行动计划。省委当即决定率红二十五军赶赴鄂东北。红二十五军以出其不意的快速行动,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并在光山县东南25公里处的扶山寨打破敌人追堵计划,毙伤俘敌约4000人。 红二十五军踏上长征路11月11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光山县花山寨举行常委会议,根据程子华带来的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口头指示,结合鄂豫皖根据地斗争实际,讨论了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问题。 花山寨会议作出决定:(1)省委立即率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2)以平汉铁路以西鄂豫边界的桐柏山区和豫西伏牛山区为初步目标;(3)行动中,红二十五军对外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4)留一部分武装再组建红二十八军,继续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会议还讨论了部队整编和领导人变动及省委成员的补充问题。决定由程子华担任红二十五军军长,吴焕先为军政治委员。 花山寨会议后,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独立坚持两年斗争的红二十五军,告别家乡,离开故土,踏上了伟大的长征道路。 卢振国姜为民陶景春三位作者系原红二十五军战史办公室工作人员,曾参加过1985年出版的《红二十五军战史》(第二稿)、1989年出版的《红二十五军战史》资料搜集、整理和编辑工作,是资深红二十五军战史专家。(来源:兰州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