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民间收藏里的甜酸苦辣——听3位收藏家畅谈传奇故事(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1日15:55 新民晚报
民间收藏里的甜酸苦辣——听3位收藏家畅谈传奇故事(组图)
民间收藏里的甜酸苦辣——听3位收藏家畅谈传奇故事(组图)
民间收藏里的甜酸苦辣——听3位收藏家畅谈传奇故事(组图)
民间收藏里的甜酸苦辣——听3位收藏家畅谈传奇故事(组图)
本报记者 钱勤发

  说起收藏,上海人引以为自豪。早在清末民初,上海民间收藏热辣火爆,被誉为中国收藏的“半壁江山”。那时,李筠嘉、任伯年、钱化佛均为名震沪上的大收藏家。

  100年后的今天,沪上民间收藏又似火山喷涌般地热得发烫。每到双休日,收藏品市场成为上海最热的市场;收藏类图书也成为图书市场销得最热的品种。目下,上海少说有30万人热衷收藏,从文化人、企业家,到平民百姓,这般热流热到社会各个层面。引领上海收藏热的当数上海市收藏协会。这个协会成立19年来,从最初的50个会员发展到现今的3000个,下设9个专业委员会,荟萃了上海收藏界的精英。

  上海民间收藏的品种也从邮票、火花、钱币、书画、陶瓷器等10大类,繁衍到三寸金莲、筷子、钥匙、信封、请柬、钢笔、扇子、船模、匾额等200余种。许四海的“四海壶具博物馆”和包畹蓉的“中国京剧服饰艺术馆”去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民间博物馆”。

  为透视收藏热的形成,探究收藏与人生的关联,我走访了几位收藏家,记录下他们收藏幕后的甜酸苦辣——

  ① 邬久益从环卫清洁工到摄影家,又成为收藏家。他说:翻本翻出中国之最……

  我是老三届,在艰难的人生路途中经历了大起大落。我从垃圾清运工做起,推着垃圾车在弹格路上起步,因为生性好动好学好搏,成了摄影家,拿奖从本市拿到全国,直至联合国。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想出版一部展示56个民族家庭生活风情的摄影集,要跑很多地方,钱从哪里来?没有物质基础,空谈精神追求。好在股市上来了,给了我一个搏取财富的机会。我从5万元搏到了30万元。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钱,骨头轻了,还自封为资本运作家。随后,运作豁边,欠债40万元,直逼得倾家荡产。

  欠债要还,拿什么还?我置换了房产,卖掉了红木家具,从浦西搬到浦东,留了些钱,又借了些钱,不甘心,不服输,想翻本。1996年,我对投资市场作了考察,发现邮币卡有戏,于是将10万元残资杀向邮币卡市场。不想,天无亡我之意,邮币卡奇迹般飙升,给我搏回了30万元,还去债头,手中仍留10万元本钱继续搏杀。

  我将目光瞄准了方兴未艾的收藏市场。我想,要么不做,要做就得做到人无我有。我对市场进行了调查,根据手头的可控资金,发现旱烟盒是个空白,而且只要数万元,就可将本市及周边地区的所有旱烟盒“控盘”。我这个人只要认准方向,从不犹豫。于是,大刀阔斧将本市及江、浙两省古玩市场上的所有旱烟盒收罗进来,最贵的一只不到千元,最便宜的只有几十元。此后,整整8年,我为扩大控制的盘面,跑过很多地方,收藏了各种各样的古旱烟盒600多只,其中还有十多个少数民族旱烟盒的珍品。

  没想到,为翻本翻出了一个“中国之最”。名声外传以后,造访者也多了,一个北京人愿出资40万元要我全部盘给他,一个澳洲人愿出128万元买下我的所有旱烟盒。对不起,我不卖。独一无二的东西不是钞票能衡量的,至于外国人谈也不要谈,几近国粹的收藏品怎么可以流到外国去呢?

  说到赚钞票,我的竹、木、牙雕收藏足可翻几倍。现在,债还清,房子重又作了置换,从浦东返回浦西。这么多年,我最感激我的妻子,她与我共患难同甘苦,从无怨言。搞收藏真少不了一个好老婆。

  ② 76岁的蓝翔是中国的“筷子大王”。他写了18本书,其中一大半写“筷子”。他说,筷子里有硝烟也有辛酸……

  筷子虽不登大雅之堂,但它是中国的文化。如果从殷商末期纣王下令制作中国第一双象牙筷算起,也有3100年历史了。可是,我们的祖先没有留下有关筷子的片言只语,显然与筷子太不起眼有关。

  说到收藏筷子,有3件事情令我终身不忘。第一件事情是我参加抗美援朝时,一位身负重伤的排长在牺牲前,送给我一双从家乡带来的骨筷留作纪念。这双筷子见证了抗美援朝的战火纷飞,意义不寻常,我一直珍藏着。巧了,我离朝前夕,一位朝鲜阿妈妮也送了我一双铜筷和两只长柄铜勺。从那时起,筷子就刻在我心里。第二件事情是在“文革”当中,我那时在虹口文化馆工作,写点文章,被称作“臭文人”,面临隔离审查。当时,我们虹口文化馆关了一个教授。一次造反派给他送饭时,竟然不给他筷子,我看着他用手扒着吃饭,心里酸酸的。后来,我担心自己也被关起来,便偷偷地将一双筷子插在后背的裤腰带上,每天带进带出,生怕吃饭没筷子……第三件事情是上世纪80年代,我从报上读到一则新闻,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时,周恩来总理设国宴招待。饭后,一位加拿大记者眼明手快,将尼克松使用过的一双筷子收入囊中。后来,这位记者到了美国,一些收藏家便踏破门槛,争着要向他收购这双筷子,价格一路飙升,直至2000美金,可这位记者怎么也不肯割爱。如果说,抗美援朝时人家送的筷子是珍藏品的话,那么尼克松的这双筷子触发了我收藏筷子的念头。

  就在这一年,我提前离休,有了大量时间,开始东奔西走地收藏筷子,转眼就是20年。这20年里我收藏了2000多双筷子,有竹木筷、金属筷、牙骨筷、玉石筷、化学筷;有唐朝的、明朝的、清朝的,还有一套古代蒙古王爷牧游时随身携带的筷子、勺子等餐具。

  要问我收藏筷子投入多少资金?有人是以商养藏,我是以文养藏,出版的18本书的稿酬全部投入收藏。筷子是讨口彩的,筷子筷子,快生贵子,多福多子。我是多“子”的老人,但此子不是那子,全都是筷子。

  ③ 唐昌科有“匾王”之称。他收藏了上千块清代翰林的匾额。他说,上海收藏舞台大、品位高。他是外来落户上海的收藏家

  我是广西桂林人,大学读金融专业,在当地工商银行工作过,后来下海开过食品公司、电脑公司,也玩过股票、邮票、瓷器,但都没有玩出头。

  说到收藏匾额,冥冥之中好像是种缘分。我祖上三兄弟都是秀才,留下了3块匾额。其中一块被叔叔做樟木箱了,还有两块一直留到现在。匾文化相当深厚,既有历史、人物、典故,还有书法、雕刻等等。我觉得收藏匾额有文化有内涵有价值,于是从1995年踏上这条漫长而又艰苦的路。这10年里,我跑遍南方9省、北方4省,跑的都是农村,有时还要翻山越岭,步行十里八里不算苦。你不跑下去就收不到东西。我还交了几百个“线人”朋友,他们一有信息,电话打来,我就跑下去。

  有次听说江西赣州一农民家里有块清朝的匾,我冒着酷暑立马赶去,一眼看中这块上书“天伦乐事”的匾是好货。可是,匾的主人兄弟俩怎么也不肯卖。几个月后,我再次上门,这兄弟俩仍是不卖。直到我第三次上门,这才感动了他们……我如获至宝。这块匾是“晚清四大家”、做过工部和吏部尚书的浙江人许乃普,于道光十七年(1838年)为他朋友的父母祝寿时特制的大匾,极具收藏价值。

  收藏匾额逼着我读书,读清史、清代人物传记、掌故,还读清代笔记小说。不读就识不了货,讲不出道道,成不了行家。现在,我收藏的1000块匾,都能说出个来龙去脉。这些匾都在上海青浦朱家角。我在那里有一个藏馆,还开了两家古玩店。上海,海纳百川,收藏人士多,舞台大,气氛浓,实力雄厚,我为融入这“半壁江山”感到荣幸。

  ……

  当记者完成这一陌生领域的采访以后,不由悟出了点收藏的内涵:收藏也是人生的一种追求,有的追求文化,有的追求品位,有的追求乐趣,有的追求升值,有的变换资金,还有的附庸风雅……正是有这么多东西好追求,难怪沪上民间收藏热、热、热。

  邬久益对着他的明清旱烟盒笑容可掬

  “匾王”唐昌科颇有书卷气

  邬久益收藏的清代黄杨木雕麒麟

  刘超收藏的对越自卫反击战纪念章

  (本版照片由上海市收藏协会提供)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