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神鼓”传人献出独门手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3日10:36 新文化报

  新闻提示:

  满族人信奉萨满教。萨满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宗教,没有庙宇和神祠,没有专职的教徒,但有侍候“老佛爷”的人,叫察玛(萨满)。祭神时,察玛穿上色彩鲜艳的神衣,腰间系上32颗串铃,手拿抓鼓,用鼓鞭很有节奏地敲打,边唱神歌边扭动腰肢,用最虔诚的心来表示对祖先的尊崇。察玛手中的抓鼓也称”神鼓”,是从萨满祭祀传承下来的重要神器。

鼓背有抓环,圆形或椭圆形,象征浩瀚的宇宙,鼓鞭(槌)为萨满的宇宙坐骑,鼓声的疾缓代表神灵飞天的步履。人物

  关云德,男,1948年出生,满族,镶红旗,爪尔佳氏(关姓)。其父关凯为穆昆达(族长),负责保护族人的祭祀神器、神具,并修补和制作。关云德从十几岁起就和父亲一起蒙制萨满神鼓和乌拉祭祀神鼓,他勤奋聪明,从沤皮子、割皮、下料、打钉、压板等工艺学起,样样牢记心中,还有自己的创造。现场

  记录

  叮叮当当5分钟做完一面鼓

  关云德家住九台市其塔木镇,虽然只念过几年书,但心灵手巧。他的满族剪纸艺术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像鹰神格格、长白山温泉女神西伦妈妈等满族崇尚的100位女神,在他的剪刀下栩栩如生。他还是做萨满祭祀法器“神鼓”的巧匠,这是几百年来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他是第十三代传人。

  初见关云德,记者很难把“能工巧匠”与眼前这位扎着布围裙、脸膛黝黑的农民联系在一起。他的家是个典型的东北农家小院,可一走进屋,记者万分惊讶,这里“别有洞天”。住起来紧巴巴的房子,竟单辟了一间书房,整整一面墙都是各式各样研究满族文化和历史的书籍。书房里有关云德的很多作品,书桌上、柜子里摞放着形态各异的剪纸;墙上挂着的、地上摆的都是颇具特色的“神鼓”。数十年来,关云德一直博览群书,他广泛进行学术研究,在满族文化研究领域,关云德可称为名副其实的“学者”。

  记者提出要亲眼见识一下蒙鼓的技艺,他二话没说,随手拽过来一个小木凳坐下,把一大张牛皮铺在腿上,操起剪刀,三下两下便剪出了大小适中的鼓皮样子;再扯过来一根藤条似的东西围成鼓圈,把剪好的鼓皮蒙上去。他一边拉扯着鼓皮,一边往鼓皮和鼓圈的连接处钉钉固定。那块鼓皮经过他一番“东拉西扯”和“叮叮当当”后,紧绷绷地贴在了鼓圈上,三五分钟,一面“神鼓”便完成了。“原来不难嘛。”记者心想。可一问才知道,这只是蒙鼓的最后一道工序,看起来简单的几下,其实背后有许多功夫要练。

  说起鼓,关云德顿时劲头十足:“鼓声代表云雷,敲鼓就是为了让神能听到,所以鼓结实与否,声音响不响至关重要。”关云德讲,祖祖辈辈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要做鼓得上老白山,砍回藤子好做圈,锛子砍,刨子圆,一个抓环八根弦,还有八个大铜钱。”说的就是这门技艺的精髓所在。

  做“神鼓”总共分四步

  第一步:选皮鼓好不好,选啥皮子很重要。‘神鼓’可以用牛、鹿、羊的皮来做。选时必须选那些扒开后一点没有刀口的,拿回来的皮子不能直接用,要先放在石灰水的大缸里泡上三四天,假如温度不够,泡多少天都白费,所以一年四季不是啥时都能蒙鼓的,必须在5月过后温度上来了才行。皮子泡好了,拿出来铺在木头上,用刮刀先把外面那层毛刮掉,再翻过来,把里层的油脂刮干净,挂在杆上晾干后,就成了白板皮,可以蒙鼓了。

  第二步:围圈过去,鼓圈用长白山上的藤子,藤子有好几种,但“圆枣藤子”最好,一破两半,里面带着“鱼脊骨”,可以增加鼓圈的厚度,能使好几百年不变形。现在得到深山里才找得到“圆枣藤子”,于是就用柳木或胶合板。为了有抓头,得做个抓环,抓环连着4个方向,共8根弦,代表“四面八方”,最后为了敲鼓时配音,再拴上8个大铜钱。

  第三步:扽皮鼓响不响,质量好不好,鼓皮扽得紧不紧是关键。扽不紧就不响,敲起来,声音就“噗噗”的,只有扽得越紧才越响。

  第四步:鼓鞭鼓鞭一般是竹坯子,先用酒精灯烤烤,弯个翘弯,免得扎破了鼓,再缠上布条就行了。最后得保存好,鼓一般不招虫子,但伏天必须得拿出来晒晒。

  记者调查

  炕头上

  办起

  “展览馆”

  “满族最大的姓氏就是关姓,顺治年间俺们祖先来到乌拉街,世世代代给皇帝打猎做供品。有祭祀活动,就得有萨满祭器,赶上祭祀活动,祭器坏了,就得有人来维修,而这个任务就由俺家祖祖辈辈继承了下来。打我记事起,爷爷、父亲就做这个,到我这辈儿的时候,就我学会了。我父亲叫关凯,是我们家族的族长,家族里最古老的鼓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说不清经历了多少动荡才保存到今天。”关云德说。

  关长宝是关云德的三儿子,他告诉记者:“如果不是爷爷当年冒着风险拼命把它们保住,这些祭器早不知在何处了。按照老规矩,祭祖后谁家最后烧完香,祭器放在谁家,谁料到土改那年,祭器正好放在了一个地主家,被一起收走分了。爷爷说啥不答应,冒着危险追回祭器。”

  关长宝继承了这门手艺,关云德自豪地说:“家族有这个祭祀活动,就得一代代传下去1

  采访中,记者还惊讶地发现,这个平时靠种地为生的农民,最大的愿望是让满族的丰厚文化得以传承,为此他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每到农闲时节,他就走遍方圆数百里的满族村,把有限的收入全部用来搜集满族的“老家什”,慢慢地,家里放不下了,他就找村干部:“能不能把这点满族文化得保留下来啊1虽然建个满族民俗“博物馆”投资也就4万~5万元,但村里拿不出这笔钱,只能腾出一间大瓦房,让他放这些珍贵的“家什”,如今,百余样满族“古董”就摆在这间瓦房的炕头上,从此关云德更忙碌了,每年卖了粮,第一件事就是凑足钱,把那些惦记了许久的东西买回来。一有空,他总会待在那个简陋的“展览馆”里,摆弄那些“宝贝”,给它们掸去浮尘。

  本报记者王瑾

  谁有祖传手艺

  快快来报名

  您会民间绝活儿吗?您家有祖传的“独门手艺”吗?为了不埋没我省任何一件民间“瑰宝”,本报和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从即日起,开始寻找、抢救、保护那些珍贵的民间技艺。只要您的技艺能够体现吉林省民间文化特色,且有几代传承的历程,就可以报名。本报将和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对您的技艺进行调查、认定和命名。报名热线:0431—96618农民关云德在制作“神鼓”本报记者季啸山摄

  (新闻编辑:)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