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情人节难以涵盖七夕内涵 七夕不仅是“情人节”(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7日07:28 新华网
  今年的8月11日正值农历七月初七,在中国传统中这一天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好日子。这个中国民间传统“情人节”虽然没有西方情人节那么火爆,但也逐渐重新得到了关注。而在中国的历史上,在民俗、文学、美术、戏曲等各个领域,有关七夕的各种作品可以说是蔚为大观。

  新闻现场

  七夕节活动稍显“寒酸”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以“七夕”为主题的活动非常少,群众能参与的民俗活动几乎没有,北京的书店中只有王府井新华书店是惟一明确表示要搞“七夕”活动,和西方情人节那种热闹的商业活动相比,这个被称为“中国情人节”的节日稍显落寞。

  王府井新华书店去年在“七夕”节就曾经策划了图书专架,而且选择了日本导演岩井俊二的畅销小说《情书》作为主打产品。虽然去年的活动效果一般,但丝毫没有影响他们今年继续搞活动的想法。王府井新华书店策划部负责人李主任告诉记者:“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今天的青年人也能逐渐喜欢上这个节日。”据悉,今年的王府井新华书店“七夕”图书专架从8月10日开始,持续五天,读者可以看到百余种与爱情有关的中外图书。

  但记者昨天在书店了解到,今年这些图书还没什么集中“现身”的迹象。一位书店的工作人员对记者的采访十分奇怪:“‘七夕’?什么‘七夕’啊?”一位出版界人士也表示,图书市场也仅仅是在两年前才开始关注西方“情人节”的,但对“七夕”还没什么想法,可能要等到社会整体消费群体都开始过这个节日了,我们才会跟进吧。

  记者从民俗专家王作楫处了解到,每到节日就开始忙活的他在七夕节也没闲着,他在周五下午1点到2点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茶余饭后话北京”栏目做了一场以“七夕”为主题的直播节目。他对记者表示,现在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对七夕节的了解越来越少,希望能通过广播的形式,让现代人更加了解中华民族这个传统的节日。

  北京民协秘书长于志海告诉记者,他们正在筹划一场与七夕主题相关的研讨会,除此之外,还没了解到今年有以“七夕”为主题的民俗活动。

  民俗

  “情人节”难涵盖七夕内涵

  王作楫介绍说,民俗界对七夕节的来源有很多的说法,除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以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说法是来源于汉武帝的生日,因为汉武帝的生日也是阴历的七月初七,但他个人认为,这只是一种时间上的巧合,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

  说到老北京七夕节的民俗,他说有一种叫“浮针试巧”。“就是在白天把一盆水放在阳光下暴晒,等水面起了一层水膜之后,再让女孩子拿几根针放在上面,这几根针会形成不同形状的图案,不同的图案象征着女孩子是不是心灵手巧。”王作楫介绍,北京在七夕节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民俗形式叫“蛛网乞巧”。让女孩子捉住一只蜘蛛,关在一个盆里一夜。第二天早上,这只蜘蛛会在盆里结网,如果这蛛网是圆形的,那就说明这个女孩是个“巧姑娘”。

  “在历史上,宋元明清时候的七夕节都非常热闹,无论在宫廷还是在民间,都有各种各样的庆祝形式。比如在宫廷会举行乞巧宴会,中间会穿插很多有趣的小游戏。”他表示,人们最熟悉的七夕节风俗,应该是在瓜架下听牛郎织女的“悄悄话”,但现在在都市里已经很难有这样的场景了,而像“浮针试巧”和“蛛网乞巧”这样的民俗形式,估计很多人连听说都没听说过。

  说到目前很多人想把七夕节包装成“中国式情人节”,王作楫认为,这种说法有它的缘由,毕竟古代的七夕节包涵女性对美满爱情的祈愿。但他同时强调,七夕节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内涵非常丰富,用“中国式情人节”很难概括,“例如,它还包括孝敬长辈以及生殖崇拜的因素。”

  文学

  七夕让中国文学更加浪漫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小舒告诉记者,在西周时期的《诗·小雅·大东》中就已经有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雏形虽然文中只是就这两颗星的名称生发的联想,但这一联想正是后来牛郎织女传说的催发剂。在汉代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则第一次表露出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此后百姓通过不同方式不断丰富了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

  随着“七夕”故事的流传和影响不断扩大,曹丕、杜牧、李清照、秦观等很多古诗词名家在作品中,都借“七夕”表达了爱情的主题。如曹丕在《燕歌行》中写道:“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杜牧在《七夕》中写道“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崔颢《七夕》中的“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王教授强调说,与古代流传的很多爱情故事不同,牛郎织女的爱情完全来自民间,取材于最底层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反映出社会普通劳动者的生活状态。他说:“很多文人也创作过有关七夕的文学作品,但他们都是仿制民间歌谣。虽然描写的是天上的生活,但其实是地上生活的折射。”他说:“很多人一直认为中国人的爱情不够浪漫,但牛郎织女的故事证明中国人并不缺乏对浪漫爱情的追求。”

  美术

  俄儿童将牛郎画成“牛仔”

  由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中国美协、俄罗斯普希金美术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六国儿童互绘异国童话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引起轰动后,目前正在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其他参展五国巡展。其中,俄罗斯儿童描绘的中国经典神话《牛郎织女》受到观众特别欢迎。
情人节难以涵盖七夕内涵七夕不仅是“情人节”(图)
俄罗斯儿童创作的《牛郎织女图》

  中国美协少儿艺委会主任何韵兰介绍,在组织孩子们互绘异国神话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俄罗斯孩子对歌颂劳动、爱情的中国神话《牛郎织女》很感兴趣,通过老师翻译、讲解故事梗概,能够大胆表现。有意思的是,由于各国文化的差异,孩子笔下的牛郎、织女看起来有点“另类”,有的孩子描绘的是王母娘娘来抓织女回天宫的情景,扁担、水桶被扔在一边,织女正和牛郎、两个孩子面临着生离死别。只不过,画中的王母娘娘一身戏曲老旦的打扮,织女梳着摩登的披发,而为搭桥的喜鹊更像麻雀。而另一幅《牛郎织女》更让人难以忍俊——牛郎成了一个头戴牛仔帽、穿着红底白花裤子的西部牛仔,织女的脸上擦了两块圆圆的“红脸蛋儿”。

  记者问作为中国经典神话的《牛郎织女》是否曾受到历代画家的青睐,何韵兰回答,历史上直接表现“牛郎织女”故事的画作可谓屈指可数,而多是以“七夕节”为依托,或描绘女子“乞巧”的场面或繁华的夜市生活,前者的代表作是唐代张萱的《宫中七夕乞巧图》,后者如宋代燕文贵的《七夕夜市图》。明清时也偶有人以此为题。当代以此为题材的名作也并不多,似乎成为一个疏漏。

  戏曲

  台上台下同为牛郎织女

  京剧中的《天河配》说的也是牛郎织女的故事,但因黄梅戏的《牛郎织女》太普及,太轰动,京剧《牛郎织女》已几乎不再排演,成绝版了。昨天,记者走访了京剧《牛郎织女》的首演者刘秀荣、张春孝夫妇。

  据介绍,《牛郎织女》又名《天河配》,京剧最早是王瑶卿改编演出的,当时织女身穿道装。1918年梅兰芳又改编叫《鹊桥密誓》,戏中改织女所穿的道装为古装。剧中有跳喜鹊、跳七巧、跳牛八块:16个人每人拿两个喜鹊,随着锣鼓和音乐摆成字。戏台上架“鹊桥”,织女载歌载舞,特别热闹。后来还有的剧团让真牛上台,颇闹了些笑话。

  刘秀荣曾获过第七届世界青年节金质奖章、文化部文艺评比表演一等奖等,而她一生最大的收获还是因《牛郎织女》结缘的夫君张春孝。他们的“牛郎”情结始于20世纪50年代。“我们是解放以后第一次演这种题材的戏,突出了反封建压迫争取婚姻自主的主题思想,是由田汉先生改的本子,李紫贵导演,唱腔全是王瑶卿改编。因为我们在学校算是重点培养的学生,学校就定下让我们来合作演出。”

  因为同台演戏假牛郎织女成了真正的夫妻,说起这段往事,张春孝显得有些不好意思。他说:“那时候学校是不允许谈恋爱的,因为我们在艺术上的交流比较多,所以毕业以后在一次去朝鲜的访问演出中才确定了恋爱的关系。”与一年只能会面一次的牛郎织女相比,张春孝幸福地感慨:“我们可是没有一天不在一起。现在马上就到七夕节了,我们很幸运,台上台下都能用爱情传颂着这爱情神话。”(记者赵明宇唐雪薇 孙玉洁 张守刚)(来源:北京娱乐信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