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麦莎”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8日11:05 中国新闻网

  8月6日凌晨3时40分,今年第9号台风“麦莎”在浙江台州玉环县干江镇登陆。“麦莎”携带疾风骤雨,有如一只狂暴的猛兽,经行于浙江8个市49个县623个乡镇,同时也横扫上海全境。虽然此前各地均提前作出准确预报以及充分的预防避灾,台风仍对所经浙江、上海等地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巨大损失。

  “一些强台风的力量相当于几十颗原子弹,而且它的产生具有不确定性,可以预测,

却不可捉摸。”这是防台专家对于强台风破坏力的表达。这也最能诠释2004年第14号台风“云娜”为何在浙江造成164人不幸遇难,失踪24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81.28亿元的巨大灾难性结果。但是,天灾难测,人力可为。正因如此,当我们审视这次经过“麦莎”的大地,虽然照样是风雨飘零,一片狼籍,甚至看到了生命的消亡,但同样也有了一种庆幸:我们最大可能地减少了灾难的损失。它表明,除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及及时的预警和充分的准备,没有什么能够让我们对抗突发的自然灾害。

  作为一套完善的公共应急机制,它至少包括这样几个方面:首先,信息应充分、完整地传达给民众。在这方面,我们看到,在台风到来之前,首当其冲的浙江省于8月5日就将台风橙色预警信号升级为台风红色预警信号。在上海,中心气象台于6日凌晨0时20分发布了台风紧急警报,凌晨1时03分又将台风红色预警升级为台风黑色预警,这也是申城历史上首次发出台风黑色预警。显然,根据台风变化及时做出准确的预报,不仅更能将台风的强度信息传达给公众,也更能唤起公众的防护意识,敦促公共应急机构调整应急预案。

  其次,预防和救援工作应具有科学精神。在中心最大风力达12级的台风面前,任何英雄主义的幻觉或心存侥幸的做法只会加剧灾难的程度,因此防抗台风的关键就在于一个字:避。显然,在这次防抗“麦莎”中,“立足于避”已是各地政府的共识。据上海市防汛指挥部说,截至5日晚9时,沿海区县已将4.36万名在一线海塘外施工作业的人员以及危棚简屋、工地临时房、茅屋棚舍内的居住者撤离至安全地区。同时,各行各业在台风到来之前都展开了安全大检查,公共应急服务部门在台风到来之时都能够及时提供最快速的救援与服务。

  最后,加强地域间的合作也是一个重要方面。2003年的非典疫情中,出现了一些地方“闭关自守”的现象,有的甚至打出了“拒绝外地人进入”的标语,但疫情的发展让我们最终明白了:灾难中,谁也不可能自成孤岛,谁都概莫能外。事实上,如果不是众志成城,守望相助,我们不可能夺取“抗非”胜利。防抗台风同样如此,它同样需要地域间的合作,这包括信息、资源的共享,以及在危急时刻,公共政策的相互支持与融合。

  不可捉摸的是台风,是意想不到的灾难,可以触摸到的却是及时充分的公共应急机制。这便是“麦莎”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前英国首相撒切尔曾经说过:“意想不到的情况总会发生,你最好作好准备。”一套完善的公共应急机制,不仅是人类智识的结晶以及理性的标杆,也更是人类为“意想不到情况”所作出的准备。它预示着,也许谁也不可能阻止所有未知的危险,但充分的准备却可以最大可能地减少损失,并让更多的生命财产受到保护。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检讨应对“麦莎”的经验,对于目前应急工作基础还相对薄弱的中国有着显著的意义。不论是前几年的非典事件,还是最近四川的猪链球菌感染、辽宁的皮肤炭疽疫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其实都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我国一些地方公共应急机制的漏洞。8月7日,新华社的一则报道也指出,我国目前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时期,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在这种形势下,反思应对“麦莎”的公共应急机制,有着更为现实的意义。

  来源:东方早报;作者:杨耕身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