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长江水走隧道穿越黄河奔北京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9日10:14 大洋网-广州日报

  新闻提示: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技术含量最高、工程最复杂的项目,穿黄工程将在本月正式破土动工。穿黄工程的动工意味着十多年来围绕南水北调中线如何穿黄的争论正式尘埃落定,“潜龙在渊”———隧道方案,最终被认为优于“飞龙在天”———渡槽方案。根据隧道方案,“南水”在郑州黄河铁路大桥上游30公里的荥阳市王村镇李村,通过两个内径7米的隧洞输送过黄河。“亿万年来,两条母亲河在这里实现了交汇并且互不影响。黄河水仍要往东流,而长江水则继续向北,一直奔向北京。”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

程师吴长征说。据悉,2010年中线工程将全线完成,届时,长江水将源源不断调入北京,每年调水10亿立方米,相当于3个密云水库总容量。

  方案争论

  “潜龙在渊”击败“飞龙在天”

  南水北调工程从上个世纪50年代即开始工程的研究工作,90年代以来,长江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对穿黄工程的设计研究工作一直未曾间断。

  隧洞深埋30米可驱车直入

  根据2004年11月国家发改委批复的穿黄工程方案,穿黄隧道工程全长约3.5公里,南起郑州黄河铁路大桥上游30公里的荥阳市王村镇李村的A点,北至河南温县的S点,加上引渠总长约为19.3公里。长江水将通过两个内径7米左右的隧洞穿过黄河,工程建设期51个月,静态投资约301766.12万元。

  记者从穿黄指挥部有关人士了解到,李村线隧洞方案主要建筑物包括:南岸连接明渠、南岸退水洞、穿黄隧洞段和进口建筑物(含邙山隧洞)、主河槽穿黄隧洞段、出口建筑物、北岸连接明渠、北岸新蟒河、北岸防护堤等。其中主河槽下面隧洞长3.45公里,埋深30米,离黄河水最近处25米左右。

  据了解,隧洞建成后,维修车辆可直驱入洞。根据设计,隧洞每年有15~30天检修期,每3~5年安排30~60天大修。半年左右放空隧洞的水检查一次。

  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在此交汇

  王村镇,这个黄河南岸原本不甚知名的乡镇,不久前因为西气东输穿黄工程而出了名。“我们王村镇为国家的建设作出了贡献,东西、南北两大工程在我们这里交叉,”王村镇党委副书记李伟显得格外自豪。

  日前,记者两次来到王村镇采访。该镇的李村,是穿黄工程的最终落脚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此处黄河南岸高出北岸近40米。长年缺水的黄河,这里全然没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东海不复回”的磅礴气势。

  73岁的李村村民王福成老人说,原来黄河的河道在北面,后来逐渐南移,最终到了邙山脚下,水少时黄河在这里被分成两股,水大时沙洲就被淹没。民间谚语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描述的就是这里的景象。

  长江水在流了600多公里后,到了黄河边,两水交遇,如何穿越,给水利科学工作者出了一道难题:既要保证南水北调引水路线的绝对安全,又不能影响黄河这条母亲河的水文、走势、航运,还要经济实用。这绝对是要求极为苛刻的命题。据悉,为此,长江水利委员会共拿出了渡槽、隧洞两种方案及李村、孤柏嘴、牛口峪等5条线路。

  “隧洞穿黄”方案,不影响黄河河道走势,且技术成熟,抗地震特性明显。况且国内已有多处地铁施工的先例和经验,长委会的方案最先赢得国家有关部门的初步认可。

  1994年,黄委会也拿出了“渡槽穿黄”的方案:以50米间隔距离,自南向北,布设墩柱,在黄河11米至5米之上,凌空架设过水渡槽。黄委会提出的方案设计施工技术成熟,工期较短,维护检修方便,还可以附加交通设计,供行人、车辆通行,建成后将成为南水北调工程一道风景,因此得到河南当地的支持。

  一场暴雨影响最后决策

  两大水利委员会都承认两种方案各有千秋,技术上都有保证,投资也差不多。

  2003年3月,水利部正式通知,由长委会、黄委会联手,组成穿黄方案联合设计组,进一步完善隧洞、渡槽两种设计方案,为最后决策提供依据。正在此时,黄河上游的陕西渭河流域暴雨成灾,酿成50年一遇的洪灾,引起人们对三门峡水利枢纽的重新审视。为了发电,三门峡水利枢纽长期保持高水位,直接导致渭河流域泥沙淤积。吴长征说,虽然难下结论,但也要下,尽管最终肯定有一个方案会被舍弃,我们必须得对子孙负责,不能让三门峡水利枢纽的悲剧再次出现。去年11月,国家发改委批了隧道方案。

  文物保护

  穿黄处挖出3500年前古人遗骨

  就在李村要凿洞穿黄时,隔壁的薛村(薛村属于行政村,李村属薛村管辖)也有一批人士在挖土,他们是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他们在“抢救性”挖掘薛村遗址。据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的孙新明所长告诉记者,薛村遗址起源于夏商时期,距今已3500年以上。当到穿黄工程完工后,该遗址基本上就没了。

  “该遗址原是夏商时期的村落,到唐宋时期演变成了墓地,因此遗址文物丰富,有陶器、瓷器以及诸多陪葬品,称得上是一本活生生的历史百科全书。”孙新明说。据了解,薛村遗址的挖掘工作从今年4月开始,随着穿黄工程的临近,挖掘工作可以说是在与穿黄工程赛跑。

  记者在考古人员的带领下,来到遗址所在地———一块7000平方米的玉米地。据考古人员介绍,他们已经在这里挖掘出了大量的陶器、瓷器和遗骨。现场一位考古人员对记者说,薛村遗址是1989年在一户农民的玉米地里发现的。发现时因为村民的耕作遗址已经被破坏不少,目前由省考古研究所对其作抢救性发掘,初步调查发掘面积50万平方米。今年7月,考古工作者还在这里挖掘出一副3500年前的完整的古人遗骨。

  据郑州市考古研究所所长介绍,薛村遗址是罕见的特大型二里头遗址之一,对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的划分有重要的价值。按照历史记载,薛村遗址周围应该是夏代的封国,对夏代考古、研究夏代的封国制度和当时经济、社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南水北调将穿过该遗址区,占压面积在20万平方米左右,工程完工后,该遗址基本上荡然无存。

  工程拆迁

  24户村民为穿黄搬家重新建房

  “国家投资几千亿元的大工程,要征用我的房子,我当然要配合。”35岁的拆迁户李振杰听说自己要为穿黄工程搬迁时,显得非常坦然。

  王村镇党委副书记刘伟介绍,为这次穿黄工程,该镇共有24户、90余人面临着搬迁,目前拆迁的方案已经出台。

  因为世代守在黄河边,李振杰说他虽然没有看到过黄河断流,但黄河的水逐渐减少是事实,当地村民虽然没有感到缺水,但他知道附近县市缺水。“到这里考察的专家说,南水北调工程就是为缓解北方缺水状况而兴建的,只有解决了北方缺水的问题,农民脱贫致富才有可能。我明白这个道理。”李振杰说。

  李振杰是薛村下属的自然村草庙村的村民,这次拆迁的还有他的23户邻居。“听说这里要为穿黄工程建防护林,咱老百姓不懂为什么要建防护林。既然是国家要建,我们只能配合”,村民李新华对记者说。

  “房屋被征用后,镇里批准我们在同村其他空地上建房,这样我们并不需要移民”,李振杰欣慰地说。据这些拆迁户介绍,他们被通知在今年9月搬出原住地。(来源:广州日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