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珠村大祠堂 要摆大七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9日10:41 大洋网-广州日报

  本报记者林洪浩 通讯员天宣

  “珠村大祠堂,要摆大七娘。小女勤乞巧,男儿换靓装……”这是清末民初珠村举人潘名江的《珠村七夕吟》,生动地记录了旧时珠村乞巧节的盛况。今年七夕,乞巧节盛况重现天河珠村,由天河区委、区政府主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文联协办的“2005·广州乞巧文化节”,将于8月10日至14日一连5天在天河区珠村七夕文化广场举行。据悉,今年的

乞巧节除了保留“摆七娘”、“七娘大戏”等传统节目外,还首次按古礼恢复“拜七娘”仪式,并举行乞巧女儿创意形象评选活动,给乞巧节加入了现代文化的元素。

  珠村古稀老人发起恢复乞巧节

  乞巧节,又名“七姐诞”,是一个富有中国民族韵味的妇女节日,也称中国的“情人节”,始于汉代的“牛郎织女”爱情故事。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广州市各区都有“乞巧节”活动,但今年首次举办的“2005·广州乞巧文化节”为何落户珠村呢?

  据广州乞巧文化节组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很久以前珠村就有了乞巧节,世代相传,清末民初的珠村举人潘名江曾写下《珠村七夕吟》,以诗记录了旧时珠村乞巧节的盛况。但抗日战争爆发后,广州沦陷,珠村的“摆七娘”全部停止,后又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停歇下来。半个世纪过去了,就在“摆七娘”几乎淡出人们的记忆时,1998年,珠村几位古稀老人发起恢复这一民俗传统,从此乞巧节重现广州。

  从1998年至2004年间,“摆七娘”规模一年比一年大,因此今年天河区委、区政府决定举办“2005·广州乞巧文化节”。不久前,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建华到天河区调研时表示,全力支持乞巧文化节的举办,并希望将乞巧文化村珠村打造成一颗文化明珠。

  今年将恢复古时拜七娘仪式

  据天河区文化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乞巧文化节落户珠村后,将计划进一步丰富文化节的活动载体,把其打造成广州一日游的一个必选项目。

  据介绍,今年,珠村仍将摆出三台“大七娘”。在珠村大祠堂,除了传统摆七娘之外,今年还恢复了古时拜七娘的仪式,并将首次将潘名江先生的《珠村七夕吟》制成吟唱歌曲,作为背景音乐进行播放。珠村还建设了七夕文化广场、七夕文化传播墙、乞巧文化村祈愿树等,希望借助这些载体使乞巧文化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

  乞巧节标识吉祥物13日出炉

  记者还获悉,天河区将于明天召开广州乞巧文化研讨会,邀请省市专家学者就乞巧文化进行研讨。此前,组委会向社会公开征集了“2005·广州乞巧文化节”的标识图案和吉祥物,共收到67份标识图案设计稿,10份吉祥物设计稿。8月13日,将举行“2005·广州乞巧文化节七夕女儿形象创意大赛暨颁奖晚会”,届时,广州乞巧文化节采用的标识图案、吉祥物设计奖项一并颁出。

  小贴士

  广州乞巧节历史悠久

  广州旧时过乞巧节非常热闹,宋人刘克庄有诗咏道:“瓜果跽拳祝,喉罗朴卖声。粤人重巧夕,灯光到天明。”

  在“七夕”前两三个月,未嫁姑娘就开始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粒等,制各种花果、仕女、器物等物,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浸,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一定长度时用来拜神,称为“拜神菜”。七月初六晚,姑娘们便穿上节日盛装,布置厅堂,把各种工艺品及生果茶点等物品摆在方桌上,附加的拜仙桌上还围上锦绣罗帏,这一活动被称为“摆七娘”。(来源:广州日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