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贫穷的力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0日12:45 贵州都市报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里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因为贫困,他们大多靠救济来维持学业;因为贫困,他们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忍受着难言的煎熬;因为贫困,他们更渴望通过努力改变命运。

  “我三年没回家”

  时值暑假,在贵州某高校行人稀少的校园里,记者见到了留守校园的许同学。矮矮的个

头,一脸憨笑的他,面对记者的采访有些腼腆。他说,因为家在农村,来回将近500公里,还要转三次车、乘一趟船才能到家,来去一趟要花销300多元钱,够他两个月的生活,因此,为节约钱,他已经三年没有回家了。“因为家里穷,我想利用暑假时间搞搞家教、送送货物什么的打工挣点钱,补贴下学期的生活费,也好为家里减轻一点负担。”许讷讷地说:“我目前每周有两个家教,晚上去上,一个月可以赚到400多块钱,白天就在附近一家送水公司送水……送一桶水,可以赚1.5元钱,如果生意好的话,一天可以赚到20块钱。”“我从小就干农活,不怕累,但别人总是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我,好像大学生就不应该干这样的事情。”小许无奈地说。其实,假期留下来的大部分都是困难学生,和他一样,常常遭受外界的白眼,好像“低人一头”。小许说,他希望尽快毕业,早点走上工作岗位。

  食堂里孤独的就餐者

  谈到“家”这个词时,张海明(化名)禁不住几度哽咽。“前些天看到寝室其他同学回家,心里特别难受。暑假还好点,要是到了春节,到处都是团圆的景象,而自己却独守校舍,那种感受宛如刀割。”张海明说,他父母都是农民,母亲长年生病,父亲一年劳动下来收入仅够生活,他还有一个弟弟在读高二,他还得多想法赚钱给弟弟上学。最让他难受的是,3年来,他觉得自己始终无法融入这个社会,一道道无形的隔阂将他与同学、老师分隔开来。读大二那年,他母亲病重,他无钱回家。老师知道后,发动全班同学捐款,为他凑齐回家的路费。当时,他禁不住失声痛哭,这痛哭除了感动外,还有一种屈辱的感觉。在老师和同学面前,他最不愿意让人知道他比别人穷。咬着牙,他拒绝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捐款,也没有回家,他说拿着别人的钱回家会让他感到更痛苦。从此以后,他尽量避免与同学一起外出,他经常最后一个走进食堂,他不愿意让同学看到他吃的是什么样的伙食。他渴望温暖,却不愿大家对他献爱心,甚至分不清大家是在善意地帮助他,还是在施舍他,他经常经受着“自我折磨”而无法摆脱。

  真正的理解和关爱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贫困生在心理方面主要表现为自卑、自闭、敏感、孤僻,甚至自甘沉沦。出现这些问题除了贫困生自身的心理因素外,还和大学校园及社会环境有一定关系。一些贫困生说,在学校,现在很少有人走进贫困生的内心世界与他们交流。一位姓李的同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作为贫困生,他最讨厌这样的议论。比如,“某某一顿饭吃了两个荤菜”,“某某买了件名牌衣服”等等。这些话语往往像利箭一样刺痛他的心。李同学说,在一些同学眼中,贫困生就应该吃最差的,穿最差的,用最差的。留在学校没回家的陈同学告诉记者,每年都会有很多人给学校的贫困生捐衣、捐物,甚至捐钱。一件衣服,一张能回家团聚的车票,有时确实能帮助他们解决燃眉之急,可是在接受这些“施舍”的背后自己却要承受极大的精神压力。尤其是现在大学生中间愈演愈烈的奢侈之风,比名牌,比吃喝,比拉关系等等现象,更让贫困生的心理上“雪上加霜”,在现实生活中更感到抬不起头,做不起人。“在很多人看来,一些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就是因为他们穷,实际上,穷不是问题的全部。”一张姓同学说:“关键是周围的反差太大。有钱到处受到尊重,而没有钱到处受到蔑视。尽管捐款捐物对贫困学生来说是好事,但贫困生希望更多的是一种真正的理解、关爱和同情,而不只是把他们当成是‘穷人’或包袱来对待。”采访中,记者发现几乎每个贫困生都承认自己承受着来自同学、老师乃至整个社会的压力。他们说,他们承受身心压力要比一般大学生大得多,为了缓解经济压力,一方面他们要在学习之余想办法打工挣钱,另一方面只有学习成绩拔尖才有可能获得奖学金。暑假不仅不能回家,反而更累,一天跑三四个地方搞家教,到了晚上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这些都让他们身心疲惫。

  “贫穷也是成才动力”

  “贫穷也是成才的动力,因为贫穷而成材的学生大有人在。贵州大学经济学院学生科田老师说。该学院的一些贫困生,学习很刻苦,成绩也很好,部分学生还考上了硕士。她认为,学校、教师对贫困学生一向十分关心,尤其是老师们,在生活上、学习上对贫困生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而且还对他们的心理情绪进行正常引导。“我也是贫困生,从本科到硕士,都是靠贷款、勤工俭学和接受帮助度过的。”正在贵州大学某学院读硕士的杨同学接受采访时说:“作为贫困生,自己的出生无法选择,但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是可以选择的。”他认为,因为贫穷,所以更应该努力。贫困生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看待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本动力———竞争,正确处理周围的一切,最关键的就是“走自己的路”,用行动证明自己一样的“棒”。田老师说,她也是来自山区的贫困生,通过努力她走上了大学教师岗位。她认为,人不应为环境所累,而应自立图强。

  应正确对待贫困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校贫困生数量增加,贫困生心理方面的问题显得日益突出。针对这一问题,不少高校除了对贫困生进行奖学金、贷学金、社会资助、免相关费用、特殊困难补助、勤工助学等经济方面的资助外,同时尽可能多地在心理上给贫困学生以帮助,比如成立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举行专题讲座,请心理专家一起帮助解决贫困生心理上的一些问题等等。贵州某高校一心理学专家告诉记者说,社会贫富差距的现实必然要反应和影响到学校中来,贫困学生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落现象并不奇怪,关键是贫困学生自己如何看待这种“失落”。一些同学把这种“失落”看成生活中的一种动力,不怕吃苦,奋发读书,最终成就大事业;也有一些同学把这种“失落”当作一种人生不可逆转的失败,产生自卑感,最终导致心理上的自我封闭和畸形,这样后果就比较严重了。所以,他认为,目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除了应在物质上尽力帮助外,更多的应该在思想上引导他们消除自卑,树立自信、自强、自立的意识,帮助他们努力完善自己的人格。贵州师范大学一社会学副教授认为:社会和学校也要在建设节俭型社会方面为贫困生创造一个好环境。在国外,很多学生包括非贫困生都参加勤工俭学方面的活动,这被看作是很光荣的事情。现在我们的大学生也应该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和实践,要树立自食其力光荣的观念。另外,学校和社会对贫困生进行经济援助和心理关怀的时候,应该避免伤害贫困生的自尊心,不要涉及贫困生不愿透露的隐私。只有社会和学校的大环境好了,贫困生从思想上树立起了自信心,其心理问题才可以迎刃而解。 作者:陈刚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