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发现”号安全回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0日13:38 解放日报

  美国太平洋时间9日凌晨5点11分(北京时间9日晚8点11分),“发现”号航天飞机在加州洛杉矶北部的爱德华兹空军基地顺利着陆,为14天悬念迭出的太空之旅画上句号。

  “恭喜你们出色完成此次试验飞行,欢迎回家!”休斯敦控制中心的宇航员肯·汉姆通过无线对讲机向“发现”号7名机组人员发出第一声问候。

  “很高兴回来,祝贺所有工作人员顺利完成任务。”“发现”号女指令长柯林斯回答。

  6点多,在对“发现”号机上仪器进行必要的检查之后,柯林斯率领其他6名宇航员走出“发现”号。因为宇航员家属及美国宇航局的官员都聚集在原计划着落点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现场除了几十名身穿白色工作服的地勤技术人员,并没有很多欢迎人群。

  “这是我们所有人的光荣”

  北京时间昨晚10点,记者越洋连线美国宇航局,公共事务处新闻中心发言人斯德比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这是我们所有人的光荣。”斯德比说,“上帝终于对我们的挑战精神微笑了。”他告诉记者,宇航员在检查完“发现”号的数据后,将与等候在现场的新闻记者见面。之后,他们将进行一系列系统的身体检查。

  斯德比与宇航员的家属一起在肯尼迪航天中心观看了“发现”号着落的实况转播。“最后6分钟的时候,我看到其中一名宇航员的女儿含着热泪说,‘爸爸把加州的曙光带回来了。’”

  按照计划,当地时间周三上午宇航员将乘飞机飞往肯尼迪航天中心,然后下午3点在艾灵顿空军基地出席庆祝酒会。斯德比说,酒会有1000多人参加,包括宇航员和他们的亲属,还有很多普通的老百姓。“布什总统?哦,总统先生不会来的,‘第一夫人’劳拉观看了发射过程,所以她也不来了。”

  参加完这个酒会,宇航员就可以回家和亲人们团聚了。

  回家路:一波三折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消息说,“发现”号原定于美国东部时间8日凌晨4点47分(北京时间16点47分)在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着陆,无奈因天气原因,着陆被一次次延后。

  尽管“发现”号上的燃料和物资供应能维持到10日,但对于美国宇航局的上上下下来说,他们更愿意“发现”号早一分钟回家,只有到那时,他们悬着的心才能真正放下。宇航局飞行主管勒罗伊·凯恩自信地表示,他相信“发现”号能把握住9日的4个降落机会中的一个。“我们会试图在任何一个地点着陆。”

  然而,天公还是不作美,飘在佛罗里达上空的小雨一直没有散去,9日的第一次着陆计划不得不被推迟。

  按照宇航局的安排,第二次着陆机会在美国东部时间9日早晨6点43分(北京时间18点43分),那时的天气也许会好转。但如果天气再不配合的话,“发现”号将不得不改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莫哈韦沙漠的爱德华兹空军基地降落。宇航局地面控制中心说:“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只有等待,希望天气能变好。”

  当天早晨5点零2分(北京时间9日17点零2分),宇航局官员再次宣布,由于天气原因,“发现”号将改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降落。好在加州的天气非常适合航天飞机的降落,才使“发现”号终于得以安全、准时地回到地面。

  绕不开:“哥伦比亚”号情结

  “哥伦比亚”号是在归来时失事,让美国人倍感沉重。昨天,当“发现”号终于踏上回家之路时,每一个美国人无不为之担心牵挂。

  “发现”号返航路线与2003年“哥伦比亚”号的路线相比有很大变动。最明显的就是绕过了“哥伦比亚”号发生悲剧的地点。

  两年多前,美国宇航局负责“哥伦比亚”号升空和返航的飞行主管勒罗伊·凯恩目睹了惨剧的发生。今天,指挥“发现”号着陆的重担又落到他的肩上。凯恩表示:“我们现在都在向前看,没有回头看。”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的影像资料被拿出来反复播放,在那次事件中殉职的宇航员遗孀艾维琳对此表示抗议说:“谁要在电视里反复看她的丈夫死去?我知道这是公众事件,但对我来说,这是很私人的事。”

  1986年曾在电视直播中目睹“挑战者”

  号升空时爆炸的美国人克拉克,坚持不让其4岁的女儿收看“发现”号降落的电视现场直播。他说:“你不会知道航天飞机重返大气层时会发生什么事。”

  返回:比发射更危险

  采访专家:长征四号乙火箭总指挥、总设计师李相荣

  问:“发现”号下降过程中,危险性最大的是哪个阶段?

  答:下降过程分为出轨、再入大气层、末区能量管理、自动着落四个阶段,每个都充满风险。在再入大气层这个过程中,航天飞机会遭遇“黑障区”,对没有经过训练的人而言,是有点恐怖的。

  问:什么是“黑障区”?

  答:当航天飞机以每秒7千米的速度下降至距地面80到54.8千米的过程中,将有20分钟左右的时间是在电离层,无法释放也无法接受无线电信号,这时航天飞机与地面台站完全失去无线电联系,这就叫“黑障区”。“黑障区”不会影响航天飞机内部的照明系统和仪表运转,地面也可以通过反射式雷达跟踪航天飞机。

  问:天气导致“发现”号降落时间一延再延,主要怕什么?

  答:航天飞机只有一次降落机会,如果云层过厚,会导致能见度降低。航天飞机在飞行至距地面25公里以后,10公里以下的云层对它影响很大。因为航天飞机在S形飞行的时候,需要观察地面跑道,使飞机与跑道中心线对直,对着这个方向飞行,才能准确着陆。另外影响的还有风速。

  问:对航天器而言,返回比发射更危险?

  答:的确是,航天器下降是自由落体运动,主要是靠空气阻力摩擦来减速,因此航天器的表面温度超过1000多度,是上升时的数倍。这也是为何“哥伦比亚”号上升时,撕开的口子没有发生危险,但在下降时,却因温度过高,高温从裂缝中突入,导致整个飞行器爆炸。另外,飞行器返回经验相对较少。目前我们发射的航天器,有返回任务需要的不到1/3,大部分的航天器升上天就行了,到一定期限就变成太空垃圾。

  问:为何不给航天飞机装上发动机系统,以控制下降?

  答:不装返回发动机时,航天飞机已经有几十吨了,如果再装上控制降落的发动机,系统设置更加复杂、笨重,保证安全性就更难了。

  问:此次“发现”号在隔热瓦有几片脱落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返回,这样返回的危险性有多大?为什么不完全解决问题后再返回?

  答:在太空中完全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发现”号共有2万多片隔热瓦,每一块都不一样,上天时带齐备份以供更换不现实,只可能进行部分修补。不过,隔热瓦在设计时是留有余地的,纵观过往航天飞机的100多次飞行,每次都会有隔热瓦破裂掉下来,一般来说,只要不是大面积、连续几块的脱落,又没砸着机翼前沿,对安全返回不会有太大影响。

  问:“哥伦比亚”号坠毁不就是因为隔热瓦受损吗?

  答:应该说,“哥伦比亚”号的最终坠毁和隔热瓦无关。它是外挂储油箱的泡沫塑料掉下来,经过液化和固化过程,重量比之前重几十倍,当它砸向飞机机翼前缘时,犹如几十公斤的大饼。机翼前缘是碳纤维材料,当时就砸出了一个小窟窿,高温条件下,机体受热不均,影响机翼金属强度,当即解体爆炸。

  问:“神五”的着陆与“发现”号着陆有什么不同?

  答:“神五”没有S形的滑翔,“发现”号有。“神五”着陆时要抛弃推进舱和轨道舱,“发现”号是整体降落。

  问:NASA表示,航天飞机会暂时停飞。那么计划于2008年完成的空间站怎么办?

  答:目前NASA首先将会致力于解决外挂储油箱的泡沫脱落问题。在我看来,美国人挺傻的,其实采取最笨的办法,用防热的不锈钢丝将泡沫塑料捆起来不就行了?解决这个问题后,美国将加紧研制新型航天飞机,预计到2010年,新航天飞机将会升空。国际空间站是几个国家携手建立的,不会因为美国航天飞机不上天了,人类就与国际空间站失去联络了,可以用俄罗斯的载人飞船嘛。

  问:载人飞船与航天飞机,哪个是航天器未来的发展方向?

  答:从经济的角度考虑,我认为航天飞机是未来航天发展的方向,它的科技含量更高,而且可以长期重复使用。载人飞船是一次性的,比如“神五”下降时,将推进舱、轨道舱抛弃,降落后,返回舱也是严重受损,烧的焦黑,无法再次使用。(集成尤莼洁)

  花絮

  昨天在通知更换着陆地点消息时,NASA任务中心人员通过无线电向“发现”号上的宇航员说:“如果在美丽晴朗的夜晚,乘着微风降落在加利福尼亚高地沙漠中间的跑道上,你们感觉怎么样?”

  上周一,是女机长柯林斯和丈夫结婚18周年的纪念日。柯林斯的丈夫帕特·扬斯说,妻子在电子邮件中,强烈表达了想吃墨西哥菜的愿望。扬斯打算为妻子接风的第一餐就去吃墨西哥菜。他还精心安排了一个夏威夷旅游,以弥补结婚纪念的遗憾。

  日本宇航员野口聪一太空中向同事们展示了自己的才艺———弹琴、折纸鹤和细绳游戏。作为日本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野口聪一在祖国已经成了新闻人物,甚至有流行歌星欲邀请他参加自己的电视节目演出。

  49岁的宇航员史蒂夫·罗宾逊是MaxQ的主音吉他手。在飞行前几天,宇航员们每天早晨都在他的琴声中醒来。他说,我今后仍然想成为一名音乐家和艺术家。

  柯林斯在东京官员进行太空对话时,告诫“我们需要保护所拥有的空气”。因为从太空看,大气层就像鸡蛋的蛋壳一样,非常薄。

  刘旻梁建刚 本报记者 尤莼洁 实习生 王颖蓓 陶邢莹

  本站点所有内容为解放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及建立镜像制作:解放日报网络部联系电话:(8621)63521111转网络部传真:63515783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