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半个世纪的报人生涯》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0日14:01 人民网

  赵德新同志新著《半个世纪的报人生涯》记录了他五十年“爬格子”的部分劳动成果,总结了他从事新闻工作的主要经验。读这本书稿,我自然想起太行山的艰苦岁月,也思考个人在新闻工作方面的某些得失。

  我们两人是在太行抗日根据地战斗过来的“土包子”。参加革命以前,我比他多念了三几年书。参加革命以后,他有远比我丰富的工作阅历。各有短长,应该互相学习。太行是

华北老根据地之一,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长期驻节于此。当时共产党路线正,社会风气好,军民团结,意志集中,人们一门心思“把日寇打到鸭绿江边”。党要求新闻工作者做“普通一兵”,新闻工作者也为这个光荣称号努力奋斗。根据地战斗紧张,我们感觉世界是一片光明,谁也想不到以后还会遇到“大跃进”、“文革”等恶事。我们当时都是二十岁上下的青年,朝气蓬勃,思想单纯,无忧无虑,成天嘻嘻哈哈。生活虽然艰苦,衣食全有保障。多数人都未结婚,绝无子女之累。一觉醒来,只有二事:工作、学习。反“扫荡”时炮火连天,战斗间隙心静如水。人们都说在根据地进步快,无忧无虑是主要原因。赵德新同志起点并不高,以后担任工人日报社副总编辑,被评为高级编辑,享受国务院的政府特殊津贴,不断著书立说。他能有今天,全靠三条:党组织刻意培养,战友们无私帮助,个人艰苦努力。

  毛泽东同志倡导“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培养了许多战将。我们在新闻中学习新闻,锻炼出不少优秀新闻工作者。我熟悉的同辈人,没有哪个人念过新闻学校,可能由于政治条件较好,身体健康,文字比较清通,被选做新闻工作。根据地三件大事:战争、生产、教育,是我们的报道中心。在这三件大事中涌现的英雄模范人物,是我们报道的首要对象。什么叫作新闻导语,我干了几年新闻工作才弄明白;几个“W”代表什么,几年后我才听说。现在看我们过去写的不少东西肯定缺胳膊短腿,但是能够看清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当时没有新闻书刊,就学报上刊登的外国通讯社的优秀作品,说兼收并蓄实不为过。顺便说一句:直到1943年,太行各报的国际新闻,主要还是依靠盟国通讯社的电讯。

  当时报纸上各种文章体裁的界线似乎不很分明。《半个世纪的报人生涯》收集的作品,就有政论、通讯、特写、杂文、游记、诗歌……从这些作品看,德新同志完全称得上新闻工作的多面手。还有一些作品,我看可以归入“四不像”。对“四不像”作品不能小看,当时确实起过鼓舞、指导作用;今天还能透视某些历史。

  我历来倡导新闻工作者掌握“十八般兵器”。“内容决定形式”,有什么内容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包括带有个人色彩的形式加以表现,这样可以不“浪费”任何材料,包括某些转瞬即逝的“火花”。

  德新同志文中经常谈到王春、赵树理、冯诗云、章容同志,说这四位同志是他的良师益友。这几位同志我都熟悉,也是我的良师益友,虽然我同他们一起工作的时间不如德新同志长。王、赵二位籍贯太行山,是抗战前的秘密共产党员。冯、章二位是抗战开始后从蒋管区到太行山的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年。这几位同志都热心通俗化新闻事业,从太行山到北京矢志不渝。他们从太行山开始办《新大众》报,力求让认识一千个汉字的人能看懂,不识字的人能听懂。为达此目的,必须更加了解广大群众的喜怒、爱憎、好恶,这不仅是办好通俗报纸的前提,也为德新同志以后在工人日报社、农民日报社担任领导工作打下基础。解放战争后期,太行山有晋冀鲁豫《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太行版、《新大众》报,发行量以《新大众》报为多,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群众对通俗报纸的喜爱。

  90年代末

  作者:李庄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