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新闻的指导性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0日14:27 人民网

  感谢同志们给我提供这个机会,同大家一起探讨有关党报指导性的一些问题。

  我是新闻战线的一个老兵,长期在人民日报工作。人民日报是党报。在座的有解放军报的工作人员,有通讯员。解放军报也是党报。我认为,指导性之于党报,就像“通灵宝玉”之于贾宝玉,是“命根子”,不能须臾或离的。我们党为什么要办党报?因为党要有个工具,有个武器,有个“喉舌”,代表党和党所领导的政府,“唤起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同心

同德地为实现党的主张而奋斗。”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说过,“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其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就我看到感到的,在抗日根据地以及后来的解放区,党报、党的新闻工作,在当时的文化战线中,不说是主要的,至少应该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党确实把它看成是一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的劲旅。

  当然,当时要战胜敌人,首先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党的新闻武器很可以发挥枪杆子来不及发挥的作用。最近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放电视系列片《诸葛亮》,其中有“空城计”一场。历史上并无诸葛亮“空城计”一事,当时司马懿不在西线,诸葛亮也未受此一惊,是罗贯中虚构的故事。毛泽东同志凭借一支生花妙笔,确实演过一出“空城计”。那是1948年,傅作义受蒋介石之命,以数万之众偷袭石家庄当时党中央驻石家庄附近的平山县西柏坡,前锋到达保定以南望都地区,气势汹汹。中央身边除了一个只有几百人的教导队,别无他兵可用。毛泽东同志一面积极调兵,一面赶写新闻,大声呼唤全体军民动员对敌,“不使敢于冒险的敌人有一兵一卒跑回其老巢。”当时千里之内有两个兵团星夜驰援,尚未赶到,几条新闻已把敌人吓跑了(见《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

  提这桩往事,只是想说明,党十分重视新闻工作,希望这个“喉舌”成为党的有威力的得心应手的武器。在我们这些二十岁左右起步、一直从事新闻工作的老兵心目中,党的新闻工作和指导性是画等号的,大家以新闻战线的忠实一兵自勉、自豪,个人和党的关系,一般说处理得比较好。

  资本主义国家新闻界许多人自命清高,说我们率直承认党报是党的“喉舌”,公开宣称要坚持指导性,不高雅、不含蓄,因而不足取。其实,不管他们有意或者无意,在这个问题上都在说假话。在我看来,任何国家的政治性大报,都在搞它自己的指导性,只是做法比较隐晦,或说比较巧妙,不愿或不敢公开承认罢了。美国有个《纽约时报》,以“公正”、“客观”,广收并蓄相标榜,平日每天出版几十张,星期天出版更多。它的评论在国际上也有些名气。平时还能迷惑人,但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上,尾巴就露出来了。1950年美国侵略朝鲜,同时占领我国的台湾省,反说朝鲜南侵,我们助虐。联合国为此事进行辩论。伍修权同志代表我国出席,痛快淋漓地揭露美国侵略者的谎言和罪行。当时世上无人敢惹这个有钱有势又有原子弹的庞然大物,唯有年方一岁的新中国敢在太岁头上动土。于是给《纽约时报》出了难题。这样的发言登不登?登了,在自家脸上抹黑。不登,有损“公正”、“客观”的声名。最后还是采取常用的骗人妙法,用小号字登在几十页之后的不显眼的版面上。难怪美国人贺伯斯坦在《权势所在》一书中说:“它(指《纽约时报》)提供政府和财政界人士所需要知道的消息,不可避免地也就反映了那些人所关心所希望的事件。”“因此它便成为统治阶层行为标准的反映。”我想不必作任何注脚,谁也能够看出这家讳言指导性的资产阶级大报所坚持的指导性。

  应该承认,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我们在根据地——解放区办报时,对指导性的理解是比较狭窄的,但是鲜明、坚定的。当时战斗紧张,环境艰苦,一般是一个根据地办一份主要党报,因此谈不到什么同业竞争。报纸读者多为干部,文化水平较低;新闻干部理论、知识水平不高。好处是这些青年新闻干部注意锻炼党性,作为整个战斗集体中的一支小分队,自觉地、积极地、全心全意地、百折不回地为共同的神圣目标革命胜利而战。报纸的任务十分明确:传播党的声音,提醒人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从这个意义说,指导性就是我们的党性,是天经地义,不能辩论的。

  用现在的眼光看,当时报纸内容不够广泛,文字体裁不算丰富,但主要部分都有了。党和政府的决定、号召和指示,阐述党的方针、政策的评论文章,表扬战斗英雄劳动模范、揭露敌人暴行的通讯、特写,介绍根据地各项工作情况和经验的调查报告,占了报纸的绝大篇幅。在封闭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交通不便,新闻时效性不强,人们生活比较简单,兴趣不够广泛,文艺作品不多。现代报纸很注意的传播知识的功能,特别是提供娱乐、推销商品等等功能,当时的报纸实现不多,因为生活没有提出这样的要求,也缺少必要的社会条件。几十年的战斗历史,在党报的性质、任务等主要方面,留给我们许多宝贵财富。我认为,解放以来,从领导思想来说,从整体部署来说,党报的优良传统是继承了的,有些地方还发展了。同时,历史的局限也在影响我们,长期难于摆脱旧观念,接受新事物,中间还有不少曲折。非常可喜,近年来许多同志越来越深切地看到这方面的不足,解决问题的条件逐渐成熟了。

  党报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是因为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趋向健全,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日益丰盛,出现了多种类型的报纸供人选择。报纸的读者以几亿计,读者的情况不仅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大不相同,跟十年动乱之前,甚至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也很不相同:文化水平高了,政治经验多了,思想空前解放,头脑中积累了不少新问题,于是对党报提出多方面多层次的要求。谁不能满足读者要求,谁就会丧失读者。一家报纸一统天下的局面永远不会有了。

  挑战是好事,是治懒病的特效药。它促使人们清醒,振奋,解放思想,开阔视野,适应“四化”建设的新形势,探索如何锻炼成为够格的党的“喉舌”。

  新闻工作必须改革,有些报纸已经作出成效。搞新闻改革,大概不会有人公开申明丢掉党报的指导性。但在实际工作中,有无某种忽视或减弱指导性的现象,甚至把它当作新闻改革的一部分呢?应该说是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新闻改革只能围绕增强、完善指导性这个题目作文章。即坚持党报的指导性,发展党报的指导性。指导性是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及时刊载党和政府的指示、决定、号召,直接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自然是体现党报指导性的首要任务,过去一直是注意做的,今后应继续坚持;同时应该丰富新闻的内容,改进新闻宣传技巧和形式,以吸引和方便读者,寓指导性于新闻报道之中。

  代表党和政府的意志撰写重要言论,组织有关国内工作和对外关系的重要报道,过去也很注意,做得也比较好。广大群众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积极工作、劳动,他们的成就、经验、建议和要求,有选择地加以发表,是否也体现党报的指导性呢?大家认为是,党报也是尽力做的。群众搞“四化”,建设“两个文明”,需要多方面的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历史、地理、文学知识,需要有益身心的丰富多采的娱乐,需要各种信息包括越来越多的商品信息。党报刊登这些方面的文章和材料,有褒贬,有重轻,有启迪,有引导,这也体现党报的指导性。这样说,符合社会和新闻工作不断发展的现实,也会提高新闻工作者对党负责、为人民服务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当然,报纸上刊登的多数文章和报道,只是写作者个人的意见和观察。但只要写作者力求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只要文章、报道是正确的,它就对读者有帮助,就有指导作用。很遗憾,以我个人来说,对这方面宣传的意义长期认识不足,工作不力。痛下决心克服这种带有相当普遍性的缺陷,应该成为新闻改革的一个重点。

  表扬、批评是体现指导性最明显最直接的新闻样式。在我们报纸上,出现最多的是各种各样的表扬文字。这种安排符合实际,因为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方面是光明的。报纸主要搞表扬,对此没有多少不同看法。这里想着重说说同表扬有关的真实性问题。

  新闻报道必须绝对真实。真实性是无产阶级新闻学的第一要义。最近人们常说,报纸应该办得“可读可信可亲”,很对。“三可”的基础是可信,即真实。事情首先是真实,写作技巧又好,自然就可读可亲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中央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新闻报道绝大部分是真实的。也有少数失实。完全无中生有、虚构捏造的极少。由于溢美、渲染因而部分失实的却不罕见。社会上弄虚作假的不正之风侵蚀我们,加上有的人认为好话即使讲过头也不会招致反对,更不会发生“打官司”的危险,就不认真负责,不作深入调查,轻信人言,率尔动笔,造成失实的错误。

  新闻真实性应该有两层含义。首先,介绍某种事物完全符合它的本来面目,即事物本身真实。其次,宣传的具体事物符合一定范围内宏观的实际,即全局意义的真实。举例说,如果一个省、一个县某项工作(例如整党)并不那么出色,我们却选择所属两三个单位(即使整党真是搞得好的),孤立地不加任何说明地连续加以宣扬,就难说符合真实的原则。群众对这样的失实,反应往往也很强烈。

  在报纸上进行批评,我们走过曲折的道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年代,党的路线正确,根据地——解放区军民斗志昂扬,社会上阴暗面少,能够解决而未解决的问题不多;处在敌人重重包围中,我们工作中的某些问题、失误,群众的某些困难和意见,对敌人都有情报价值,出于保密的考虑,一般不在报上议论。因此,当时报纸上的批评稿件总的说来是比较少的,但对干部的官僚主义、漠视群众疾苦等现象,仍然不断进行严肃的批评。新中国成立后,形势变了,党中央接连两次发布在报纸上开展批评的决定。尽管不少新闻单位在执行中有过缺点,但总的说来,报纸上的批评是活跃的。到五十年代后期,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在报上搞批评越来越难,一度几乎绝迹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报纸上的批评空前兴旺。但其数量,特别是质量,同党和人民的要求还有距离。三十多年的事实说明,什么时候路线正、形势好,经济上特别是政治上承受力强,什么时候报纸上批评就活跃;反之,报纸上的批评就萎缩以至消失,教训是很沉痛的。

  在报纸上搞批评,是党和政府贯彻方针、政策的有力武器,是人民群众对党、对政府、对干部的工作和作风实行监督的重要渠道,是党报体现指导性的重要形式之一。党中央支持在报纸上搞批评,人民群众要求在报纸上搞批评,新闻单位也有这种积极性。但是困难不少。就我接触的情况看,困难主要来自一些干部作风不正,讳疾忌医,害怕批评,进而压制批评,或者同记者纠缠不休。其次来自一些新闻干部的消极情绪,看到有人搞了批评难以善后,因而害怕麻烦,不敢碰硬,放弃了批评的武器。一个党性强、素质好的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坚持原则,敢于斗争,掌握表扬、批评这两种新闻样式。从我们“四化”建设的实际出发,针对我们工作的成绩和缺点,既要有表扬,又要有批评,当然要以表扬为主。只要坚决保持与人为善的态度,选取的人、事有普遍意义,稿件质量比较高首先要完全真实,就能发挥巨大的指导作用。

  总之,在我们报纸上,根据四项基本原则,遵照宪法各项规定,积极地准确地及时地传播党的声音,主动地广泛地反映人民群众的贡献、经验、意见和呼声,上下沟通,左右交流,为了一个目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党报的基本任务,或者说党报的指导性。

  1987年5月

  作者:李庄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