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网友:假如蒲松龄参加如今的高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0日16:19 人民网

  参加以“母语,在我心中”为主题的“第二届全国语文之星夏令营”的学生,都接受了一套综合测试卷的测评,作文题是谈母语教育。学生用语的高度一致性,令教授们失望。“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母语”、“母语,我的精神家园”,诸如此类的标题,仿佛是流水线上的产品,千人一面。

  笔者不想过多议论学生作文中的诸多问题,而是由此想到一个与此无关却有趣的问题

:假如蒲松龄参加如今的高考会怎样?

  蒲松龄是一代大文豪,如果参加高考,数理化不敢说成绩如何,但是高考作文肯定写得妙笔生花。然而,是否能够取得高分,恐怕令人怀疑。

  蒲松龄少年得志,曾经连续取得了三次第一。其实他写的应试文章并不合乎当时八股文的要求,但是当时的主考官、山东学台施闰章也是有名的大诗人,是性情中人,所以他对蒲松龄尽情抒写个人情感的文章大加赞赏,亲点为第一名。施闰章让蒲松龄名声雀起,可是也误导了蒲松龄。蒲松龄认为应试文章就应该这样写,在此后的近四十年的科举考试中,他再也没有遇到过施闰章那样的“伯乐”,考官们以八股文衡量取才,结果蒲松龄一次次名落孙山,一生也没能考取举人的功名,这成为他的终身憾事。

  假如蒲松龄参加今天的高考,他肯定仍然会坚持抒写真情实感,结果恐怕也难逃低分的命运。笔者并非是妄加揣摩,事实上,前些年不就发生过著名作家王安忆写的高考作文被判为不及格的新闻吗?

  在一个个性化张扬的时代,学生的作文却缺少个性化的语言,几乎成了目前中学生作文的一个通病。在学生作文中我们经常看些令人生厌的“熟面孔”,比如“痛,并快乐着”、“将……进行到底”、“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等等,让人想起了八股文。难道真的是现在的学生没有创新意识,思维僵化吗?当然不是这样。

  在现在的语文考试,尤其是在中考高考中,只要作文不偏题,不脱离一个隐性的框框,就可以保证分数不太低。文章写得好,能多拿的分数也有限。因此老师教育学生考试先要“稳”,要保证拿到基本分数。老师们在教作文时,传授的往往是些以不变应万变的“套路”,给一些常见的开头和结尾,以及各种类型题目的对策。文章是否能表达真实想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拿高分。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就没有了,没有了兴趣,自然也就没有创造力了,新八股文的出现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好文章从生活中来,是从真实的情感中来。可是,正如一位学生所说:“没办法,我们生活在一个应试的时代,只能带着镣铐,跳集体舞。”因此,问题的根源仍然在于应试教育体制。假如不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那么学生们就只能制造更多的苍白无力、空洞乏味的“八股文”,假如蒲松龄参加高考,也只能名落孙山!

  新闻链接http://edu.people.com.cn/GB/1055/3582152.html

  作者:网友:马国川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