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上海青年中的“快闪暴走”现象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1日16:54 人民网

  2004年3月6日夜,一个100多人的群体,分成4批,从人民广场旁边的五卅纪念碑出发,“暴走”夜上海。出发前,素未谋面的朋友们彼此呼唤着网络上熟悉的称呼,亲热得就像昨天刚见过。9时28分,大家唧唧喳喳上路了,南京路的热闹很快被抛在身后,拐进福州路,城市突然变得安静,夜色把夜行的人群隔离在喧嚣之外,前一天从北方吹来的冷空气、凌晨室外二三摄氏度的低温也没有冲击大家的热情。行程30公里,总耗时8小时(《夜色“11”路》,《生活周刊》画报版,2004年3月11日)。

  2004年3月15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前夕,上海高校学生中流传着一则“用油条像金条等来形容食堂菜价贵,号召同学们‘3.15’这天中午罢餐”的短信,很多大学生收到短信并予转发。最后,这一事件在有关部门努力下,得到平息和解决。但2003年12月11日广州市南华工商学院黄埔校区“成功”举行的罢餐活动,通过手机短信发动后,应有1000人吃饭的食堂,只有10来人就餐,并坚持了几天,后来还有类似“做得很好,坚持到底,坚持一个星期(请相互转发)”的鼓励短信(东北网www.northeast.com.cn,2003年12月15日)。2004年,有些地方还出现了手机短信联络集体上访的现象。

  从以上事件可以看出,“快闪暴走”现象在上海已初显端倪。两事件都是利用网络、手机短信等现代化手段相互沟通、串联,参与者都是特定族群:前一事件的参与者都是对上海怀有深深感情,希望通过“暴走”实现拥抱城市,寻求“你有多久没感动了?有多久没在城市的月光下行走?”之情感的特定族群;后一事件的参与者是对食堂饭菜质量不满的大学生。并且两者都做出了实际行动:前一个形成了一个参与者众、耗时长、令人不可思议的“夜行上海”的行动;后一事件虽然最终没有发展成为集体行动,但众多大学生参与转发短信,表明统一行动有民意基础。这两个事件都已具备了“快闪暴走族”的特征。

  根据上海团市委和东方网联合的网上调查显示:32个被调查对象中,听说过“快闪暴走族”的有25人,占78%;在对“快闪暴走族”行为的描述中(复选题),认为“无聊”的占47%,认为“空虚”的占41%,认为“前卫”的占33%,认为“酷”的占25%,认为“帅呆”的占6%,认为“傻”的占7%。如果上海有网友发起类似行动,50%的人表示愿意参加。针对“如果任由‘快闪暴走族’发展下去,他们的行为会发展成为什么?”(复选题)的调查显示,认为“可发展为暴力行为”的占16%,认为“是公民表达政治观点的一种途径”的占13%,认为“仅仅是恶作剧而已的”占34%,认为“是网友聚会的一种特殊形式、将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的为33%。

  调研表明,“快闪暴走”现象已在青年群体、尤其在网络青年群体中拥有很高的知晓度,并有较高比例的青年愿意参加“快闪暴走”活动,这值得关注。

  (共青团上海市委研究室供稿)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