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人闹“水电荒”,树盖“空调房”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2日23:54 红网

  红网『字体: 大 中小』今年酷暑时节,长三角不少城市连连闹起电荒、水荒,可某座城市居然在大马路两旁给树木盖起了“空调房”──通过24小时不间断地喷水冲凉来降低温度保持水分。一位园林工人埋怨:这些奇花异木是政府花了大价钱从国外引进的,根本就是水土不服,如今伺候它们的成本是个“无底洞”!(见8月11日新华社)

  一边是居民限水限电,一边却在上演奢靡的给树木“喷水冲凉”。为了构建节约型社

会,人们可以付出、可以让步,甚至可以作出牺牲,但名贵的树木不可以,“物以稀为贵”,因为它们是从外地引进的名贵品种,因为它们习惯了娇生惯养,因为有人密切关注着它们的凉热冷暖。这是什么世道?这是什么理论?又是怎样一种荒唐的逻辑?“名贵”就可以“娇贵”吗?

  建设城市文明,搞好城市绿化,不可避免地要“走出去、引进来”,切实需要开放、引种,以丰富城市的品种资源和内涵。引种是城市绿化进程中的正常现象,也是一个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必要环节,一来可以增加、丰富树木的种类,还能让市民在休闲时观赏到鲜见的景色,可谓是一举两得。比如海南从澳大利亚、越南、广东等地引种,既有助于城市的绿化建设,也开阔了人们的欣赏视野。海南许多棕榈科植物,也都是从国外引种的,但这些棕榈科植物最终成了海南绿化不可或缺的品种,成了海南特色的对外“绿化窗口”。可以说,只要引进的植物能够种适应当地环境,并保持生长良好的态势,并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生态结构,就不难创造一个生态健全、结构合理的绿化环境,进而形成物种多样、景观优美的独特城市风貌,也就达到了城市环境绿化的目的。

  近年来,为提高绿化档次,有些地方不惜斥巨资从省外甚至国外引进名贵苗木,数千上万元乃至几十万元一棵树的事件都屡见不鲜。这显示出当地政府绿化城市的莫大决心和气魄,可喜可贺。但有一点不能忽略,在引进、移植花费不菲的名贵树种时,必须有一个通盘的考虑,必须事先想到引进后的培植及养护成本,应量力而行、适可而止。无庸置疑的是,城市的生长环境肯定不如树木原有的生长环境便利,如果在引进树种之前没有详细考察、论证,没有进行因地制宜的筛选、移植,难免会得不偿失。更何况,名贵树种本身就对生长条件、环境、养护等要求很高,一旦条件不能满足生长需要,往往很快便会枯死。遗憾的是,一些城市的某些领导干部为摆好“面子工程”,往往鼠目寸光、不顾实际情况,将树种的“高贵”等同于绿化的“档次”,一味盲目引进、移植名贵树种,追求多多益善。而这种不负责任的拍脑袋之举,虽然赢得了暂时的风光,制造了短暂的政绩,但违背事物发展规律,最终的结果是适得其反。而加大了不必要的成本支出,损害的必然是老百姓的利益,伤害的是老百姓的感情,也严重影响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不顾花草树木生长的规律,盲目跟风追求绿化“高贵”,显然又是“面子工程”在作祟。而“面子工程”的症结则在于,政绩考核和评价体系不合理,地方财政资金监管、土地等资源的合理调配等方面存在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进程中,需要完善科学的政绩考核,需要加大对地方财政支出项目的监管力度,需要强化土地、资金等事务的严格管理,以便将有限的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刀刃”上去。而对那些恣意妄为、匆忙上马的“拍脑袋”干部,则要坚决予以彻底曝光和严肃查处,竭力促成廉政清明、执政为民的良好政风。

  其实,树木本身并无贵贱之分,每棵树都有其独特的利用价值。不过是因植物所处地域不同,因某区域稀缺或普遍的程度各异,才有了人们主观认识上的名贵与普通之分。这和鲁迅先生所说:物以稀为贵,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尊称“胶菜”;福建的野生芦荟拿到北京,就美其名曰“龙舌兰”,是同样一个道理。进行城市绿化,建设城市文明,不一定非要名贵树种才能达到所要求的景观效果。考核一个城市的绿化水平,应以居住环境的好坏为标准,是以真正造福市民为目的,而不是靠“贪贵求洋”的面子说事。(稿源:红网)(作者:郭立场)(编辑:耿红仁)(2005-7-110:01:08)(2005-3-180:05:21)(2005-2-28 14:57:02)(2004-12-298:47:59)(2004-12-2815:43:59)(2004-12-25 15:41:59)(2004-12-2416:10:07)(2004-10-1614:35:59)(2004-9-24 0:23:12)(2004-9-9 8:26:16)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