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大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争创最具吸引力投资地区(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3日08:12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大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争创最具吸引力投资地区(组图)
大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争创最具吸引力投资地区(组图)
大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争创最具吸引力投资地区(组图)
大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争创最具吸引力投资地区(组图)
大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争创最具吸引力投资地区(组图)
编者按:

  环境竞争力决定着发展竞争力,外商到河南投资,看中河南什么?重要的就是河南的市场、区位交通情况、人力资源情况,总之,就是投资环境。现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周边省市没有谁不重视环境建设,没有谁不在抓环境建设。因此,要实现中原崛起,必须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做基础。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最薄弱的地方是河南各个县市,最需要的地方是基层。河南110个县市中,投资环境哪个地方好?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河南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领导小组办公室、河南省企业调查队、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决定开展“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环境专项调查”。本次调查采用世界银行的数据统计分析标准,实行专业机构专项调查和组织企业管理人员投票调查两种方式。科学、公正的进行排序,依靠调查结果评选出河南最具吸引力投资地区,并利用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舆论优势进行大力宣传,在全省形成争创最具吸引力投资地区建设高潮。

  本次活动举办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各地市纷纷采取措施,在优化投资环境上下工夫,思想上重视,制度上保证。本次刊登的是各地市领导对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认识,近期河南日报将加大对各个县市大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争创最具吸引力投资地区的措施和投资环境情况的宣传力度,敬请社会各界关注。

  咨询电话:0371-6579602365796009

  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发展步伐

  县域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举足轻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就一个市、县级行政区而言,能否不断治理和大力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是决定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个行政区内的经济发展环境,是这个行政区各类经济活动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和条件。只有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才能为经济的加速发展扫除阻力和障碍。从这个意义上说,环境就是生产力,抓环境就是抓生产力,就是抓发展。几年来,我市紧紧围绕“一个建设”,强力实施“八个推进”,即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行政决策机制建设、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财政管理制度改革、企业环境专项治理、市场经济秩序、公务员队伍建设、行政效能监督、激励和约束机制建设,开展了一系列的治理整顿活动。市、县两级先后建立完善了行政便民服务中心、财政国库支付中心(会计核算)中心、行政效能监察中心、劳动保障服务中心、人才开发服务中心,构建了廉洁高效的服务平台。经济环境的优化直接带来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2004年,全市县域生产总值达到270.8亿元,占到全市总量的58.3%。

  抓环境就是抓竞争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环境的竞争。只有环境优化,才能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才能吸引域外的人才、技术、资金、项目,提高综合竞争力,才能借以抢抓经济发展的先机。我市各县(市)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采取了各具特色的优化环境措施,外向型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活力。只有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才能使一切创造财富的因素活跃起来、整合起来,集成到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来。近年来,我市大力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大大激发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活力。首先是降低非公有制企业准入门槛,只要不违纪、不违法、不污染,就放手、放心、放权地发展,享受国有、集体、外资企业同等待遇。其次是创新行政管理体制,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再次寻求积极可行的方法帮助非公有制经济解决融资、土地等问题。四是认真研究、准确把握国家、省、市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结合实际选好最佳突破口和切入点,积极策划设计、争取国债资金、贴息贷款或无偿投资项目。一系列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措施使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2004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新增投入是历年来增幅最快、投资额最大的一年。2005年增长势头仍然强劲,1至6月份新建项目(50万元以上)657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2个(续建的17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40个,千万元以上项目187个。中共安阳市委书记靳绥东

  解放思想变观念因地制宜谋发展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内容。开封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一系列重要决策,强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扩大县域对外开放,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不断提升,显示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发展经济学认为,一个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一靠大规模的资本注入,扩大经济总量;二靠大力度的结构调整,优化要素配置。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着力解决思想观念、政策规定、管理体制、工作机制等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是不断解放思想,推进观念创新。最近几年,我们一方面有计划地组织各级干部到发达地区参观考察,任职锻炼,树立开放型思维,增强招商引资、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大力开展劳务输出,引导百万农民走出黄土地,睁眼看世界,很多农民学会了一技之长,转变了思想观念,增加了经济收入,有的回乡创业,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是赋予县域更多的自主权,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当前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仍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特征,管理层级较多,效率较低。为此一方面要“简政”,严禁乱检查和过多的评比、达标、升级活动,调研活动也要降低成本,尽量不干扰各县的正常工作。另一方面要“放权”,要更多地通过法律法规来加强对县域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与控制,尽量减少行政审批。

  三是进一步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长期以来,县域行政编制管理不规范,造成机构臃肿,冗员甚多。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加快县域编制管理立法,依法从严控制机关进人;另一方面要深化机构改革,根据本县加快发展和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实际需要,设置行政机构,真正理顺体制,转变职能。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加快机关富余人员的分流步伐,从根本上解决“三乱”问题。

  四是加快县域诚信体系建设,解决县域企业贷款难问题。由于县域企业多为中小企业,而且多数企业刚刚起步,商业银行在县域的分支机构没有放贷审批权。近年来,我们在各县全面开展创建信用村、信用户活动,对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下一步要加快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对符合条件的县域企业实行担保,对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实行财政贴息,以降低贷款风险,促进县域骨干企业做强做大。

  五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硬环境。水、电、气、路等公用设施非常落后,因此,要加大对贫困县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提高县域基础设施补助标准,使这些地方能够具备招商引资的基本条件。同时,凡是能采取市场运作的,都要推向市场,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投资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变落后局面,为县域经济的腾飞创造良好条件。

  中共开封市委书记孙泉砀

  为农民外出创业营造和谐环境

  信阳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市、人口大市,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为此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一亩地刨不出小康生活,穿农装奔不上小康之路”。信阳要赶上中原崛起的步伐,必须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这篇大文章,变人口包袱为人力资源,争当中原崛起后起之秀。2004年,全市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达到186万人,劳务总收入110亿元,对加快信阳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劳务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着力搞好示范、服务和引导,为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积极创造条件。

  营造浓厚的社会环境。信阳被誉为“中原侨乡”。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我们把劳务经济作为重要的战略措施来抓,进一步激活蕴藏在老区人民身上的那种敢闯敢拼的性格,鼓励和引导人们外出创业谋发展。市、县领导每年都要到外地看望慰问农民工,举办联谊活动,增进感情,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了外出创业光荣的良好氛围。

  营造配套的政策环境。鼓励农民外出创业在信阳不仅是一种导向,同时还有一整套扎实的政策措施。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组织引导、转移培训、权益维护、外建党组织等方面,先后制定出台了12个文件,规划具体,重点突出,措施可行,保障有力,为农民搭建了创业平台,开辟了绿色通道。相关部门也都明确了自己的职责,齐抓共管,确保农民出得去、走得顺、干得好。

  营造优良的服务环境。农民外出创业最盼望的是技术,最需要的是信息,最担心的是家里。为此,我们围绕这些环节着力搞好服务。一是加强培训强素质。二是集团输出保畅通。三是基层组织当后盾。切实解除外出农民的后顾之忧。

  营造有力的组织环境。一是组建农工工会,目前全市在农民工集中地建立了工会联合会206个,75万名农民工加入了工会组织,解决了一大批侵害农民工权益的问题。二是大力实施“金桥工程”。目前,全市在农民工集中地建立党总支5个、党支部198个、党员工作站1个,把70%的外出党员纳入了党组织的管理,确保农民工党员“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转岗不转向”,让他们跟着党旗闯市场。

  营造优惠的投资环境。百万农民工当中已有相当部分完成了资本积累。我们抓住机遇,大力实施“回归工程”,比照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引导有资金、有技术、有管理经验的农民工返乡创业。目前,全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办企业4000多个,总投资60亿元,吸纳当地十万多人就业。走出去的是打工者,走回来的是创业者;输出去的是劳动力,引回来的是生产力,从而为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找出了一条新路。

  中共信阳市委书记刘怀廉

  优化投资环境 强化服务和诚信意识

  从某种意义上讲,环境就是优势,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面对新一轮的区域经济竞争,我们必须把创优投资环境摆上重要位置,着力强化全社会的服务意识和诚信意识,不断提升和增强对外吸引力。

  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政府的职能定位和作用发挥至关重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各国各地政府之间服务水平的竞争,哪里的政府能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资本就往哪里流动和聚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政府各部门必须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切实把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围绕加快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坚持企业至上、客商至上、发展至上的服务理念,千方百计为投资者、客商提供热情周到、细致入微的服务,自觉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切实做到亲商、安商、富商。要牢固树立服务一盘棋思想。要提高服务效率,进一步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办事程序,大力推进“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办公,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实现政府服务全面提速。要强化服务监督,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职能作用,以效能监察、廉政监察和执法监察为主要手段,重点对行政不作为、乱作为行为进行查处,切实纠正各种违纪违规行为,促进部门转变作风,依法行政,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现代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诚信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生命,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没有信用,就没有交换、没有市场,各项经济活动就难以健康开展。古人讲,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诚信对一个人来讲,是最基本的道德素质,对一个企业、一个社会来讲,也是基本的道德准则。要创优经济发展环境,增强投资者信心,吸引更多的资本聚集,就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诚信意识,以诚信为本,以信誉立市。要把信用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切实搞好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建设,形成健全和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政府信用是最大的信用,企业信用是信用建设的关键,个人信用是信用建设的基础,要加强对社会公众的诚信教育,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人人遵纪守法,主动履行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和言必信、行必果的良好风尚。要加大失信惩戒力度,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逃避债务、制假售假、偷税漏税、合同欺诈、坑蒙拐骗、违法行政等信用缺失行为,努力维护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切实营造诚信的市场环境和优良的投资环境。

  中共许昌市委书记 刘春良

  优化经济环境加快濮阳发展

  环境是形象,是生产力,是一个地方加快发展的最大品牌。近年来,濮阳市把优化环境作为实施“以工兴市”战略、发展县域经济的突破口来抓,坚持一手抓硬环境建设,一手抓软环境治理,在优化环境上下工夫,全方位构筑加快发展的环境平台,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放思想,打造加快发展的思想环境。现代经济竞争归根结底是环境的竞争。经过多年的努力,濮阳在硬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际历史文化名城等多项桂冠。为了更好地把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近年来,我们把软环境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重中之重,努力创造新优势,实现新发展。各级都成立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领导小组,把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

  健全制度,打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围绕发展县域经济,明确提出凡是外地能够做到的,我们要做得更好,全力打造政策洼地、服务高地、安全宝地,让投资者在濮阳创业放心、安心、舒心、顺心。对机关工作人员实行“五不准”规定,加强制度约束,严防“无责任行政”;对重点工业项目实行市级领导联系制度,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资金、能源、环境等问题。

  强化督察,打造公开公正的政务环境。近年来,我们坚持以效能建设为载体,以效能监察为手段,在全省较早地开展了机关效能建设活动,从源头上强化对权力运行的有效制约和监督。认真开展企业经营环境综合整治,对向企业“三乱”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推进了全市机关作风的转变,初步形成了以环境促进发展的良好局面。

  强化教育,打造文明健康的人文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在全市组织开展了以“优化信用环境,打造诚信濮阳”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推进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建设,认真排查影响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社会治安状况呈健康发展态势。

  好的发展环境是一笔巨大财富。通过环境的不断优化,既树立了濮阳的良好形象,又吸纳了大批外地客商来濮阳投资。2002年以来,全市新建投资超千万元的工业项目达到173个,项目数量和投资规模逐年成倍增长,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中共濮阳市委书记吴灵臣

  标本兼治 创优环境

  优化发展环境,是各级党委、政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加快转变职能,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是一个地方加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任务。漯河地域较小,自然资源相对不足,各方面的基础比较薄弱,我们要加快发展、实现在中原城市群中快速隆起,必须以良好的环境吸纳各种资源为我所用,不断增创发展新优势。近年来,我们坚持把优化环境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实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着力在优化软环境上求突破,尤其是连续三年开展“优化发展环境年”活动,努力实现“短期内明显改善,力争在中部地区最优最好”的环境优化目标。

  坚持从严治标,适时推出专项治理硬举措。有针对性地对发展环境中的一些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力求每个阶段集中解决几个突出问题。先后组织开展了治理“四乱”、整顿执法队伍、整治企业周边环境等专项整治活动。针对“四乱”问题,由纪检监察机关牵头,抓出了一批“害群之马”,企业、商户拍手称快。全市处理违纪人员40人,打击处理违法犯罪人员165人。这些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我们把职能加快转移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

  坚持着力治本,积极探索健全优化环境的长效机制。我们从治理环境工作中发现症结,探索规律,建章立制,既注重从源头上堵塞漏洞,又注重防止环境问题的反弹。一是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精简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广泛开展创建“服务型政府、服务型部门”活动,各级干部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明显增强。二是积极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和落实“收支两条线”制度,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统一采购等制度,着力解决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问题。三是严格落实优化环境领导责任制、部门责任制和属地责任制。对涉及全局的重点建设项目,明确市级领导分包负责,全过程协调解决建设环境问题。四是健全完善民主评议制度。探索建立民主评议行风、企业和商户评议管理部门、服务对象评议服务部门等制度,把评判权直接交给服务对象和广大群众,并将评议结果与干部实绩考核和使用相挂钩,有效地增强了各级干部优化环境的意识。五是建立行政执法举报投诉、监督约束、责任追究等制度。六是从金融领域率先突破,创建“金融安全区”,带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基本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漯河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吸引了各种生产要素向我市汇聚。现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漯河,3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我市有投资项目。现在的漯河,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三个文明建设繁荣进步,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在中原地区树立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形象。

  中共漯河市委书记刘炳旺

  搞好发展环境服务中原崛起

  即将在全省开展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调查,是一项重要的省情调查。对剖析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全省经济协调快速发展,奋力实现中原崛起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开展县域经济发展环境调查,重点是摸清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信用环境、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等要素的现状,深入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环境中存在的问题,继而探讨优化全省经济发展环境的路子。并针对不同的县域,研究其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措施,为各地取得发展的“双赢”或“多赢”局面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搞好县域经济发展环境调查,是全省企业调查统计系统必须按时保质完成的一项重大任务。调查在全省110个县(市)展开,调查企业涉及国有、集体和非公有制企业等类型,涵盖工业、农业、建筑、交通、贸易、服务业等18个国民经济行业,指标设置400余项,技术含量高,数据采集难。为此,首先要求各级企业调查统计机构,必须高度重视、认真负责、精心组织、克服困难,利用好现有的调查资源优势和条件,保证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各地有关部门和样本企业要客观公正地对待这项调查,保证调查的真实性;再次,各级调查员要严格遵守《统计法》,按照调查流程规范操作,排除一切调查干扰,坚决杜绝假样本、假资料的存在,发现一例剔除一例,确保调查数据质量和调查成果的客观公正性。

  保证县域经济发展环境调查成果的公正性要坚持科学的态度。既要利用好真实的调查成果,也要融合各地已取得的经济发展成果,利用好历史统计资料,特别是引进的投资规模,认真进行分析,给予客观公正的科学评价;既要研究经济发展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也要重视各地经济发展环境的现状;既要重视资料的综合分析,也要吸纳我省社会经济学家和相关专家的意见。整个调查过程要利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调查成果应得到社会的满意,公众的认可,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调查成果的使用目的是为建立我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长效机制提供决策服务。

  当前,我省经济发展政策环境面临着中央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决策的机遇,各地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会得到更大的支持。同时,面临着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的挑战。河南具有九州通衢、得天独厚的优越地理区位,资源和劳动力十分丰富,是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理想地区。因此,各地要以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为契机,努力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聚集万贾,逐鹿中原。

  河南省企业调查队队长宋明建

  以优越的环境促进县域经济的腾飞

  “郡县治则天下安,遍栽梧桐引凤来”。良好环境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更是政府执政能力和社会文明的综合反映。现代区域经济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环境的竞争。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环境已成为塑造县域形象的重要品牌,成为带动县域发展、促进县域经济腾飞的内在动力之一。只有营造良好的环境,才能形成县域竞争优势,赢得加快发展的主动权。

  近年来,在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中,三门峡市一直把环境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扩大开放,依托提升,项目带动,持续发展”的战略发展方针,全面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特色独具、优势互补、环境优越、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然而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发展县域经济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为此,我们将在今后的发展中,将环境建设放在首位,把环境建设作为聚集生产要素的磁力场,作为提升县域竞争力的生命线,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吸引力、凝聚力和竞争力。

  一是优化政务环境,打造“勤政三门峡”。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世贸组织规则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和手段,切实将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提高政府运用市场机制调控宏观经济的能力。

  二是优化信用环境,打造“诚信三门峡”。充分发挥信用评价体系的作用,严厉打击以次充好、假冒伪劣、逃费债务、恶意违约等失信行为,保证市场经济的信用与公平。加快建立以道德为支撑、以产权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三是优化政策环境,打造“发展三门峡”。认真落实吸引外资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等有关优惠政策,把政策用足、用活。简化外商投资、企业登记注册等投资项目联合审批手续,健全联合审批项目联席会议制度,随时协调解决项目投资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四是优化法制环境,打造“平安三门峡”。坚持依法治市,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努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过错追究制和评议考核制,严格依法行政,不断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做到公正执法。

  五是优化舆论环境,打造“文明三门峡”。定期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全市的投资和服务环境进行评议,按结果排出名次。新闻单位要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评价结果,对投资环境较差的地方和单位进行公开曝光,实施舆论监督,增强政策透明度。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市长李文慧

  打造服务品牌优化发展环境

  今年以来,孟州市委、市政府按照“全党抓经济,核心抓工业,重点抓项目,全力创环境”的总体思路,进一步更新观念,创新机制,以强化机关效能建设为手段,着力打造党政机关服务品牌,促进了干部作风的转变和各项工作的落实,为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一、树理念,打造执行力品牌。我们着重在行政机关建立一套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的管理体系,营造以执行为主题、以创新为灵魂、以服务为核心的机关文化,在全市党员干部中牢固树立五种理念,即:“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是发展主体”的责任理念,“群众利益无小事,为民服务零距离”的人本理念,“接受任务不讲条件,完成任务追求圆满”的落实理念,“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危机理念,“发展是第一要务,效益是执行生命”的发展理念。打造出“行政规范化、执行精细化、服务人性化”的执行力文化品牌。

  二、建机制,实行精细化管理。我市今年以加强执行力建设为主线,创新管理机制,通过建立目标体系、实行层级管理、严格绩效考评、强化督察问责等一系列规范化管理模式,促进了机关效能升级。我们围绕重点工作,建立从市委、市政府领导决策层到各级、各部门、每个岗位、每个人员的目标体系,将全市工作划分为六大板块,市委、市政府主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对每块工作定任务、定时限、定措施、定奖惩,工作完成情况每月予以通报。科学的管理机制,增强了每个人员的责任心和压力感,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高效率、高质量。

  三、抓队伍,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迫切需要锻造埋头苦干、作风过硬、战斗力强的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我们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集中整治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机关病”、“部门病”,强化干部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岗位技能、职业道德、人格修养等五种素质,提高其依法行政、高效服务、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积极应变、善解矛盾等六种能力,增强服务本领;围绕“贴近基层、贴近企业、贴近群众”,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开展“乡村夜话”、“千名党员联万户”、“争当好公仆”等活动,锤炼干部作风,强化服务意识。

  效能建设的进一步加强,促进了我市发展环境的持续优化,推动了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今年上半年,我市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G DP 完成31.12亿元,同比增长了26.4%;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2.7亿元,同比增长了39.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2亿元,同比增长了58.3%。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4亿元,同比增长40.4%;出口创汇完成5234万美元,同比增长107%,全市经济建设步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中共孟州市委书记 史全新

  争创一流环境加快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林州市委立足林州是红旗渠精神发源地这个实际,先后提出了“工业创强市、城建创精品、旅游创名牌、环境创一流”和“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项目、强力抓环境”的工作思路,把发展基调和工作重点定位在争创一流发展环境,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林州市两次被表彰为河南省整治企业经营环境工作优秀单位,被评为“河南省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五十优”之一。

  一、近年来的做法和成效。首先,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水是制约林州发展的主要矛盾。所以,在管好用好红旗渠的基础上,投资1.99亿元,建设库容2795万立方米的红旗渠补源工程——马家岩水库。以在建的投资15.3亿元的安林高速为龙头,形成了“二纵四横”的公路交通网。建成了覆盖全市的输变电线路。

  其二,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优化服务环境。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优化环境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意见》、《关于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八项规定》等,在全市开展“诚实守信万人行”活动,加强文明城市创建活动,营造了诚信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其三,宣传弘扬红旗渠精神,搭建发展广阔平台。去年以来,举行了“红旗渠通水40周年”系列庆典活动,以红旗渠精神巡回展为平台在全国各地推介旅游、招商引资,引进市外项目99个,合同利用市外资金22.8亿元,合同利用外资6000万港元,实际市外资金到位6.68亿元。

  二、对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的思考。在近年抓环境的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和问题。一是水源的供需矛盾等一些制约因素未能解决;二是审批项目尚有精简空间;三是建设服务型政府长效机制未完善;四是干部思想观念解放不够,服务意识不够;五是科技水平低,人才匮乏。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文章。

  首先,用红旗渠精神教育、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形成强烈的发展意识,形成优化环境的浓厚氛围。要把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和改革开放、营造环境、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相结合,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优化环境。

  其次,建立优化环境的长效机制。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约束机制、监督机制,形成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从思想和机制上保障优化环境的有效推进。

  其三,保障社会大局稳定和谐,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实现好、保护好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保障社会大局稳定和谐。把广大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形成万众一心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

  中共林州市委书记来亮

  责任编辑:任远飞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