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他们在我家住了一天两夜(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3日12:39 贵州都市报
  金黔在线讯 经过两代人收藏长达70年的5页红军伤员手迹现身重庆江津市(本报曾作报道)。日前,记者在
他们在我家住了一天两夜(图)
习水境内找到7位红军养伤逃难的山洞,记者还寻访到了一位当年帮助红军脱难的老乡,贵州老红军之子表示,希望能看望父辈恩人。

  寻找藏身的岩隙

  重庆市四面山林海三社的78岁老人唐安华,在8岁时和当甲长的父亲一道将长征途中受伤的7名红军伤员收留在家中。“60天后,红军养好伤临走时,给留下了5页写满字的纸,并叮嘱,必须见到红军才能拿出来,不然就有杀头危险”。经两代人收藏、曾被秘密搁置厨房夹壁、烟囱缝中长达70年现身江津。经过本报和《重庆晚报》联手,寻找到了其中一位贵州老红军之子。

  离退休老干部张仁文是摄影爱好者,获知唐安华与红军手迹的故事后,便陪同唐安华经过3天寻找,在我省习水温水镇的九凤山一带用砍刀砍出一条荒山小道后,找到了当年红军手迹中的“石岩寨”。

  8月11日,记者从唐家大约徒步1小时就到达九凤山的“石岩寨”,此处正好离唐家只有3里路。正如红军手迹中所说,石岩寨是个岩隙————前临危岩,后是峭壁,左右1米多宽的入口虽然现在没遮掩,但用条石堆成的门,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岩寨里长约30米,宽约8米。

  回忆当年和丈夫一起救红军

  记者在前往石岩寨的途中,意外获悉陶炳兴(曾当年帮助红军逃难的其中一人)的爱人————83岁的文国莲老人还健在。在九凤山脚,记者见到了已83岁高龄的文老,听她讲述了当年与丈夫一道救助7名红军伤员,并将他们亲自送到唐安华家的经过。

  “那天晚上,丈夫在门外叫我的名字,并让我煮钵包谷羹,还要一把瓢羹。我就大声与他开玩笑,他却拉长脸,压低声音叫我不要吵,又喊我小声点。”文煮好包谷羹后,陶接过一声不响径自走到最左边的房里。“这间房平时堆着谷草。听到里边有声音,我悄悄走过去,从门缝看到里面坐了六七个人,丈夫在给母亲一一介绍。”文说,记得当时好像有个姓杨、有个姓吴、还有个姓廖的。文后来多次追问丈夫,他们是什么人,陶称是自己的朋友,遭掉稍(掉队)了。

  “他们在我家住了一天两夜。”文记忆犹新,红军走的当晚,丈夫将她攒下的1.5元钱强行“借”走,称是为伤员买药。当晚,陶告诉文要连夜将朋友们送到九凤山治病。“想到黑灯瞎火,山路又长,我就犟着跟他们同行。并最终和他们一起到了唐家。”文告诉记者,当时接待他们的,正是现在已古稀的唐安华和其父唐树田。“当时唐安华还是个不太懂事的细娃(小娃娃)。”

  文介绍,当时虽与红军同行,但因为他们都用衣服遮了脸,自己并没见到他们的真面目。文回忆,红军在唐家数十天养好伤,临走前,丈夫还前往相送。“他说,那些朋友伤好要走了,我要去会他们一下。”

  文称,直至丈夫离世前,自己才知他所救的7个朋友其实是红军。“他再三警告我,不能跟任何人说起,就是父母也不例外。”

  老红军之子想见父辈恩人

  在获知记者走访结果后,当年受伤的贵州籍老红军吴贞和的儿子吴炳银激动得连声道谢。他希望能见到父亲的这两位恩人。吴炳银已初步确认唐安华就是父亲当年在四面山的救命恩人。

  “那时到处都被白色恐怖笼罩,唐安华及其父亲偷偷救助红军伤员,这样的勇气和胆量令人肃然起敬。何况他们还给伤员们无偿提供60多天的吃住,这份恩德使我们的感激无以言表。”

  吴炳银称,如果当年没遇到唐家父子和陶家以及其他好心人,父亲等7名红军伤员的遭遇也许会不一样,甚至会因此改变各自家人的命运。吴炳银告诉记者,希望拜望唐安华老人。

  得知已找到吴贞和的后人,唐安华和文国莲两位老人乐得合不拢嘴。他们称自己年岁已高,行动极不方便,托记者捎话给离家只有几十公里的吴家儿女:有空来做客。 作者:姚东罗川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