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西安事变的夜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6日10:06 人民网-人民日报

  走进西安,就是走在历史中。1936年冬,一个个风云人物走在这里: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宋美龄、周恩来……美国记者、作家史沫特莱也走在这里,并亲历了西安事变全过程。

  1936年11月来到西安的史沫特莱,先是住在华清池迎宾馆,11月底,因为蒋介石一行人即将进驻,她和其他客人不得不离开,住到城内的西京招待所。在12月12日之前,这里也

成了蒋介石随行高官们下榻的地方。因他们的住进,蓝衣社的特务曾施压,要史沫特莱搬出招待所,但被她拒绝了。未等蓝衣社采取下一步行动,石破天惊的一夜便在西安降临。

  史沫特莱对这天凌晨爆发的事件毫无准备,甚至开始还以为是蒋介石的蓝衣社特务在西安发动了暴动。紧接着,她所在的西京招待所,因为居住着蒋介石的大批高级随员,成了华清池之外的另一中心。

  史沫特莱讲述在房间最初听到的招待所里骚乱的情形:

  当我听到从走廊里传来的嘶哑的叫声和激动的呼声时,我的心脏几乎快停止跳动了;我又听到有人把门踢破和玻璃在地板上被砸碎的声响;人们慌乱地走来走去的脚步声、叫骂声……

  她听到的声音,显然是西北军士兵开始对张群、卫立煌等人的搜捕。

  史沫特莱很快就沉浸在历史大事件带给她的兴奋之中。当她从一位年轻的东北军军官手里接过一份张学良、杨虎城等人拟定的致全国的通电声明后,她便知道,她所经历的这一夜,将改变历史。

  在北平的外国记者也感受着西安事变的猛烈冲击。12月12日的白天,住在北平的外国人、特别是记者们,正在为这一天北平可能出现的另一场面而忙碌着———这一天正赶上北洋军阀段祺瑞出殡的日子。

  斯诺和来自新西兰的记者贝特兰,以及另外几位外国记者,在天刚蒙蒙亮时就走上街头。他们对段祺瑞当年执政期间发生的镇压学生的惨案有所了解,因此估计在为段祺瑞出殡时,学生们肯定会上街游行,而警察也可能会与之发生冲突。学生果然上街了,警察也果然干预了。但是,让他们颇感意外的是北平当局的态度相当温和。贝特兰回忆说:

  身着皮上衣的“特警”挥动手枪,在狭窄的小巷和胡同里毒打学生,但是没有开枪。5000名左右游行示威者因此得以举着横幅标语集结在一起,呼喊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万众一心,共御外侮!”“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在华北的街头上,我第一次听到人们公开唱起了《起来》(注:《义勇军进行曲》)这首节奏雄壮的歌。这本来是一首红军的进行曲。是什么事情带来了这种突如其来的解冻呢?

  当天夜里,贝特兰知道了西安发生的事变。他急于知道事件的真相,更愿意亲赴现场对事件的进展进行报道。他很幸运,得到了斯诺的全力支持。正忙于撰写《西行漫记》的斯诺,鼓励贝特兰实现西安之行,并答应贝特兰可以作为他的特约通讯员,通过他向《每日先驱报》发稿。于是,在斯诺的帮助下,贝特兰立即动身前往西安,随后,他接替史沫特莱,成了西安电台的英文播音员,把西安发生的一切向全中国和全世界播报。

  李辉撰稿

  《人民日报》 (2005年08月16日 第十六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