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英勇抗日以身殉国——记南安籍华侨将领林谋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6日11:05 中国新闻网

  在新加坡的麦利基蓄水池上,竖立着一座“陆军少将林谋盛之墓”,这是英军为华侨抗日英雄建造的坟墓。后又在新加坡政府大厦伊丽莎白公园内建造纪念碑。林谋盛的抗日英雄事迹至今仍在东南亚的华侨华人中广为传颂。

  林谋盛在清光绪三十五年(1909)出生于福建省南安市美林镇,是新加坡著名建筑家林路之子。他在16岁前往新加坡与其父团聚,在新加坡莱佛士学院学习。毕业以后,他又到香

港大学攻读商科。1929年,林谋盛的父亲病逝。遵照其父遗嘱,他成为业产继承人。此后,他即涉足商界从事经商,并在商余参加社会活动。

  林谋盛继承父业后,首先经营砖瓦厂、饼干厂等企业,他与兄弟和谐协力,事业得到顺利发展,后又经营建筑业,不到10年时间,他经营的事业兴旺发达,他本人被选为新加坡建筑业公会会长、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董事、新加坡福建会馆执委兼教育主任,成为新加坡华侨的一个杰出的青年领袖人物。

  抗日战争爆发后,眼看日寇野蛮侵略中国,林谋盛和广大华侨同仇敌忾,积极参与发动侨界抵制日货,筹集赈款,支援祖国抗日。

  1937年底,在星马一些日本人开办的胶园及铁矿,华侨工人痛恨日寇残杀祖国同胞的罪行,纷纷激起爱国义愤,不顾一切奋起罢工,在巴株巴辖、甘马挽及加烘的日人铁矿,罢工的华工达千余人,在文德甲、芙蓉、彭牙兰等地的日人胶园,有数百人华侨工人罢工,抗日浪潮风起云涌。

  由日本政府在马来亚丁加奴州开办的龙运铁矿,雇用华工近3000人,是日人开办规模最大的铁矿,生产大量的铁矿石运往日本制造军火。林谋盛考虑,如果能够发动龙运铁矿华工罢工,将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于是他决定策划龙运铁矿华侨工人罢工。新加坡安溪会馆总务庄惠泉,平生钦佩林谋盛,这次更是支持林谋盛策划龙运铁矿华工罢工的壮举。

  1938年2月中旬,庄惠泉接受林谋盛之命,前往位于马来亚丁加奴州的龙运铁矿,组织华工罢工,林谋盛出面与龙运警方联系,得到警方的支持,使罢工得以顺利进行。至3月初,龙运铁矿近3000名华工全部罢工,先后离开矿山前往新加坡。罢工取得了胜利。罢工的华工在新加坡受到热烈欢迎,中国驻星总领事馆及中华总商会派代表慰问他们,各学校团体纷纷举行慰劳,林谋盛与各侨团于3月11日举行欢迎大会,罢工华工及华侨5000多人出席,盛况空前。

  龙运铁矿华工集体罢工后,逼使铁矿停产,日本军火工厂也被迫停产,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这一罢工事件不仅震动星马,而且轰动世界,当时的各国通讯社纷纷发出电讯,称这是华侨一次最伟大的爱国行动,是一件最值得大书特书的大事,是对抗日战争作出的重大贡献。

  1941年12月日寇南侵,林谋盛出任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总会执委兼劳动服务团主任,并组织华侨抗日义勇军。1948年2月,当英殖民军撤退之际,义勇军即开赴前线,与日本侵略者进行四昼夜激战,消灭了大量的入侵之敌。

  新加坡沦陷后,林谋盛家庭被抄,家属8人被捕。他在沦陷前夕,与庄惠泉等人奉命撤离新加坡,经印尼巴东乘澳洲巡洋舰赴锡兰,然后辗转到印度飞往战时陪都重庆,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咨议及福建省临时参议员。

  1942年6月,林谋盛奉命前往印度加尔各答,将流落在那里的2000多名华人海员组织为“中国留印海员战时工作队”,他与庄惠泉分任正副队长,主持海员训练工作。1943年,中英政府准备收复马来亚,林谋盛奉命与英军联络,组织中英联合军团东南亚华人地下抗日军即136部队,他被授上校军衔,和庄惠泉上校分任马来亚华人区正副区长,两人于同年10月潜入马来亚。11月2日,林谋盛登陆在敌后开展工作。1944年5月27日,林谋盛不幸被捕,同年6月29日壮烈牺牲,年仅35岁,他与庄惠泉同是星马抗日英雄。

  日本投降后,庄惠泉前往马来亚吡助州怡保觅寻林谋盛忠骸,1946年1月13日,在新加坡政府大厦前举行公祭,国民政府派员参加,追认林谋盛为陆军少将,下令褒扬。英军以军礼安葬其遗骸于麦利基蓄水池上,署碑“陆军少将林谋盛之墓”。1954年又于政府大厦伊丽莎白公园内建烈士纪念碑。林谋盛成为东西亚闻名的华侨抗日英雄,其英雄事迹至今仍在东南亚华侨人中广为传颂。

  来源:《泉州晚报海外版》作者:陈克振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