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理性看待杨振宁的“大学成功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6日16:51 红网

  世界著名物理学大师、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14日在乌鲁木齐“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上表示“中国大学办得很成功”。此前虽有专家对这一论断进行过反驳,但杨振宁表示“将继续坚持这一论断,因为这是亲身体会让他作出的判断”。

  可以想象,在中国大学教育体制和效果普遍遭受质疑和诟病的今天,坚持“中国大学办得很成功”会在公众舆论中激起怎样的反响。在网络上,杨教授及其“成功论”顿时被拍

了许多“砖”,激烈的反对声夹杂着不少恶毒的人身攻击构成了公众议论的主流。

  说实在的,对于杨教授关于“中国大学办得很成功”论调,笔者是不敢苟同的。在我看来杨教授的论证逻辑是不清晰的。他说的“从教育年轻人的角度讲,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非常成功”,所依仗的论据竟然是“中国大一学生比美国大一学生基础更扎实、学习更专注、更努力”以及中国学生比美国学生更熟悉“勾股定理”——这至多只能证明中国的中学基础教育办得好,而与大学教育成败基本毫无关系。不过,即便如此,我还是觉得大家对杨教授的论断反应过于强烈了一点。对于专家的非专业言论,我们还是冷静一点得好。

  事实上,专家在非专业领域内的言论与纭纭大众的议论基本等值。首先,专家的知识都是有所偏重的。在知识存量膨胀近乎爆炸的今天,即使是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精英也不可能熟悉所有专业领域的知识信息,绝大多数“术业有专攻”的专家只在本专业领域拥有权威性。杨教授以物理学专家身份评价中国高等教育的成败,说的是“外行话”,其权威性与街谈巷议无异。其次,专家的知识是“地方性”的。在社会科学领域,知识的地方性尤为明显。杨教授的卓越成就获得于美国特定的科研体制之下,他有关高等教育的认知更多地来自美国的大学体系;而对于中国教育体制的现状,他的知识存量明显是不足的——否则他也不会仅从中国学生对于数学公式的机械记忆能力推演出中国基础教育成功的结论。在片面的、地方性的知识的基础之上,杨教授的论断必然是不全面的。“中国大学成功论”,只不过是杨教授个人的感受罢了。

  专家在非专业领域发表的议论,与一般公众的议论类似。对于这样的言论,理性的态度是坚持“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坚决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一原则。任何漫骂和攻击都是不理智的。因此,我虽然不同意杨教授的论断,但对于那些胡乱“拍砖”甚至攻击他私生活的言论,我同样十分厌恶。

  我们经历过一个知识极度匮乏的痛苦时代,以至于在时代更替的前期,我们对知识精英抱有过多不切实际的美好幻想。于是,人们习惯期望专家成为既为生民立言又无所不知的圣贤。但是,现实中的知识精英所发表的往往是立足自身且片面的个性化言论。在经历了巨大的心理失落之后,对知识精英的普遍不信任取代了原先的美好幻想,“专家”几乎沦为了花瓶或帮闲的代名词。最后,公众难以理性和客观地分析知识精英们的具体言论,无论是艰深晦涩的内行话还是随感而发的外行话,都容易成为引燃公众内心火药桶的火星。

  知识精英与大众的对立,无益于社会的良性发展。打消心理上的对立,是双方都应该努力的方向。对于大众而言,理性对待知识精英们的言论,是消除隔阂的应尽之责;而冷静对待专家的外行话是第一步。(稿源:红网)(作者:毛飞)(编辑:潇湘行)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